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豫丞
摘 要:現存的傳統村落中,大部分傳統民居呈現危房的狀態。農村危房改造工程作為民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民居保護和傳承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對廣西鐘山縣荷塘村的危房改造案例,分析探索村莊危房改造技術手段和方法共勉。
關鍵詞:傳統民居;危房改造;實踐
1 荷塘村傳統民居的基本建筑形式
荷塘村為多民族混居之地,至今保存100多座古民居,多為徽派建筑風格與嶺南建筑風格相融合的特色古建筑。當地古建筑采用了徽派建筑經典元素,如山墻、中堂、屋頂、門窗等。設立中堂,中堂前為前庭,前庭采用天井形式,注重采光效果,通過中堂的旁門可進入后庭,建筑墻體均設置馬頭墻,在高密度的古建筑群中,能很好地起到防火作用。在荷塘村,不論是傳統古民居還是公共建筑,烙上了濃郁的民族印記。
荷塘的古民居大多屬于天井式合院建筑:前堂后寢、中軸對稱,主次分明,嚴謹規范,外部有高高的封閉圍墻。基本上是二進式或三進式的院落,進大門是前庭小廳,進去是天井,天井兩旁設有廚房或蓄存雜物房。再進去是正廳,正廳兩旁有主房和客房,天井大都有8平方米左右,形成“四水歸堂”的建筑格局,體現“四方聚財”的民間建筑理念。
民居多使用硬山擱檁承重結構形式,這種做法是將民居各開間橫向承重墻的上部按屋頂要求的坡度砌筑成三角形階梯狀,在橫墻上搭木質檁條,然后鋪放椽皮,再鋪瓦。構造簡單、施工方便、造價低。經過大自然和時間的洗刷,留存的古建筑,除了建筑結構破損,還出現了部分墻體、屋頂倒塌的現象,亟待修繕。
2 荷塘村傳統民居的改造技術
荷塘村內的傳統民居經過百年風霜,整體房屋結構和內部格局已經不滿足當今人們的居住需要,為了重新煥發傳統民居的人文魅力及價值,有效保護傳統民居,本次項目中選取了村內一處具體代表性的傳統民居進行安全和舒適化修繕改造。改造分為功能性優化和結構性加固兩個部分。
2.1功能性優化設計
原有民居建筑的功能:一層建筑中只有兩間臥室,且采光性較差,廁所設置在天井周圍,與臥室的連接性較差。二層建筑主要為雜物間,面積較為浪費,且與一層只有一根木柱作為攀爬的交通聯系,這種攀爬方式雖是荷塘村傳統民居的主要垂直聯系,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
秉承對原有建筑功能最大程度保留,增加其可用面積的原則,我們在平面功能布局上做了調整和優化:一層,保留原有的中堂和右開間臥室,將左開間改造成一個帶落地玻璃窗的樓梯間,彌補了民居內采光和垂直交通聯系,一層原有的兩個廚房保留一個,另一個改為開放性公共空間。二層:將三間雜物房改成兩間臥室。一層廚房坡屋頂改成平屋頂,獲得兩個陽光露臺,也給傳統民居注入新的元素。原有的木窗、木門重新打磨修整涂上防腐漆。檐口和馬頭墻的裝飾重新上白漆,恢復原有的風貌。房間的墻體涂白,促進光線的折射,起到增亮房間的作用。
廚房和廁所是重點改造部分。現狀的廚房是典型的傳統廚房,原為兩個燒柴的灶臺。根據“美麗廣西·宜居鄉村”的相關要求,以建設干凈整潔衛生、滿足基本功能、管線安裝規范、煙氣排放良好的清潔廚房為目標,以“五改”(改灶、改臺、改柜、該管、改水)為主要內容,提高廚房的整體衛生整潔程度。古時候由于生活習慣和風水講究,廁所一般是放在住所之外,為了符合現代人的居住條件,將露天的茅房移至室內。處理方式以三格化糞池為主體,實施無害化廁所改造。
2.2結構性加固設計
本民居建筑在結構上主要存在幾個問題:墻體殘破、木梁柱有破損現狀、屋面坍塌。
為了不改變建筑的外立面原有的特征和基本材料,凡可見部分均應使用舊木料、舊石料、舊磚瓦,嚴格按照其原始狀態,做到修舊如故。墻面和屋面破損的部分使用原有的磚塊和小青瓦。
對于原有構件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或歷史上干預形成的不安全因素,允許調整結構,包括增添、更換少量構件,改善受力狀況。原有的木梁木柱經過工匠的重新打磨和上漆,延續了其使用功能和使用壽命,也保留了傳統民居室內原有的風貌。但由于木梁柱的承重能力已經不能滿足改造后建筑的需求,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加入了鋼結構作為承重受力補充。在建筑平面上,每個開間的四角上都布置上100×100厚3mm的Q235B方形鋼柱,相對應的,使用同樣材質尺寸的鋼梁與四角鋼柱形成穩定的鋼架。為了支撐二層新增加的陽光平臺,在一層天井周圍也增加了四個鋼柱。
由于屋頂的損壞程度大,對其加固也更為嚴格。原有的屋架用木結構支撐,在木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了四品桁架,分擔屋面荷載。在桁架上使用80×40厚3的Q235B方形屋面檁條。在其上再通過防水層的鋪設,增加了屋面整體的牢固和耐久性。
3 環境改造
荷塘村環境現在為:雜草叢生、隨意堆砌雜物;道路界限不明確,破損露出了泥土;公共空間雜亂,功能沒有發揮;村子內排水采用的是傳統的明溝。
為了保護原有的村域風貌,我們針對主要節點做了環境整治和道路修繕。村入口部分:圍繞空地及原有的幾顆古樹,清理整治,結合地形,把坡地分成高低錯落的幾個平面,與古樹形成豐富的休憩空間。劃分好每戶房前屋后的空間界限,利用石材、木材等進行空間半圍合處理,形成有序的空間分隔。
村內的巷道多以卵石、拳石作為鋪裝,保留現狀巷道的材質肌理,利用傳統鋪設手法還原了巷道的功能,強化了道路的承載力。沿路鋪設排水管道,改變了傳統的明溝排污方式,改善美化了村內的環境。
4 改造實效
經過幾個月的施工改造,荷塘村的典型民居和主要環境節點改造已頗見成效。
進入村口拾級而上的休憩平臺,道路經過重新鋪設變得平整干凈,道路兩邊是用竹子做成的小籬笆所圍合的的小菜園,在保留村子里居民的生活習慣的同時,帶來了新的村落面貌。
改造加固后的民居,既滿足現代人們居住需求,同時實現了歷史延續和傳承。
5 結束語
傳統村落的遺存,是對人類發展歷史的見證,是人類文化的瑰寶。在對荷塘村傳統民居的改造過程中,我們看到村子里遺留下來的歷史印記在改造后煥發新的生機。這不僅是對文化的尊重也是對后世的責任。科學的規劃結合傳統村落發展模式,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改造實施技術路徑,進行危房改造和環境整治,是傳統居民得以傳承和延續的途徑。
參考文獻
[1]2017年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方案
[2]廣西傳統建筑解析與傳承(廣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