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俠
【摘 要】要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探索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良好的鄉村治理即是鄉村善治。在今天的中國廣大鄉村地區,深入挖掘各種渠道路徑實現鄉村善治之路已經迫在眉睫。
【關鍵詞】善治;鄉村治理;挖掘;村規民約
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并提出了七個方面的振興發展路徑,其中強調“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的20字總目標,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要走鄉村振興戰略。最基本的“細胞”就是鄉村治理。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很好的鄉村治理經驗,但是同時又必須立足國情特點,走中國特色的鄉村治理之路。這次提出鄉村治理的根本在于善治之路,何為“善治”?善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西漢思想家董仲舒在《對賢良策》中寫到“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由此可見,在古人看來,善治即等同于善政。其主要意義是指好的政府和相應的好的治理手段。在西方善治一詞來源于對“good government”一詞的翻譯,一種新的治理理論,更加強調社會管理的主體多元化。而政治學家力圖將中西方概念語境結合起來給出了新的定義:“善治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是兩者的最佳狀態。善治實際上是國家的權力向社會的回歸,善治的過程就是一個還政于民的過程。善治表示國家與社會或者說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良好合作。” [1]說簡單點,善治,即是良好的治理。在今天的新時代大環境下,發展鄉村振興,探索鄉村善治之路迫在眉睫。探索,就需要立足鄉村當地,發展挖掘鄉村自身特色優勢,形成良好的治理,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挖掘“產業致富路”,實現六大科學有機結合,是鄉村善治的根本基礎
民以食為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鄉村幾十年來一直是貧窮的代言地,很多村民背井離鄉逃離自己的土地,給大城市輸送了人才和勞力,因此造成鄉村的發展在中國這幾十年里一直非常滯后。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每個村民都是這次戰略的基礎細胞,要想鄉村富饒,就必須每個村民荷包里有錢,腰板才挺得起來。如何實現這個目標,不能僅僅依靠外面務工,而應立足在鄉村本地,立足村民自己身上,發展產業是最好的致富之路,也是鄉村善治的基本物質基礎。每個農村地區,都有基于地理環境氣候土壤而形成的獨特的各種產業發展。而產業從脫貧攻堅開始已探索發展了好幾年,要想真正形成大規模高質量的產業致富路卻還有待時日,還需要六大科學有機結合:
1.追求產量與追求產品質量科學有機結合。鄉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種植養殖的蔬菜牲畜一直受到城市的歡迎與追捧,這也是環境污染嚴重的大城市無法比擬的。但是,過去鄉村一味只追求產量而不管質量,導致質量不達標,不符合相關標準,造成很多的經濟浪費。因此,必須樹立提高產品質量,始終把消費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意識,關愛百姓健康,大力發展綠色、健康的農特產品。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打造高山冷涼蔬菜,讓綠色產品風行全國。將追求數量與追求產品質量科學有機結合,不僅增加了村民們的收入,又惠及了廣大城市同胞們的健康。
2.種植與銷售市場科學有機結合。由于多數村民及鄉村干部文化資源有限,還不懂得市場經濟運作,經常只懂得埋頭種植,種出來的產品卻不知道往哪里銷售,十分茫然。因此必須改變“只管種不管收”的現狀,村民和當地干部除了科學種植外,還應積極尋找銷售市場,拓寬市場多元化渠道。比如貴州道真河口鎮近年來,在村民和黨委政府的努力下,積極拓展銷售渠道,當地種植的蔬菜已遠銷重慶、成都、上海、北京、武漢、杭州、甘肅等地,從以住的種植出來賣不出去,到現在的供不應求,實現了種植與銷售市場的科學有機結合。
3.客商與培育鄉土人才兩手都要抓的科學有機結合。過去鄉村搞產業致富,渠道非常單一,就是依靠引進客商,給客商很多優惠政策。但是一旦客商離開,鄉村又陷入了貧困境地。因此必須改變過去村民的“三不懂”現狀:不懂種植技術、不懂物流包裝、不懂市場銷售,改變完全依靠客商才能發展的困境。積極挖掘大力培育當地鄉土人才,成立以政府為主導的混合制公司,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打造自己的特色產業,催生致富產業主體裂變升級。因此鄉村政府一手抓引進客商,一手抓本地人才的培育,齊頭并進,實現產業帶頭人的科學有機結合。
4.單一產品與市場需求多元的科學有機結合。一些鄉村地區長期以來只靠一兩種產品對外銷售,比如有些鄉鎮過去對外銷售的蔬菜僅有辣椒、花椰菜和香菇的單一品種現狀,感覺當地資源似乎非常貧乏。但是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當地還有更多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可以聘請農業技術人員,根據當地土壤氣候的特性,引進外來品種種植,提出更好的種植建議,種植出更多的新型農產品。完全有條件發展出地方適宜、特點突出、優質高效、消費者喜愛的市場暢銷的品種。因此單一產品必將與市場需求多元科學有機結合起來。
5.訂單生產與三級保險科學有機結合。在所有產業中,農業是最脆弱的,因為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殘酷性,經常讓村民一年的辛勤付出全部付諸流水,苦不堪言。因此也造成村民依賴訂單生產現狀。必須大力貫徹落實地方政策出臺的自然災害保險、價格保險和財政兜底保障等三級保險政策,將訂單生產與三級保險科學有機結合,切實降低各種風險,最大化保證村民收益利益,提高村民繼續種植的積極性。
6.行政命令與市場運作科學有機結合。過去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一直是靠上級下命令、劃指標任務,村民被動接受的計劃經濟局面。這種模式有其弊端之處。完全可以讓行政命令與市場運作科學有機結合,比如種什么、種多少、與誰合作、賣給誰等可以讓村民自己做主,學習市場經濟規律,提高與市場經濟打交道的能力。行政命令只給村民提供大的政策方針引導,而市場經濟還是需要交給市場化運作,讓二者科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二、挖掘“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鄉村善治的支撐力量
“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管農村工作。”目前全國有128萬個農村基層黨組織、3500萬名農村黨員,直接與近6億農民打交道,這是鄉村治理最堅實的支撐力量。因此要想挖掘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以支部為核心。“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探索鄉村善治之路過程中,還得靠基層黨支部來落地落實。基層黨支部是“指揮所”,更是“先鋒隊”,擔負著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村民、宣傳村民、凝聚村民、服務村民的職責,既要將黨和國家關于鄉村振興的政策宣傳到戶,讓村民了解最新時事方向政策,又要樹立主導性引導性的關鍵意識,主導農村基層工作,引導村民工作生活堅定跟黨走的方向。充分發揮先鋒模范和戰斗堡壘作用。要嚴格執行“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全面推行“5+X”支部主題黨日活動,試行黨員責任區、黨員中心戶、特色黨分隊、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等做法。牢固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真正把支部建設成為團結村民的核心、教育黨員的學校、攻堅克難的堡壘。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精心選育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創新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持續整頓后進村黨組織,穩妥有序開展不合格黨員處置工作,著力引導農村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大力實施“三培養”工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干部,吸引高校畢業生、農民工、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黨員干部到村任職,大力實施“領頭雁工程”,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進一步完善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選拔或考錄入編制度,為優秀村干部提供成長平臺;加大在優秀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的力度,建立農村黨員定期培訓制度等。
2.三農隊伍的建設。“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實施鄉村善治關鍵還要有一支能打硬戰、敢擔當、善作為的基層干部隊伍,通過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去抓落實、去組織好村民,制度才能執行到最基層,政策才能落實到“最后一公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基層干部都應該是這樣的“三農”隊伍中的一員,需要著手培養使用好這樣的隊伍。要強化實踐鍛煉,多壓擔子多給任務,特別是讓年輕的基層干部在經歷難事、險事、急事和大事中盡快成長起來。同時,還要進行合理引導,讓基層干部心系村民疾苦,愛農民、為農民,真正成為“農民的干部”和“鄉村的建設者”。堅持事業為上,近距離接觸,多渠道、多層次、多側面深入了解基層干部,發現真正的好苗子,并用當其時、用其所長、科學配置,讓基層干部想干事更能干成事,為基層干部順利開展工作營造良好氛圍。
3.加快完善“一核兩委一會”的鄉村治理體系。“一核”即以黨支部領導為核心;“兩委”即村委會和村務監督委員會;“一會”即村務協商會。實行“四議兩公開”民主決策,推進村務民主協商,發揮各類人才、“新鄉賢”等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無論農村社會結構如何變化,無論各類經濟社會組織如何發育成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決不能動搖、戰斗堡壘作用決不能削弱。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其基層治理、團結動員村民、推動改革發展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把村民緊緊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
4.探索建立“村民自我管理委員會”(簡稱“自管委”)的自治組織。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自治模式,積極將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向組級延伸。在村黨總支的領導下,一是打破原村民組的界限,合理劃分區域,以黨員公開推薦、村民投票推選的方式選舉出熱心服務村民的農村黨員、村民代表、離退休干部和社會能人等擔任自管委成員。每個“自管委”一般由1名主任、2名副主任、2至4名委員組成;二是建立“支委會+村民會”制度。在涉及民生領域的重要事項時,先召開支委會和黨員會,統一思想步調,明確職責任務,確保村民會能順利進行,黨的各項惠民政策能得到全面的貫徹落實,切實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三、挖掘“良好村規民約”,是鄉村善治的精神文明旗幟
要想打造好鄉村振興,走好鄉村善治之路,必然離不開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傳統的鄉村過去都有村規民約,有宗族祠堂。今天新時代有新氣象,良好的村規民約的推行勢在必行。
1.良好的村規民約必須符合法治精神,每一條都需要在法律范圍內。為何說《村規民約》要在法律范圍內,如果《村規民約》不符合法律精神,不符合法律規定,就會引起矛盾糾紛或案件的發生,甚至會引起社會和諧穩定問題、民族團結等問題,所以制訂《村規民約》,必須讓專業律師把關,必須在法律范圍允許內。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建設法治鄉村”,強化法律維護農民權益……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權威地位。因此非常有必要把法律精神,村民享受的法律權利和該承擔的相應的責任義務寫進村規民約里面。為此也必須加大鄉村普法力度,提高村民法治素養,引導廣大村民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并且也非常有必要依法倡導,嚴厲打擊禁止宗族黑惡勢力和黃賭毒背后的腐敗行為,這些都可以寫進村規民約里面,最大限度維護農村社會綜合治理的穩定。《村規民約》絕不允許出現“罰款”等違法條款,因為村委會沒有行政執法權。制訂《村規民約》,每一條內容都必須在法律允許范圍之內,不能有超越法律之外的條款,讓每一條都體現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
2.良好的村規民約符合新時代道德精神。“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2]禮法兼施,德法兼容,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探索形成的社會治理之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在過去幾千年的文化傳統里,中國上億的農村村民都遵循著禮儀傳統,宗法社會。強健鄉風文明“軟實力”,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積極培育富有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村民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尊老愛幼、重義守信、勤儉持家的良好風尚。崇德向善“滲”村中,運用村規民約不斷規范村民們的言行舉止,引導廣大村民爭做文明村民、道德村民,對于道德典型更要大力倡導。引導村民知榮知恥,樹立正確良善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樹立良好家風族風,弘揚公序良俗,創新和發展鄉賢文化,形成健康向上、開放包容、創新進取的社會風尚。
【參考文獻】
[1]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25.
[2]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