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小蘭
【關鍵詞】 數學教學;實際;教學策略;優化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170—01
數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于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而教師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就能優化教學策略,達到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下面,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如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
一、聯系生活實際,提煉相關數學知識
生活是數學知識產生的大背景,只有將數學知識的學習融入生活背景,學生才能學得輕松、學得透徹、記得牢固、理解深刻。教師除了教學定義性的內容需要結合教材知識之外,其他的知識均可引用生活實際中的案例展開教學。
比如,在猜年齡的問題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猜猜教師的實際年齡。這時候課堂變得一片混亂,最后學生可能會回答18歲、16歲等等,然后教師再告知學生再加10歲左右就比較接近,這樣學生很快就能回答26歲、28歲。如此,便能夠讓學生運用簡單的加法計算出教師的年齡。
又如,在簡單的加法以及乘法的問題上,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優化教學手段,給學生播放與動物相關的錄像。在播放視頻之前,教師先跟學生說明要觀察并且記錄錄像中動物的種類以及數量。學生觀察了錄像之后,能夠統計出有斑馬3只、老虎1只、水牛2頭、火烈鳥5只。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認知能力不強,可能無法快速地識別老虎以及斑馬,也有可能將水牛描述為牛,火烈鳥則歸類為鳥類。待教師告知學生這兩種動物的特性之后,再引導學生計算出錄像中的動物共有幾條腿。實踐證明,通過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并引導學生學習,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如此便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加強應用操作,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是學習知識的最終歸宿,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應用操作,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最重要的是還使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價值所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創設相應的情境,鼓勵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比如,教學完“面積”這節課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計算數學課本的面積、籃球場的面積、教室的面積等等。這樣,不僅讓學生強化了本節課學習的內容,還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所在,同時還實現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又如,教學完“認識人民幣”這節課的內容之后,教師運用一些紙幣的模型(如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給學生開展一次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收銀員”兩個不同的角色,幫助學生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強化學生對加減法的理解。
三、加強學生體驗,提高教學效率
雖然教材中已經將知識寫得很詳細,再加上教師的透徹講解,學生就能理解一定的數學知識。但是想要學生徹底理解數學知識,其中最簡單的方法還是要自己體驗。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自身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
比如,在學習“體積”這節課的內容時,由于這一概念比較抽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提前準備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并且在杯子里倒入相同體積的水。其中一個杯子放入一個螺絲帽,另一個杯子放入一把鐵鎖,這時水完全沒過螺絲帽以及鐵鎖。之后,讓學生觀察水平面的變化,并且思考其變化的原因。最后,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水平面升高其實就是因為物體占了一部分的空間,螺絲帽占的空間比較小,因此水平面上升得少;鐵鎖占的空間比較大,因此水平面上升得比較多。如此一來,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就理解了“體積”的概念,并且懂得了物體體積事實上就是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
總之,小學生性格比較活潑,在課堂上通常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并且自控能力不強,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想要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就要重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