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楠
【摘 要】在信息化的時代里,網絡的出現為公民參與公共管理活動提供了一個新思路,開辟了一種嶄新的公共事務管理參與方式——網絡參與。本文將對公共管理中公民網絡參與機制問題進行分析與評價。通過研究網絡參與的起源與發展,探討當前網絡參與在中國的影響,同時對公共管理中公民網絡參與機制出現問題進行分析與評價,最后提出可行性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網絡參與;公民參與;公共管理
一、公民網絡參與的起源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席卷全球,沖擊著社會的各個領域,也改變了傳統公民參與的方式。公民網絡參與也應運而起,成為一種參與社會公共治理的新方式。
在網絡出現以前,公民對公共事務的討論大多集中在報紙等一些傳統媒介上,參與程度較低。而網絡的出現則打破了這一局面,成為傳達公民聲音的一種重要媒介,公民有了新的輿論的平臺。在網絡參與中會形成各式各類的公共社群,作為參與主體的公民可以隨時加入,也可以隨時退出。可以選擇與自身利益切實相關的領域進行對話和溝通。
所以,公民網絡參與的概念就是指普通公民借助互聯網技術,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治生活的政治行為。公民可以通過互聯網對公共生活提出意見和建議,監督政府的政策與行為,維護自身的權益。
二、公民網絡參與的優劣勢
目前公民對網絡參與抱有極大的熱情,網絡參與也逐漸成為公民參與社會公共治理的主要方式,為公民的政治參與帶來了許多積極影響。但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網絡參與機制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很多情況下也會對政府的工作造成不良的影響。
(一)公民網絡參與的優勢
1.提高政府政策的公正性
隨著網絡技術的介入,政府信息也逐漸公開化、透明化,公民的參與程度逐漸提高,公民政治參與水平在質和量上都產生可改變。
政策的制定必須以公民利益為基準。公民在網絡環境中發表個人的見解與看法,形成的網絡輿論能夠向政府傳遞其真實想法。網絡參與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政策的公正性,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權威性,也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設。
2.增強公民的政治參與程度
公民通過互聯網向政府部門反映各種問題,節省時間的同時而且也有耗費低廉的優勢。傳統的公眾參與方式的成本往往過高,同時需要付出相對應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尤其是在考慮到這些成本問題后,絕大部分公民最終放棄參與這種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利。
而網絡參與的主體是網絡空間的行為者網民和網絡社群,網絡推動公民與政府官員的直接對話,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公民政治參與的基本模式。在網絡的幫助下,提高了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公民與政府之間的互動得到了可能。并且由于缺少中間環節的二次傳遞,公民可以直接向政權機關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意見的表達不會受到非正常因素的干擾出現偏差。
3.保障公民言論的自主性
網絡參與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監督方式。與傳統公民參與不同的是,網絡存在開放性強、自由度大、信息傳播快等特點,網絡參與的主體在互聯網上不會以真實身份出現,這種隱匿性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公民安全。
網絡參與有效保障了公民言論的自主性,公民可以通過網絡發表一些很難在其他平臺中表露的個人看法,揭露政府部門存在的違法行為,保證政府職能的正常運行。
(二)公民網絡參與的問題
1.產生的輿論壓力會對政府機關產生影響
由于網絡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虛擬性,所以網絡環境中時常會產生不良的網絡輿論。這種由網絡輿論影響范圍十分廣泛,且引發的輿論壓力考察著政府的公共應急能力,可能會對政府的正常執法行為造成干擾。同時輿論壓力也不利于司法的公正,很大程度上可能對司法審判形成干擾。
2.滋生公民無序政治參與
現實生活中網絡參與的公民能力與專業性尚不能達到標準。因受到自身素質及文化程度的影響,部分公民對政策的理解程度不足,其參與公共活動的行為并不能對公共管理起到積極影響。
網絡參與是以公開的網絡平臺為基礎的,這種自由虛擬的參與方式在一方面讓公眾表達了真實的意見,維護其正當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公民釋放壓力的靶心,部分網民肆無忌憚地發表言論,更有一些反動人員故意造謠,鼓動甚至是發表反政府的言論。這些無序政治參與行為,增加了網絡立法和網絡管理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政府對輿論信息管理的難度。
3.政府信息甄別難度加大
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與普及,使用網絡的人數越來越多,信息的來源越來越廣。另外信息之間的交叉溝通又衍生出了新的信息,各式各樣的信息呈指數被擴張,會有大量的重復信息和干擾信息出現,這種情況會使政府對公民網絡參與中傳達信息的篩選辨別難度加大,工作效率也會有所降低。
三、針對網絡參與機制的對策分析
網絡參與既有其自身的優勢,也會出現一定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并且針對這些問題采取一定的應對措施。
(一)加強網絡實名制建設
由于網絡具有的虛擬性與匿名性,可能會出現一些素質比較低下的公民在網絡平臺上肆意發表不正當言論的現象,給政府的管理帶來了很多困難。因此必須要加強網絡實名制的認證,通過對網絡參與公民的信息收集,達成實名制管理。加強網絡實名制建設可以保障真正想表達言論的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合法權利,為公民參與公共管理提供一個健康的平臺。
(二)加強對網絡的監督與管理
隨著網絡的日益完善,公民的網絡參與逐漸增多,必須要通過立法引導和規范公民的網絡行為等措施,保護網絡公眾的合法權力與個人隱私,打擊網絡犯罪。
公共管理部門還需要加大對網絡的監督管理力度,防止謠言、虛假信息的擴散,并且在這些信息尚未廣泛傳播前及時進行辟謠和澄清,維護政府部門的公正性。
(三)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建設
改善網絡參與機制的重點在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應該大力開展網絡素質教育,提高網上公民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在突發事件在網絡發酵傳播時,社會公眾應該對網絡上的信息有一定分辨能力。同時,網民應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設,共同維護和諧的網絡環境。道德規范的控制和約束可以從根源上消除網絡失范行為。
(四)有效引導網絡輿論
政府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負有一定責任。所以必須對網絡輿論進行有效引導,及時向公民公布真實的信息,使公民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的正常走向,引導公民言論朝著有利于社會、國家的方向進行。各級政府部門必須及時掌握網絡上輿論動態變化,第一時間做出相應反應,更新事件的最新進展,在未發生重大事故前引導網絡輿論。
(五)重視并回應公民的反饋信息
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少政府部門和政府官員對于公民網絡參與還缺乏足夠的重視。在網絡參與盛行的時代,政府部門必須及時改變觀念,正確引導信息的走向,及時處理公民的信息。公民通過互聯網向政府部門反映各種問題,政府必須對其予以重視,并在第一時間作出回應。
四、結論
網絡參與是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而興起的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一種新型方式,相較于傳統的公民參與方式有很多優勢。目前我國公民的網絡參與還存在一些問題,但相關部門必須正視這些問題,采用正確可行的對策,繼續完善網絡參與機制。這對加強民眾參與政治生活、提高公民話語權以及對我國公共管理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黨秀云.論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參與 [J].中國行政管理,2003(10).
[2]張勁松.論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有序化[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3(3).
[3]薄貴利.中國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參與[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1).
[4]王洪杰.我國行政決策中公民參與機制探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5).
[5]王磊,楊文娟.網絡環境下的公民政治參與問題[J].南京人口管理十部學院學報,2005(7).
[6]汪子藝.淺析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失范現象及有序治理[J].法制與社會,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