李白
摘 要 精準扶貧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應用網絡技術開展精準扶貧模式創新工作并不單單是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在具體實踐工作中應該解決的實際問題,同樣也是在學術領域中開展貧困理論研究的主流方向。基于此,從“互聯網+”相關概念解析入手,對“互聯網+”背景下開展精準扶貧模式創新工作的意義進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析了“互聯網+”背景下精準扶貧的現實需求,提出“互聯網+”背景下精準扶貧模式實施路徑。
關鍵詞 “互聯網+”;精準扶貧模式;創新;現實需求;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1.086
1 “互聯網+”背景下開展精準扶貧模式創新工作的意義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逐漸步入“互聯網+”時代,網絡技術的發展不僅使得人們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過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還為國家一些政策的落實奠定了基礎,使這些政策成為現實得到了簡化。精準扶貧是節約國家資源、為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家庭提供實質性幫助的有效手段,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有力保證[1-2]。如果互聯網技術沒有發展到當前水平,實現精準扶貧的目標是非常困難的,但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開展精準扶貧模式創新工作就相對更加容易。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展了扶貧工作,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然而由于一直以來都沒有對貧困人口基數完全搞清楚,所以出現了情況不夠明確、針對性較差、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夠精準等問題。例如,當前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大致是8 249萬人,但是這個數據僅僅是通過調查了7萬多農村人口的數據推算出來的,而實際貧困人口早以遠遠超過8 000萬。所以將這個數據當成是扶貧需要解決的人口數量其實是不科學、不合理的。“貧困人口有哪些”“造成貧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扶貧”“扶貧工作的真正效果怎樣”等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影響扶貧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更值得一提的是,全國目前還沒有對扶貧信息系統進行統一建立,所以在具體幫扶工作就存在許多盲點,導致一些貧困人口沒有得到有效幫扶。
與精準扶貧相對的是粗放扶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家就是采用這種不成熟的扶貧方式,所以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粗放扶貧得到數據的方法是將任務逐級向下分解,所以偷工減料現象十分嚴重,數據收集質量和效率都得不到保證。例如,有些基層干部偷奸耍滑,根本就沒有做出實質性的工作,做一些表面工作應付了事,然后夸大扶貧人口數量,企圖誆騙國家更多的扶貧資金,導致國家雖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扶貧資金,但這些貧困人口卻年年都是貧困戶,不僅沒有使貧困人口數量有所降低,甚至還有上漲的趨勢。甚至還有一些扶貧負責人會濫用職權,把扶貧名額分配給自己的親戚朋友,而對于那些真正需要扶持的對象卻置之不理,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腐敗。究其原因,其實是粗放扶貧模式本身就存在問題,因為一部分干部不能首先為老百姓著想,未能履行一個干部應該承擔的責任。所以,必須開展精準扶貧模式創新工作,讓精準扶貧成為中國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保證,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駕護航。
2 “互聯網+”背景下精準扶貧的現實需求
信息技術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甚至逐漸演變成為國家現代化治理體系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尤其是在網絡技術廣泛普及的今天,應用網絡技術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擴大對網絡技術的應用,使之成為黨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動力成為可能。信息化、數字化逐漸成為推動社會治理朝著現代化、有序化方向發展的不竭動力。把網絡技術應用到精準扶貧工作當中,能夠更高效地對扶貧資源進行整合,縮短精準扶貧工作周期。它的作用從精準扶貧相關政策的制定一直到精準扶貧目前的實現都明顯地得到體現,人們能夠始終利用網絡技術對整個工作體系進行調整,使之符合人們的實際需要[3]。
隨著對精準扶貧的研究日益深入,精準機制的要求進一步得到了細化,而網絡技術本身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如果應用得當,就可以保證網絡技術與精準扶貧有相當高的契合度。也使得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利用網絡技術實現精準扶貧目標成為可能。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就精準扶貧做出了進一步的闡釋,提出以數據目標詮釋精準扶貧開發理念,充分發揮數據精準定位、開放共享、守護民生的應用價值。這表明了黨中央對精準扶貧工作的決心和信心,同時也體現出了可持續發展觀。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網絡技術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應用層面還相對較淺,仍然需要進一步挖掘其內在潛力。所以在扶貧問題日益嚴峻、致貧原因呈現出多元化趨勢、脫貧工作不容小覷、扶貧手段有待提高的新形勢下,如果想把扶貧工作做好,并且在短期內看到成效,就必須善于利用“互聯網+”背景下的發展優勢,利用網絡技術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發展并且構建具有現實基礎和制度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4]。只有先完成這樣的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網絡技術在精準扶貧工作上的潛在價值和應用價值,讓網絡精準扶貧技術得到普及,有效提高精準扶貧工作的效率,為早日“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技術保障。
3 “互聯網+”背景下精準扶貧模式實施路徑
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實現精準扶貧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使精準扶貧工作得到了簡化,但這并不意味著能夠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網絡技術上,更重要的是發揮出人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精準扶貧是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而要想徹底解決人口貧困問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首先應該探尋產生貧困的原因,從問題的根源入手,這樣才能在發揮出網絡技術作用的同時,還能體現出人的價值,盡早地完成精準扶貧的目標。為了更好地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應用精準扶貧模式,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
3.1 利用網絡技術監督精準項目資金流向
在“互聯網+”背景下實施精準扶貧模式,必然會應用到網絡技術,在這個過程中要正確看待網絡技術,對其精準定位[5]。扶貧會涉及扶貧資金的問題,而扶貧資金流向模糊、被非法挪用、隨意克扣是之前國家在扶貧開發項目上取得的成效不明顯的主要原因之一,借助于網絡技術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能夠對精準扶貧項目資金流向進行全程監督,從而避免貪污腐敗現象的發生。項目應用單位需要定期將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項目進展情況信息向有關部門匯報,然后再把這些信息進行總結制成信息庫,讓整個扶貧過程透明化、有序化,有效提高扶貧項目資金利用率。
3.2 利用網絡技術實現精準扶貧的信息共享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通過調整經濟結構保證經濟穩步增長已經成為目前我國經濟領域的主要發展方向。針對這種情況,政府相關部門的負責人應具備一定的現代化信息意識,通過收集、篩選、應用信息來把握精準扶貧項目動態特征。在體現精準扶貧資源價值的基礎上善于利用扶貧信息,為后續工作做好準備。隨著人們利用網絡技術處理信息手段的不斷完善,把扶貧信息資源庫與扶貧信息交換的互通功能日趨成熟。只有準確把握扶貧信息,才能真正地做到精準扶貧。而且當信息量達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們就可以通過對信息的分析來查找產生貧困的原因、精準扶貧的有效手段、提高扶貧效率的方法等[6]。
3.3 建構合理、科學的扶貧退出體系
利用全新的信息化技術,構建合理、科學的扶貧退出體系至關重要。只有脫貧退出體系構建完成以后,才能逐漸縮小精準扶貧的基數,用數據闡述精準扶貧的杰出成果。借助于對扶貧退出評價指標體系中數據的對比,能夠讓扶貧工作者更準確地了解扶貧人口的扶貧情況進行考察,為開展后續的扶貧工作提供有效信息,降低扶貧資金的消耗量,并且有效保障脫貧退出情況真實性、公平公正性以及規范性。
4 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訴求,同時也為貧困人口謀福利的重要舉措,是提高我國國際地位的有效手段。為了能夠對精準扶貧模式進行創新,可以應用網絡技術幫助我們實現這個目標,為了避免扶貧資金被非法應用,利用網絡技術監督精準項目資金流向非常有必要;利用網絡技術實現精準扶貧的信息共享,構建龐大的扶貧數據庫,利用信息技術降低調研成本;為了能夠準確測評精準扶貧所取得的成果,還要建構合理、科學的扶貧退出體系,讓扶貧人口縮減的趨勢被量化。
參考文獻:
[1] 王盈盈,謝漪,王敏.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電商關系網絡與地方營造研究——以廣東省五華縣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7(6):121-132.
[2] 張一洲,孫聶娟.“互聯網+”視角下地方精準扶貧模式創新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8(3):58-63,84.
[3] 耿熠君.精準扶貧模式的創新探索:小農扶貧模式——以河北易縣桑崗村為例[J].山西農經,2018(14):72,80.
[4] 梁軍,李南.精準扶貧與貧困大學生“雙創”能力發展的辯證關系——精準扶貧與貧困大學生“雙創”能力發展系列研究之一[J].高教論壇,2017(3):126-128.
[5] 李延平,陳琪.西部農村“互聯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制度創新[J].電化教育研究,2017(12):36.
[6] 潘朝陽,林輝,劉淑芳.“互聯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路徑創新[J].中國勞動,2017(12):63-6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