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亞娜
【摘 要】德育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其實施效果受到社會宏觀環境、學校環境及家庭環境的影響,其中家庭環境以其先入性、持久性、差異性、情感性等特點,成為一種處于基礎地位且能深遠影響子女成長的重要環境。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觀念、家庭人際關系等,都持續且深刻地影響著子女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進行德育教育時,有必要充分了解受教育對象所處的家庭環境,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關鍵詞】德育教育;家庭環境;作用;優化
一、家庭環境在德育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
良好的教育環境是德育教育能夠順利有效進行的重要依托。其中,家庭環境在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中,起到先決性作用。受教育者的家庭環境對其個人品德的影響是持久而深遠的,因此教育者應該對家庭環境給予足夠的了解,認識到家庭環境在德育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并發揮及基礎性作用,會對德育教育形成積極影響。
家庭環境作為一種微觀環境,對德育教育的影響有如下特征:
(一)先入性
家庭是每個人接觸到的第一個環境,從時間上決定了家庭環境必然對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先入為主的影響。父輩和祖輩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模式對子女的思想及行為天然地起到了塑造作用,并且隨成長過程不斷地強化而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和行為習慣,最終導致受教育者對將來的教育信息進行“自認為合理”的選擇。這種示范作用的先入性,是任何教育機構都無法取代的,父輩及祖輩的道德觀、世界觀、人生觀,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在孩子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記,是其他教育者難以改變的。
(二)持久性
家庭環境對德育教育的影響是持久的。一方面體現在家庭是人所處環境中最長遠的環境之一,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會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體現在,無論人以后進入何種環境,包括學校、單位或社會,都無法擺脫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環境中所形成的一切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即使以后被其他環境改變,這種變化也是建立在家庭環境中所形成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基礎之上。
(三)差異性
每個原生家庭的環境都有所不同,家庭的組成情況和教育理念也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父母的道德素養、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等情況的制約,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帶來不同的影響,對孩子品德的養成也多有差異。
(四)情感性
家庭環境的情感性體現為父母的情感、父母和子女的情感、父輩和祖輩的情感等方面。盧梭說:“只要父母之間沒有親熱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會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勢必來填補這些空缺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質量,極大地影響著子女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而這兩者直接關乎子女一生的心理能量和幸福指數。家庭成員之間以血緣和情感為紐帶的教育,在德育教育中起到巨大的推進和感化作用。有效合理地應用家庭情感的教育力量,德育教育將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家庭環境的組成要素及其對德育教育的影響
家庭環境可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如家庭結構、家庭經濟情況和職業狀況、家庭成員受教育程度等,軟環境主要指家庭的心理環境,如家庭成員關系、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等。
(一)家庭硬環境對德育教育的影響
1.家庭結構
現在的家庭多為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和子女組成的家庭。但在子女養育的過程中,由于父輩工作繁忙,也有大量的家庭會請祖輩幫忙照顧孩子,形成了事實上的三代共育關系。近些年由于離婚率不斷上升,也出現了許多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同時,隨著開放二胎政策的實施,三口之家因為弟弟妹妹的誕生,原有的結構和家庭成員關系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調查發現,“單一祖輩教養,父輩基本不參與教養”的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最差,問題行為也最多;而“單一父輩教養”的兒童在自理能力方面的表現最好。同時也發現隔輩養育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上并沒有與父輩養育的孩子有多大差距。三代共育的好處在于,孩子可以得到更多陪伴,祖輩也能更好地享受天倫之樂,并在家庭成員情感聯結上讓孩子有更好的體會。
在實踐中不難發現,在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中,如果父母(繼父母)沒有足夠的智慧和包容處理好復雜的家庭成員關系,或因對過往的難以釋懷,或因對離異后的教育責任不能擔當,或因對重組后的成員關系不能平衡,而造成父母(繼父母)的不良情緒,往往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帶來不良影響,自然就造成孩子的德育教育實施效果不佳。
當家庭中新增加了小成員時,三人關系變為四人關系,若父母能正確地處理好各種成員關系,孩子在與同輩人相處的過程中,有更多機會增強對合作、競爭、包容、公正的理解和實踐,對德育的實施有促進作用。
2.家庭經濟環境
家庭經濟環境,是指受教育對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原生家庭的經濟條件。教育資源的差異性決定了教育的特權性。家庭經濟情況如何,決定了家庭對孩子在教育上的物質投入和孩子在教育資源上的選擇,更決定了孩子能否接受多樣化的教育形式。
經濟狀況不好的家庭,父母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獲得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并且一般情況下這類父母從事的工作勞動回報率不高,往往能只夠讓孩子吃飽穿暖、接受普通的學校教育。在平常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也難以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孩子的思想動態,在思想感情方面的交流較少,導致被動或主動地將孩子的德育丟給學校。這類家庭在貧困邊遠地區較為多見。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思想異常和不良行為不能得到及時的修正和引導,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容易受到不良社會思想的影響。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孩子,可以享受更多的教育資源,選擇更好的學校。除了常規教育之外,這些孩子還能有更多機會接受現代教育理念下的多種形式的德育活動,如做義工、游學、拓展等。例如發達地區的許多中學生在假期會參與到社會教育機構組織的支教活動,這類活動符合德育教育的實踐性需求,拓寬了孩子的眼界,構建了孩子了解社會的不同視角,對德育教育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家庭軟環境對德育教育的影響
1.民主的教育理念
隨時社會的快速發展,今天的家庭教育也遇到了很多新問題。尤其是“90后” “00后”的一代,在民主和公平的思潮中長大,他們要求更多的話語權,注重公正。同時,由于信息時代帶來的信息爆炸和信息獲取渠道的多樣化,使他們在某些方面已經獲得了比父輩更多的資訊。幾千年來“父輩教化子輩”的情況受到了顛覆性的改變,現在不僅是“父輩教化子輩”,子輩也在教化父輩。父母在家庭中文化傳承的權威地位已經不復存在。例如在“界限感”這個問題上,中國傳統家族文化中“界限”就意味著成員之間不再親密、感情冷漠,但現在的孩子們卻普遍重視自己的空間和權利。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過分的包攬、入侵、幫孩子做決定,往往帶來的是孩子的叛逆、反抗、或沉默的抵制,久而久之,家庭的德育功能因不良的親情關系而被大幅度削弱。
2.父母在德育上的表率作用
前不久,一個視頻在網上引起人們關注。在地鐵站,一位母親指著地上的“小腳丫”,告訴孩子這是用來引導人們排隊上車的標識,然后母親拉著孩子的小手一起排隊上車。這無疑是母親給孩子的良好一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小模仿父母的言行。在家里,父母扮演著夫妻、父親、母親、子女的角色,在社會上也扮演著更多的角色。如果父母在單位工作勤勉、認真負責,和鄰居同事友好相處,對社會下層勞動者善良友好,對祖輩孝敬尊重,孩子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成長為一個品德優秀的人。
三、家庭德育環境的優化
(一)家長要提升自身素質,發揮示范作用
新時代的孩子有鮮明的時代印跡,他們在環保意識、法律意識、公平意識、主體意識、對新事物的開放態度、積極的休閑態度等方面已經不同程度地優于家長。因此,家長要摒棄固步自封的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樹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思想觀念,提升自身素質,在德育教育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只有家長順應時代要求改變自己,強化道德觀念,才能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實施良好的德育教育。
(二)全社會要重視家庭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庭是最主要的德育教育陣地,而構建和諧的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是德育教育得以順利實施的基礎。
可以說,現代家庭的脆弱、衰落、崩潰是最為嚴重的德育教育危機。家庭成員對家庭負責任,承擔起家庭中每個角色應有的擔當是捍衛家庭的主要表現和主要內容。幾乎所有的家庭危機,都跟角色擔當有關系。當家不像家,父母不像父母,孩子就不可能像孩子。
北京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陳建翔教授指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回歸家庭建設本真,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發揮潛移默化的功效,給孩子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力量。這就需要全社會共同重視家庭建設。家庭成員要重視成員間良好關系的構建,尤其是夫妻關系的和諧對家庭建設起到關鍵作用;社會媒體要注意自身的輿論引導作用,少報道那些只顧工作,犧牲家庭的所謂典型,少宣傳那些那些老人生病了不能照顧,堅守在崗位上的所謂優秀;單位和組織要考慮職工的家庭角色和責任,減少職工加班時間,讓他們回歸家庭、承擔另一個角色帶來的責任;政府要在制度建設、法制建設上關注家庭建設,用法律法規的約束保障家庭建設。從長遠來說,以上這些事情意義十分重大,因為家庭是最小的社會細胞,這個社會細胞都出了問題,德育就根本無從談起。
(三)學校要輔助家庭德育環境的建設
要明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教育目標和教育手段不盡相同。學校教育的目的是按社會需要培養人才,家庭教育則是塑造人格,針對人格、人性、生活技能等實施教育,是家庭擅長的事情。而現在的情況是,家庭教育變質為“延伸了的學校教育”,家長成了老師的“助教”,許多家長把精力放在陪伴孩子寫作業這類自身并不擅長的事情上,卻忽視了孩子的人格培養,導致高分低能、高學歷低素質的孩子時有出現。
學校作為主要的教育機構,有責任、有能力組織好家長學習真正的家庭教育,了解家庭在德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要主動分清家庭德育教育和學校人才教育的界限,引導家庭教育從學校教育的“助教”角色中分離出來,促進家庭德育功能的實現。
德育是一項實踐性極強的、長期性的、戰略性的工作。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德育教育工作順利有效開展的基礎。在德育教育中,要充分重視家庭的主陣地作用,充分發揮家庭德育的深遠性、長期性、情感性功能。強化家庭德育環境建設,素質教育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伯桂歡.淺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環境建設,滇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8.27(01)
[2]楊業華.試論家庭環境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中共中央濟南市黨校學報,2002.3 [3]張裴.論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環境建設,智庫時代,2019.(11).21
[4]劉秀英.家庭教育:一個需要全民族重新認識、重新創造的領域——訪陳建翔,少年兒童研究,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