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鳳蘭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堂氛圍;師生關系;學習平臺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164—01
語文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生活離不開語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學好語文終身受益。那么,怎樣讓初中學生喜歡語文呢?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感悟,我認為做好以下幾點非常重要:
一、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寓教于樂”一直是我國教育所提倡的理念。“寓教于樂”的“教”是教學、教育,“樂”是樂趣、興趣,即把教學活動放到對學生的潛能和學習源動力的發掘上,讓學生最大可能地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樂趣,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其知、情、意的全面發展。要實現教育教學的雙贏,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往往會使學生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學生學習時的心情就會顯得舒暢,他們就不會感覺到壓抑和疲倦,自然也就不會對語文這門學科感到厭煩,更不會有抵觸情緒。
課堂氣氛如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狀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精神抖擻,富有激情;導入要生動精巧,引人入勝;語言要亦莊亦諧,抑揚頓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緊扣文本、具體明了;問題的講述要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教學過程還要懸念迭出,波瀾起伏。這樣,學生就不再昏昏欲睡,或竊竊私語;學生也不再是呆呆發愣,或左顧右盼。輕松而愉快的課堂氣氛使他們興味盎然,如癡如醉。此時,他們如沐春風,似飲瓊漿,仿佛徜徉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盡情地享受學習的快樂。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意思是說,學生只有喜歡老師,親近老師,才能相信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進而才能夠潛心去學習。因此,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非常關鍵。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力倡導“以人為本”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更應該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在學生面前不再是一位居高臨下的發號施令者,學生也不是唯命是聽的服從者。教師要放下為師者的架子,走到學生中去,在學習上和學生進行平等的討論、交流。教師也要多和學生談心、交心,要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心聲,不僅在學習上要為學生答疑解惑,也要幫助學生排解他們思想上的煩惱和生活中的困難,這樣,既鞏固了師生之情,又不斷增進彼此之間的相互信任。
愛是教育的根本。教師要關愛學生,尤其要關注后進生。教師要有博大的胸襟,能夠包容學生的錯誤和缺點,多給學生自信和鼓勵,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不會感到緊張、有壓力,學生在教師面前才敢于表達自己的思想、見解,才可能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如此以來,既加強了師生間的感情,又使學生腦洞大開。由此可見,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不但能夠提高學習的質量,還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從而有效地促進他們創新思維的發展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三、搭建形式多樣的學習平臺
世界著名作家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一下,我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都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給學生搭建形式多樣的語文學習平臺。教師要給學生多創造交流學習的機會,要盡可能地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這樣學生才能夠博采眾長,取長補短。教師不要把學生僅拘束于課本,在語文學習中,要多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舉辦“讀書分享會”,讓學生領略讀者的風采,作者的思想;組織“故事演講”,讓學生感受別人的故事,豐富自己的生活;“征文比賽”、“課本劇表演、“辯論會”等等,盡情地展示了學生的才華,充分張揚他們的個性。
教師也不要把學生僅拘限于課堂,要利用一定的機會把學生帶到校園外,去巷道街邊找錯別字,加強學生的語文生活意識;去公園景點收集公益廣告詞,豐富學生的思想和語匯;去圖書館讀書,讓學生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去博物院參觀,讓學生了解五千年悠久歷史,傳承中華優秀文化……這些,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更陶冶了學生的美好情操,使他們真正體會到生活處處皆語文,進而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與強烈愿望,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當中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把學習語文看成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并能為其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為師者的幸福。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