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春英
【關鍵詞】 語文教學;自學能力;動機;課前預習;筆記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064—01
一、采用靈活的方法,調動學生自學的動機
在平日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發現,動機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是有目標指向作用的,能激發、維持以及調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激發學生自學的積極性,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是一件有目標、有意義的事。比如,讓學生分成小組,從書寫的工整到背誦的熟練,再到段落的總結、字詞的默寫等,組與組比,組內互相比,讓學生樹立競爭意識。這樣學生不但不會討厭學習,而且學習的積極性會更高。學生厭學主要是因為在評比中落后,或者不能接受老師的正確評價,這是失去自我的表現。要讓學生有主動積極的學習自覺性,教師不但要對學生的競爭及時評價、鼓勵,還要及時引導,讓學生既要保持競爭的斗志,又要能認識并接受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我們知道,在信息化網絡時代,讓學生靜下心來學習是一件很難的事。作為老師和家長,不能完全反對孩子去觀看一些娛樂節目、短視頻等,但也要正確引導。比如,前兩年火熱的《奔跑吧,兄弟》,很多孩子都很關注。老師也不妨看看,然后告訴學生,要想像鄧超或者鄭凱那樣,只是天天抱著手機或者坐在電腦前看他們是不夠的,要好好學習,多積累知識,等你們長大了以后,也會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就像你們今天羨慕這些個跑男一樣。在上課的間隙,老師也可以有意無意地給學生講一些積極向上的故事,介紹一些吃苦耐勞的好少年等,以此激勵學生,調動他們自學的主動性,從而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做好課前預習,讓學生學會自學
作為教師,在課堂上教會學生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教會學生如何自學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成長更重要。作為剛進入校園,需要規規矩矩學知識、增長見識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方法大都局限于老師講、學生聽,很少有學生自己拿上課本去自覺預習、復習,去讀、去寫,更別提有計劃地劃出課文中的好詞好句,或者說自覺地背誦一些好段等。他們壓根兒不知道什么是自學。所以,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先從教學生如何做好課前預習入手,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慢慢學習自學、學會自學。比如,先讓學生讀課文,第一遍順讀;第二遍找感覺,體會情感;第三遍要深悟,要理解;第四遍要從課文中劃出真正的好詞、好句等。然后根據自學情況,對不懂的就查閱資料,給生字注音,把生詞解釋等弄明白。如果還有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段落,就要及時標明,等老師上課時注意聽講、積極發言、提問,從而解決問題。這樣無形中學生會養成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慢慢地就學會自習、自學。學生不但會自覺地學習、復習更多的內容,而且還會有意識地翻閱課外書,從閱讀中積累更加豐富的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綜合素質,保證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學生有意識地記筆記,積累語文知識
我們知道淵博知識的具備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平常的生活、學習中,有意無意地學習、積累而來的。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生從小就有意識地記筆記、學會積累,這對語文學習絕對是一種有力的推動。如,培養學生做筆記的習慣、意識,應當引導他們有效做讀書筆記。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每一本書都有它的可讀之處,都有它的精華和深意。如,用詞、用句恰如其分,謀篇布局也有可能很巧妙??墒窃趺床拍茏寣W生留下記憶,以便學生寫作文時借鑒、學習呢?只靠眼睛是不行的,要做筆記,有了筆記在閑暇時間翻翻,也是幫助學生記憶的一種好方法。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就會覺得那些好詞好句會讓他們寫起作文來妙語連珠,出口成章,或者對一些地理、歷史知識,在和別人聊天說起時,他們發現自己也知道這些等。這就是積累語文知識,拓展學生視野的結果。積累讓學生自己也越來越聰慧,從而更加明白自學對自己學習語文及其他學科的重要性。
四、關注細節,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
培養小學生自學的習慣是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引起重視的。好的習慣,不但反映在學習成績上,更能讓學生節省更多的時間,學到更多,且不會感覺到累和煩。所以說,對一個人而言良好的習慣是終身受益的。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練習要踏踏實實地做,作業要認認真真地完成”。這其實是要求學生從一開始就要認真對待學習中的每一個環節,不能走馬觀花似地讀課文,也不能應付差事似地做作業,更不能胡編亂造地寫作文。要從小養成認真學習、認真復習、認真做作業的好習慣,才能讓自學的時間不白費。比如,認認真真預習,就必須做到手到、嘴到、眼到、心到,也必須做到讀、寫、記并用。課前的預習作業、課后的家庭作業、課堂作業都要及時完成,不拖、不磨,緊跟老師上課的進程,才能讓自己學習起來輕松自如,也才能愛上語文學習,并慢慢養成自學的好習慣。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