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舜琦
【摘 要】政府采購涉及大量財政資金流動,面臨著質量低劣、資源浪費和腐敗尋租等一系列巨大風險,文章通過對政府采購全流程管理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意圖對加強政府采購的風險管理,提高政府采購資金使用效益、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廉政建設提供幫助。
【關鍵詞】政府采購;風險;風險管控
一、政府采購的概念和特征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簡稱《政府采購法》)中對政府采購有明確的定義,是指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或者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在政府采購中,采購主體通常較為龐大、適用對象廣泛、采購資金也通常為公共來源,這就導致了政府采購容易出現風險管控問題。例如,行為主體利益不統一造成的三方利益的不統一風險、以及信息不對稱導致交易成本增加、效率降低,甚至導致交易失敗風險等。
二、政府采購風險分析
1、行為主體利益不統一造成的風險。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利益最大化是各個主體(包括政府)的行動目標。如果一主體利益的增加是以另一主體利益的減少為代價,那么必然導致風險的產生。在政府采購活動中,行為主體包括三個方面:采購單位(用戶)、采購代理機構和供應商。采購單位的利益是以盡可能少的財政資金獲得質量高且數量多的貨物、工程或服務,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采購代理機構的利益是通過組織采購活動獲得豐厚的收費和傭金,其利益實現的關鍵在于以最少的耗費促成最大量的采購交易。供應商的利益在于通過參與政府采購活動,最大限度地獲得商業利潤,其利益實現的關鍵在于它是否能夠中標和取得采購合同。三方利益的不統一,有利于相互間監督制約,但易導致廉政風險、違規風險與質量風險。
2、政府采購中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風險
信息不對稱源于“私有信息”的存在,即交易活動中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的信息。信息不對稱增加了欺詐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政府采購是指代表政府的一方與供應商之間的交易。不管是集中采購還是分散采購,都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集中采購交易中,雖然政府采購制度中的“三公”原則使得政府一方將信息及時公布于眾,讓所有供應商前來參與采購,但政府對廣大供應商的“私有信息“仍不能完全掌握,信息表現為“單向”不對稱。在分散采購交易中,只有少數供應商能從政府那里獲知采購需求信息,而對于其他供應商而言,信息是不對稱的,政府對單個供應商的各項信息也是不了解的,這種交易存在“雙向”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導致交易成本增加和效率降低,甚至導致交易失敗,還易產生廉政風險、違規風險和質量風險。
三、政府采購風控建議
1、廉政風險控制
(1)加強政府采購制度培訓,打造高素質采購隊伍。組織政府采購人員學習本單位組織的采購培訓內容,制定完善政府采購工作流程和采購中心崗位責任制度,規范政府采購行為。
(2)把握廉政風險關鍵控制點。實行公開招標,嚴防人為降低競爭難度、封閉采購信息、與供應商串通、滋生腐敗問題。執行回避制度。采購人員、評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競爭性談判小組的成員以及詢價采購中詢價小組的人員與供應商有利害關系的,必須回避,防止相關人員徇私舞弊,滋生廉政風險。
(3)全過程多部門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相結合。加強監督力度。采購部門、財務、監審等相關部門要實施從立項到采購到驗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監督。對重大招投標活動要現場監督,對查實的商業賄賂等腐敗案件要依法予以重懲。執行政府采購信息公告制度,暢通社會監督政府采購的渠道,借助社會監督力量防范政府采購廉政風險。
2、違規風險控制
(1)增強采購人依法采購意識。集中采購目錄內的項目必須依法委托集中采購機構采購,不得自行采購,且達到公開招標數額標準以上的項目要進行公開招標,數額標準以下的項目應選擇相適應的采購方式。
(2)加強各個環節審核控制,使采購行為合法合規。一是計劃環節,政府采購計劃是否與預算對應,是否包括全部應納入采購范圍的項目,是否選擇了正確的組織形式和采購方式。二是立項環節,集中采購目錄內項目是否委托集中采購機構采購,是否按照協議供貨、定點采購的有關規定執行。達到公開招標數額標準的項目是否采取公開招標方式,未達到公開招標數額標準的項目是否按規定。
(3)質量風險控制。做好供應商的審查與登記工作。對投標人的基本情況、經驗和過去完成類似合同的情況、財務資信狀況、人員及設備能力情況等進行嚴格審查,不得違規將不合格的供應商列入儲備庫,也不得采取種種手段故意刁難合格供應商。
(4)做好政府采購履約驗收工作。政府采購履約驗收是政府采購活動的最終環節,也是保證政府采購質量的關鍵。一要重視驗收前的準備工作,主要是依據政府采購合同,以采購合同、招標文件和投標文件為主,結合國家頒布的有關規定標準、國家有關部門的檢測報告、制造廠商的產品說明書作為參考,對采購標的的規格、功能、品質等技術指標,包括供貨時間、售后服務在內的相關要求確定嚴格的驗收標準,并據此制定具體驗收方案。二要根據常規項目與特殊項目采取靈活的驗收方式。常規的采購項目在供應商履約后按照通常的驗收程序進行驗收,對一些具有特殊性的項目可采取定期回訪、臨時跟蹤與分段式驗收等更有效的驗收方式,避免一次性驗收可能造成的售后服務不到位的現象。此外,對重大的和技術復雜的政府采購項目要組織評委和專家進行聯合驗收。
(5)加大對違規供應商的懲罰力度。對于提供虛假材料、未按規定履行合同義務、出現嚴重質量隱患的供應商,按照《政府采購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嚴肅處理。
四、結論
隨著政府采購制度體系的日益完善,政府采購行為的日益規范,政府采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將逐步解決,政府采購真正達到公平、公開、公正,腐敗也將無處可藏,真正做到,為國民經濟健康、穩固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