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二林
【摘 要】社巴節是土家族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本人試以湖南省古丈縣米多村土家族地區為主體,通過對米多村土家族地區自然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生產生活方式來分析厄巴舞形態,來研究厄巴舞所蘊涵的采集文化、狩獵和農耕文化。隨著時代的推移,社巴節儀式中的厄巴舞文化也在發生變遷,這也是值得筆者進行研究的關鍵所在。筆者通過對湖南省古丈縣米多村社巴節儀式中厄巴舞為研究對象,在實地調查基礎上,利用查閱文獻和運用一些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等理論進行描述,對比分析,總結出社巴節儀式中厄巴舞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土家族;厄巴舞;文化內涵
一、采集文化的顯現
米多村的土家族居住在延綿不斷的武陵山脈,茂盛的森林里有豐富的物產資源,這樣的自然生態環境適應里采集生計方式。土家先民們,在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適應中,他們學會了采集生活,以此來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1、表現采集文化的典型動作
(1)猴子摘桃:半蹲起勢,先左后右,左腳跨步,身體前傾,雙手前上方彎曲,呈現準備攀摘動作,左腳跨,身體向右側、右腳跨,身體向左側,雙腳躍起,雙手上舉作摘桃狀,腳落地、蹲式、雙手擬捧桃作吃狀,收勢。
(2)猴子戲蛙:兩腳矮樁半蹲起勢,身體前傾,雙手著地,雙腳向前跳躍,蹬離地面,雙手作撥拉狀,重復一次。后兩節雙手向內彎曲,齊胸,先左腳向前跨步,成半蹲式,雙手隨身向右側轉,收式,再右腳向前跨,半蹲,雙手隨身左側作彎箍狀,臀部翹起。
2、采集舞蹈動作的文化內涵
從厄巴舞現存的舞蹈語匯來看,我們可以判斷土家族茅古斯舞起源于采集階段。有關厄巴舞的起源,無史籍記載,但據古丈縣斷龍山鎮田家洞村李云富老藝人介紹:很久以前,米多村這個地方森林廣茂、猴子眾多,男性一般以打獵為主,女性一般以采集野果為主。有一次村上舉辦活動,猴子看到土家先民們在跳舞,那么猴子就偷偷的模仿她們跳舞。后來,強盜來了村里偷東西,猴子看到了就去告訴村民們,村民們一看,果真有強盜,村民把這些強盜趕走,之后村民們為例感謝猴子,為了敬仰猴子,村民們也開始模擬猴子跳舞。由此可見,女性所跳的厄巴舞必定是跟平常的生計方式有關,那時她們通常扮演的是采集的角色,所以舞蹈里面有采果、戲蛙等典型的采集動作。
厄巴舞屬于典型的采集生產方式的舞蹈。自然采集室人類最早經濟生產活動的古老方式,采集的對象主要是大自然,如鮮果、干果等。厄巴舞找果子的動作是膝蓋略彎曲,眼睛盯著樹上尋找,而不是看著地上尋找,由動作我們可以看出左腳往斜前方行走,而不是直行,這是典型的山地行走動作,是尋找長在樹上的可以食用的食物。
通過解讀一系列的動作,不難看出厄巴舞就是采集動作地模擬,以舞臺戲劇化的方式展現李土家族先民的采集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采集生活逐步淡化出人們的視野。但厄巴舞的采集動作作為一種文化記憶,在舞臺上仍然被表現的淋漓盡致。反之,土家族采集文化通過“厄巴舞”的戲劇化和舞臺化,是土家先民地采集文化又得以保存下來。
二、農耕文化的呈現
生活在武陵山區的土家族,最早以種植旱地作物為主。清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后,土家族地區開始進入封建領主經濟,為了開辟農田,旱澇保收,政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發布了《勸民筑塘制車示》:“蓄水之法惟有開筑塘堰,制備水車以資灌漑,如水無源流者,或于沖頭坡下或于山岔洼壑,相其地勢水可積蓄之處,務須開鑿塘堰,不嫌其多,且塘之為利非特可以防旱,并得以養魚種蓮”。50這樣的勸民告示極大地推動了土家族地區水田農業的發展,開啟了土家族地區由旱地農業向水田稻作農業的轉型。這樣的生計方式轉型在土家族舍巴日儀式厄巴舞中也得到充分的表達與反映。
到同治年間,大多數的土家族地區的府縣志都記錄了種植玉米的情況。通過《古丈坪廳志》記載,土家族地區種植玉米滿山遍野,一直延續至今。土家族先民們不斷地掌握了玉米的特性,在選種、耕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認識。并能注意到玉米的特殊性,重視玉米的培養方式,玉米不但供人們食用和養殖,還能釀酒等。隨著農業生產的定型化,農耕活動成為這一時期土家族文化建構的主題,這在土家族的舞蹈中也得到比較系統的反映。因此,土家族民間舞蹈順理成章的打上了農耕文化舞蹈特征的烙印。那么,土家族先民跳厄巴舞的時候也開始模擬一系列地農耕生活勞作的動作。
1、表現農耕文化的典型動作
(1)掰包谷:左腳上步,雙屈膝,同時左轉身四分之一圈,重心左移成“騎馬樁”。雙臂隨身右擺,左手擺至腹前,右手擺至右下側,右手“端掌”屈肘于胸前,向內轉腕,做摘包谷狀,右腳邁一步,同時左轉身四分之一圈成“騎馬樁”右手抬至右肩上屈肘,拳口朝后,向后甩去,做丟包谷入背籠狀。
(2)摘小米:左腳邁一步,右轉四分之一圈,雙屈膝,同時左臂屈肘于胸前,握“虛拳”,拳口朝上。右臂屈肘于胸前,五指拼攏,手心向上,向左平劃一小圈,上身前傾,做割草狀,右腳邁一步,左轉身四分之一圈,雙屈膝,同時左手擺至左肩。
2、農耕舞蹈動作文化內涵
田家洞在舉行舍巴日儀式時,大家都要跟著梯瑪游行到社場坪,由梯瑪舉行祭祀儀式,儀式后大家就開始跳厄巴舞,厄巴舞的舞蹈形式比較簡單,鼓鑼、嗩吶放于一旁伴奏,通常由40-50歲的女性表演,純屬于群眾性的集體舞蹈,舞蹈時大家聚集在一起通過舞蹈動作來再現土家先民的農耕生產方式,具體到動作有掰玉米、摘小米等等。自改土歸流以后,當地漢族官員大力提倡推廣漢族先進的農耕技術,還引進適合山地耕種的玉米、紅薯、水稻等農作物,促進了土家族農業生產方式的發展。這種生產方式在土家族社巴節儀式厄巴舞上也有充分體現。
三、總結
厄巴舞作為土家族社巴節儀式的一項重要活動,可以說是土家族發展的歷史延續。土家族社巴節儀式中厄巴舞的基本元素是土家族先民的藝術創造,展現出了土家族舞蹈文化與生態特征的密切關系。通過對土家族厄巴舞文化地研究,我們可以充分理解土家族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也可以了解土家族社巴節儀式厄巴舞的思想基礎和文化內涵。因此,這對土家族舞蹈文化的弘揚,對深入理解土家族文化,對促進民族地區的文明建設,引導民族藝術創造,無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參考文獻】
[1][清]董鴻勛撰.古丈坪廳志[M].光緒三十三年(1907)鉛印本.
[2][清]洪際青等纂,《龍山縣志》卷16《藝文下》,嘉慶23年刻本.
[3][英]菲奧伊·鮑伊著.宗教人類學導論[M].金澤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英]維克多·特納.《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M]黃劍波、柳博赟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6.
[5][英]維克多·特納.《象征之林:恩等布人儀式散論》[M]趙玉燕、歐陽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6]湖南省永順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永順縣志「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
[7]古丈縣斷龍山鄉志 [M].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 內部資料
[8]《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南省卷編輯部、湘西自治州編寫組.湖南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資料卷[M].1984(內部資料).
[9]《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南省卷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南卷)[M].北京:中國舞蹈出版社,1991.
[10]陳廷亮.譚婷.土家族舞蹈審美意識的傳承性與變異性[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4).
[11]陳廷亮.李蕾.土家族舞蹈與山地耕獵文化關系初探[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7(4).
[12]彭繼寬.土家族原始宗教述略[J].民族論壇.1996(03).
[13]李開沛.關于土家族舞蹈的文化人類學解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