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玲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善行教育;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030—01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善”就是“至善至美”“開善花,結善果”,每個人都應具備“善心、善言、善行、善舉”。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弘揚傳統美德“善”,塑造學生良好的品德,成為了思想品德課教師思考的命題。
筆者始終堅信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教育和環境的不同而有“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的差別。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我們倡導“日行一善”,并開展“日行一善”活動,在學生懵懂的心里撒播善的種子,讓他們經歷善的洗禮,而當善言、善行成為一種如影隨形的習慣時,就能達到積善成德的目的。
如何引導學生認識哪些為“善”,這是“善行”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每個學生心中都深埋著一顆善良的種子,而有了愛護的陽光和呵護的雨露,才能使之茁壯成長。筆者經常教育學生,在校園里見到老師要問聲好;同學不小心碰到你,說聲沒關系,并給他一個舒心的微笑。如幫助同學打掃衛生、在公交車上讓個座、愛護小動物、做一次家務、保護環境等,這都是在做善事。哪怕是你撿一片紙屑、借出一塊橡皮、說一句好話、給別人一個微笑,都是善的行為。這一聲問候,這一次幫助,這一個微笑,都會讓別的同學感受到你的美言,感受到你的善行。
在“善行教育”活動中,我們做到以下四個結合:一是與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相結合。學校持續借助主題班會、家長會、課間操、升國旗等時機,廣泛傳唱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歌曲,同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朗誦、背誦活動,組織學生召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學習會,通過示范帶動、宣傳教育、文化熏陶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崇善崇德,唱響社會主旋律,弘揚社會正能量,努力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在廣大學生心中,教育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說文明話,做文明事。二是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優秀傳統文化中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日三省吾身”“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警句若能陪伴學生的成長,則將對他們的品德修養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將“經典文化”布置在校園的宣傳欄上,發揮其無聲的育人功能;同時開展閱讀經典活動,讓學生朗誦經典,學習經典,感悟經典,體味善文化的魅力,夯實做人的根基。三是結合正面和反面典型進行教育。在校園里,為了營造崇尚“善”的濃郁氛圍,發揮榜樣示范作用,讓全體學生以此為鏡,清楚地認識自己身上的“不善”行為,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我們在學校的宣傳欄中介紹諸如雷鋒的事跡,張貼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等宣傳畫,教育學生要有“善心、善言、善行、善舉”。在教學中,結合諸如杭州縱火案、江歌案、三名中學生好心扶摔倒老人被訛等社會案例,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并要求學生寫心得體會,讓學生對社會上不文明、不善的人和行為進行譴責,教育學生更好地做人行善,讓其認識到自身的行為是為別人、為社會就是善,塑造學生“善”的品行。四是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日行一善。做善事重在實踐、貴在堅持。只有通過日積月累、耳濡目染的熏陶,才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行善的快樂和幸福,才能真正培養其行善、樂善的品質。如設立“日行一善記錄簿”,同時開展大我小我的討論,定期對學生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記錄、評比、表揚。學校期末評選出優秀典型并予以大力表彰,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激勵他們自覺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塑造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
當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做好事的快樂時,就能逐步實現由“日行一善”到“天天行善”,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日常活動中,我們充分發揮師生的榜樣引領和示范作用,形成教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的互動模式。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們以“校園行善”“家庭行善”為抓手,激勵學生的存善之心、習善之行,逐步形成“一個學校教育一批學生,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的社會效應。我們號召學生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每天堅持做一件好事,引導他們認識到不管是“小善”還是“大善”,都蘊藏著“愛”。漸漸地,學生們行善的范圍就會擴大,從校園到家庭,再到社會,從身邊熟悉的人到路遇的陌生人,再到遠方素未謀面的需要幫助的人。通過長期堅持做好事,長期記錄、感受,學生在頭腦中會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標準。而只有從小形成做好事、做善事、助人為樂的良好習慣和優秀品質,最終才能成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