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雪梅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暴露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思考。這就需要教師多觀察、多思考,發現問題及時尋找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只有這樣,農村小學數學教育改革將邁上一個新臺階。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問題;對策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以學生為主”、“學習有用的數學”、“學生是教學的實踐者和研究者,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等一系列的新理念已在教師心中逐步形成和鞏固,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暴露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思考。
問題一:課堂紀律好、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學生就學得好
眾所周知,課堂紀律的好壞是一節課是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好的課堂紀律,學生也積極回答問題,按理說學生應該學懂了,可為什么做作業或測試下來并沒有取得好的成績呢?
對策:課堂紀律好、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不等于學生就學得好
我們都知道,課堂紀律好固然重要,可你是否發現,積極回答問題的都是那幾個成績拔尖的學生,其他的學生是在認真聽課呢?還是在看倒黑板“開小差”呢?如果我們的一節課都是學生在聽老師唱獨角戲,成績拔尖的極少數學生基本能跟上老師的進度外,其余的大部份學生也就是抬頭看到老師在聽天書罷了,從表面上看他們是認真聽講并遵守了課堂紀律,可實際上他們根本就沒有掌握和理解所學的知識。所以我們要改變以往重在“教”的觀念,要由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老師只起到組織、引導和參與的作用,從根本上說就要改變我們的課堂設計。因為“玩”是孩子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所以我們在進行課堂設計時,一定要遵循“玩”是孩子的天性這一事實。例如在教學西師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可能性時,有些老師設計是出示課件然后就由學生聽講解就行了。這樣的教學有部份學生是懂了,可有部份學生還是沒有完全掌握事物發展的可能性。在教學這一節的內容時,我是這樣設計的: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在一個紙箱里放入六個黑球,由學生摸出一個。同學們猜一下摸出的會是什么顏色呢(黑色)?教師引導問一定是黑色、可能是黑色、不可能是黑色,該怎樣表達更準確呢?待學生回答后,讓學生摸出球進行驗證。然后取出黑色球放入六個紅色,用同樣的方法問摸出一個球問是什么顏色(紅色)?一定是紅色、可能是紅色、不可能是紅色,那一句能更準確的進行表達,然后又進行摸球驗證。最后取3個紅色、3個黑色放入紙箱中進行游戲問摸出一球是什么顏色?一定是黑色、一定是紅色、可能是黑色、可能是紅色,那句表達得更準確。通過這樣的課堂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在設計課堂活動時,一定要想辦法把它設計成我們實際生活中“玩”的游戲活動,通過學生的積極熱情參與,從而激發學生的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思維活躍,情緒飽滿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就必然學有所得了。
問題二:教師講得越清,學生聽得越懂
“課堂教學”一詞就可以看出課堂教學的主旨在教與學,傳統的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教”,以教為中心,以教為基礎,老師只要把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學就行了,在這個前提下的老師們就會認為只要把知識講得越清楚,學生就聽得越懂。這樣,往往是老師們一講到底,學生們一聽到底。老師雖然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忽視了學生“學”的存在,所以老師講的學生未必就能聽得懂。這樣的一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口干舌燥,汗流浹背,大呼太累了,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長此以往教師們怨聲越來越大,學生們厭學越來越多。
對策:教師講得越清不等于學生聽得越懂
新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作為教育第一線的我們為了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為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了學生能更好地學習。首先我們必須改變以往講得越清學生就聽得越懂的觀念。其次我們必須要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抓住關鍵、突出重難點,巧妙設計每一個課堂活動。再次,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折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后享受成功的喜悅。
問題三:教師覺得簡單,學生就學得容易
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隨時都聽到老師們在埋怨:“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這樣簡單的問題不知道我講了多少遍,學生就是不會做”。
對策:簡單的知識不等于學生就學得容易
老師覺得很簡單的一個知識、一個問題,可學生就是學不好。這個問題不在于學生,而在于老師,因為教師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等和學生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學生接受新的知識,理解新的事物都需要一個過程,我們不能用老師的眼光去衡量學生的能力。
問題四:學生在課堂上聽懂了,所學的知識就掌握了
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學生在課堂上已經聽懂了會做了,但是在課后做練習特別是遇到新型題目時便不知道從何入手,常常出錯。也常常聽到老師們在議論:“為什么在上課的時候學生明明是聽懂的、會做的,可課外作業卻很糟糕”。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對策:學生課堂上聽懂了不等于學生就會做了
學生在課堂上聽懂的、會做的只是少部份的“尖子”生,大部份的學生他們只會做和例題相類似的題目,課后出現了與例題不類似或需要轉彎的題目,他們就不知道怎樣解決了。這就是教師在教學習題時,沒有很好地發揮例題的榜樣作用和沒有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學生只是跟著老師學習了例題而只會解決相同類型的題目。針對這類情況教師在教學例題時要充分調動學生全程參與,要引導學生去探究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激發學生解題欲望。并聯系實際生活多進行思考問題,正確地進行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中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多觀察、多思考,發現問題及時尋找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傊诮虒W中,教師要多學習新課程改革的內涵,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喚起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數學的熱情,并能運用所學數學知識正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我們農村小學數學教育將邁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