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勢宇
【摘 要】海明威在美國文壇上的領(lǐng)軍地位和他對美國文學發(fā)展所留烙下的深刻痕跡早已是眾所周知。海明威作為一名知名且杰出的作家對女性的態(tài)度,一直是人們爭辯的主要方面。海明威經(jīng)典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往往地位較低,且缺乏自我價值。本篇論文通過聯(lián)系作者海明威所處的社會背景,賞析其代表作品《太陽照常升起》中的女性角色,探索他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想法來源,讓閱讀者更切身地體會海明威筆下的人物角色。
【關(guān)鍵詞】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女性形象
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作品,專家學者幾乎都會承認海明威是一位對文壇影響極大的作家。從海明威出版的《太陽照常升起》中,我們可以看到海明威善于發(fā)揮簡單、直接卻又不乏特色的作品風格。他希望以有限的字數(shù)進行描繪,所用詞匯語法都盡量精準化、簡練化。因此,為了表彰海明威善于創(chuàng)新開拓的寫作風格,于一九五四年,海明威被正式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
海明威擅長利用他所塑造出的冷血殘酷又暴力的氛圍去烘托他筆下極具海明威個人寫作風格的角色。讀者們通過閱讀他的小說往往會從男性角色的身上看到海明威本人的影子。因此,文學界有很多人得出了“海明威厭女,且不擅長描寫女性角色。”所以海明威在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女權(quán)運動中被很多女權(quán)支持者聯(lián)合抵制。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海明威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很多具有獨立思想,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比如在《太陽照常升起》中具有多變性格的“新女性”布瑞特、《喪鐘為誰而鳴》中的“純潔少女”瑪麗亞。海明威筆下性格迥異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當時社會下關(guān)于女性的真實倒影。
一、海明威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現(xiàn)狀
(一)無自我思想的女性形象
無論是當時還是現(xiàn)代,總是有不間斷的評論說海明威筆下的女性角色都是“沒有自我主張的小婦人”,他們認為哪怕是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英雄都適用于這個評論。從他們主張的看法中,這些抨擊海明威的評論家們經(jīng)常提到《永別了,武器》中的凱瑟琳和《喪鐘為誰而鳴》的瑪利亞。雖來自不同的小說,不光故事背景大致相符,這兩個人的性格設置確實有很多相似點。作為海明威筆下的女性配角,她們兩個都是外形優(yōu)越,性格軟弱,她們都非常仰慕海明威所描繪的“大男子主義”的男主形象。確有部分批評家認為這些女性角色都是在“男權(quán)社會”影響下的副產(chǎn)物,他們認為這些女性角色是沒有自我思想的。
(二)“惡毒的悍婦”女性形象
一九二六年海明威所著的《太陽照常升起》可謂是褒貶不一,羅維和布倫納認為該部小說是“海明威第一部成功的小說,或許可以稱得上是最成功的作品。”但批評界依然對海明威的作品提出強烈質(zhì)疑,他們認為小說所描寫的故事過于極端,讓人感覺過于不堪,對女性人物的描寫更是非常極端。
《太陽照常升起》中的女性角色“布瑞特”被批評家們稱作海明威作品中“惡毒的悍婦”的代表。現(xiàn)代社會,女性和男性一樣具有同樣的身份地位,可以掌握自己的思想,在各個領(lǐng)域中女性都可以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隨著當時美國女權(quán)運動愈演愈熱,男權(quán)社會久而久之已經(jīng)消退,女性和男性的地位大體上已經(jīng)持平。為了探究那個年代女性真實的性格特點,重新詮釋海明威筆下的女性形象顯得尤為重要。
二、“新女性”時期的海明威
(一)社會變革對海明威女性形象創(chuàng)作的影響
在十九世紀的美國,男性和女性通常被大眾認為是對立的。當時的美國社會的經(jīng)濟生活都恰恰體現(xiàn)了這一點,比如大多數(shù)崗位被硬性規(guī)定為只有唯一性別可以從事。當時社會男性大多掌握思想和感情的自主權(quán),而男性所需的安定因子便由那個世紀的女性進行充當。因此,女性被要求忠貞不渝,精神純潔,不被允許反抗男性。
19世紀30年代初的美國,以上這些有關(guān)對女性不平等待遇的事件被大批男性平等主義者所反對。與其同時,在1920年,女性公民在美國擁有了選舉權(quán)。于是,世界上涌現(xiàn)出最早一批新時代的“新女性”。
三、“新女性”布瑞特與杰克
在《太陽照常升起》這部小說中,海明威在人物塑造上下的功夫,要遠遠超過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這本小說的男主角杰克足夠被稱為美國文學作品中內(nèi)心最孤獨的人物,他經(jīng)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爭剝奪了他的身體健康。在西班牙狂歡中,他又因身體抱恙而喪失了愛情。這部作品的基調(diào)是無盡的憂傷,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深刻感受到那個年代生存的悲哀和自己無盡的反省。
小說的女主角布瑞特并不像那些如同從流水線上使用同一模具制造出來的同時代女性,她有著非常難得的品質(zhì)。作為女性,她拒絕將未來賭在婚姻上。作為青年,她心懷大愛,不遠萬里,救治異國的傷員。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她并不能留下史詩般的印記,但在那個時代,布瑞特卻成為了一個時代女性特色的縮影。
1920年前后是女性發(fā)生改變的第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女性開始像男人一樣抽煙,喝酒;女性對待失敗的婚姻,也愿意選擇“離婚”來解決。特別是在巴黎掀起的女權(quán)運動,影響了那個時代婦女對性的態(tài)度以及對整個社會的行為標準。周圍環(huán)境對布瑞特本身的影響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太陽照常升起》當中,布瑞特好像人性的試金石,小說當中的每一個人物的品質(zhì)都在她的身上得以檢驗。布瑞特的生活放蕩,處境險惡,但她依然保留著一些珍貴的特點。
布瑞特和杰克與海明威其他作品中的很多主角都有著相似之處。無論他們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沒有丟失初心。那是一個迷茫的時代,茍且偷生中的老百姓迷茫,有的放棄了掙扎,自甘墮落。但海明威作品中的人物作為自己心中的楷模,并沒有迷失自我。《太陽照常升起》中的杰克和布瑞特和海明威中年時自甘墮落的生活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足以看出海明威對生活的不滿,遂在文學作品里創(chuàng)建自己的烏托邦。而在海明威的這部作品中,并沒有出現(xiàn)看輕女性的字眼,而他正是用犀利直接的筆觸揭發(fā)了那個年代男性和女性都共有的一些弊端。正是因為這樣,布瑞特才被后人稱作海明威作品中塑造最成功的女性角色。
四、結(jié)論
通過分析海明威的作品《太陽照常升起》可以發(fā)現(xiàn),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并沒有那么無關(guān)痛癢。她們思維獨特,感情細膩,需要深刻理解她們的內(nèi)心活動,才能全面的品論。由于海明威是兩性親密關(guān)系的倡導者,所以在他的眼中,完美的男女關(guān)系應該是存在精神上的相互寄托。沒有人是單單因為另一個人而存在的,兩個人是相互寄托相互安慰的。他不僅擅長描寫勇敢睿智的男性,而且也十分理解和會意多種性格的女性。不難發(fā)現(xiàn),海明威對于女性的關(guān)注度也很高,他并不吝嗇對于女性的描述,他筆下的各種形態(tài)的女性正是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所以那些認為海明威只關(guān)注男性的論觀點未免有些偏激。
【參考文獻】
[1] 戴桂.海明威小說中的婦女及其社會性別角色[J].英美文學研究論2000.1469-477
[2] 戴桂.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J],外國文學評論, 2001,(4):8
[3] 郭偉平.論海明威的婦女觀[D].南京師范大學,2007
[4] Crozier,RD,Robert,D.The Mask of Death, The Face of Life:Hemingways Feminism [J].Ernest Hemingway: Six Decades of Criticism,1984,255
[5] De Beauvoir,S.The second sex[M].Random House LLC,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