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華 李美玲
【摘 要】隨著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技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它也促進著傳統會計類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本文主要研究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對會計相關行業的影響,以及如何促進民辦高校會計類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關鍵詞】互聯網+;民辦高校;會計;教學模式
一、引言
在21世紀,“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熱點話題。隨著它被運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給人們帶來了重大的影響。會計類專業作為國家重點培養學科,其在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的改變也備受人們關注。
據財政部《會計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的相關文件提出,到2020年底,初級會計人員達到500萬人。500萬的供給對于市場的基層會計人員的崗位需求來說,是處于一種供過于求的狀態。而且目前各大民辦高校都設立會計類專業,大量只持有初級職稱的證書或者沒有證書的學生涌入市場,如果他們沒有與時俱進,可能就會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各大民辦高校的辦學宗旨就是為社會提供應用型人才,所以“互聯網+”時代下民辦高校會計類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二、互聯網對會計相關行業的影響
(一)互聯網增加財務信息的關注度
在傳統會計模式中,企業相關財務信息的使用者僅限于企業的管理層和股東。在“互聯網+”時代下,擴寬了會計信息的傳播渠道,讓更多人主動去關注公司的財務信息。政府、投資者、無關聯的人都可以通過該公司的官方網站下載、運用公司的財務信息,使公司財務信息更趨向透明化。
(二)互聯網促進會計人員工作的改革
在互聯網未普及的時候,會計的工作偏向于人工化、繁雜化。企業在核對相關財務信息的時候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時間,增加了企業的工作成本。互聯網技術實現了會計行業算賬、對賬、查賬一體化,既節省了時間,又使賬目清楚明了。
(三)互聯網促成會計軟件的快速發展
隨著互聯網在會計行業的運用,隨之誕生了許多方便且易操作的軟件。從一開始的財務核算的會計電算化,到財務管理的企業管理軟件,再到較先進的財務服務的財務云軟件。財務云是智能財務的代表,可以完成實時會計、數據服務業務,將交易數據、業務數據、核算數據三者集中。這款軟件趨向交易平臺化,使企業財務從過去面向業務為核心變成以交易為核心。財務云還可以與各類交易平臺連接協同共享服務,重塑高效透明的財務流程,大大提高了財務數據的準確性與實時性,為企業提供各類大數據的不同方面分析。
(四)互聯網促進會計人員轉型
互聯網不僅促成會計軟件的快速發展,更是對會計人員的綜合型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F階段,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多的人工環節被軟件所取代。所以從事或未來將從事會計相關工作的人員,除了要學會傳統會計的基本功,還要學會與時俱進,學習操作會計軟件。除此之外,“互聯網+”時代下的企業還要求員工具有全局意識,由傳統會計像管理會計轉型,學習預測經濟前景、規劃經營目標等重要職能,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
三、民辦高校會計類專業課程的現狀
從往至今值得表揚的是民辦高校越來越重視會計類專業課程,從無到有,從低質量到高質量。但會計類專業作為我國大學重點學科,民辦高校培養的學生還不能基本上達到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標準。目前,各大民辦高校會計類專業的課程主要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對于學生來說,講課方式枯燥且比較單一,實用性不強。不少高校雖設會計軟件課程,但是課程設置太少,學生的學習吸收能力不高。所以,民辦高校會計類專業課程有待改革,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高。
四、民辦高校會計類專業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缺陷
不少民辦高校本科會計類專業培養計劃中顯示,通識教育必修課的學分占了所有學分的三分之一,是一個非常大的比重。公共課程雖然也重要,但是課時過多,大大影響了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和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負擔。而且學生只有在大學二年級期間才有機會接觸會計軟件,且會計軟件的專業課程的課時少。學生學習得不夠透徹,不能適應“互聯網+”背景下會計人才的要求。
(二)教學方式單一
民辦高校仍然存在“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老師一味地輸出未必能換來學生的輸入,反而這種教學模式會減少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在基礎專業課上,學生只能通過聽或者是看到相關憑證知曉憑證的樣子,而未能真正了解整個憑證的來源及步驟。教學方式完全忽略了互聯網可以帶給我們的便利。
(三)缺少相關的實訓活動
就現狀而言,民辦高校的會計類實訓都是出于偏向傳統會計的類型,例如點鈔大賽、盲打計算機、珠算比賽等?;竟υ鷮嵐倘恢匾珜嵱杻热菀矐撆c時俱進,要跟“互聯網+”時代相結合。實訓是模擬日常工作最真實的訓練。所以為了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實訓活動也應該跟上網絡時代發展的步伐,學會推陳出新。
五、“互聯網+”時代下民辦高校會計類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建議
(一)重視課程設置
民辦高校想要在“互聯網+”時代下取得會計類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成功,首先要從改變課程設置開始。課程設置是關乎一個學生學什么、學到什么的重點。為會計類學生量身定做的課程應該最大的重點放在專業技術課上。其次,我們除了把注意力放在基礎會計等基本專業課程上,更應該把目光放在由網絡時代所誕生的會計軟件的課程上。在課程的安排上,學校可以相對減輕公共必修課的課時和學分,增加專業技術課的學時,使學生們增強對會計軟件的學習意識。
(二)打破單一,改變教學方式
學生上課的吸收能力有一部分是受老師影響的,所以老師的教學方式也是關鍵所在。大部分時間,老師基本上都是通過課堂上口述或者是PPT講學。但是在這個網絡時代,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收集的便捷性,讓學生通過自學去吸收相關知識,比如說課前可以學習慕課。在課堂上,可以由學生像學生講課,站在學生的思維更容易解答問題,老師也從一個主導者到輔助者,更能了解學生需要什么。其次在一些專業課,老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模擬出公司的日常經營,例如在課程中加入財務共享的學習。在該課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軟件像學生模擬在一個龐大的集團中如何進行財務信息共享的流程,這樣不僅讓學生學習到相關方面的知識,還能真實體會到整個流程的運作。這可謂是“互聯網+”時代下教學模式的新突破。
(三)以賽促學,鞏固能力
不少民辦高校雖然設有會計軟件的課程,但由于不重視,學生一般學完就忘了。而且學校舉辦實訓活動或者是實訓比賽主要集中于傳統會計實訓類,會計軟件的實訓少之又少。在“互聯網+”時代,會計行業轉型的原因絕大部分是因為這些會計軟件。所以學生只有學會并熟練地掌握會計軟件才不會被這個時代所淘汰。而以賽促學是最直接的方式。通過比賽,可以驗證學生的學習水平,同時鞏固學生的運用能力。
六、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在會計行業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其發展更完善。面對互聯網給這個行業帶來的變化,民辦高校更應該利用“互聯網+”技術與會計類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相結合,得出最適合當代社會會計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于倩.“互聯網+”時代民辦高?!冻跫壺攧諘嫛氛n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16):434.
[2]楊春艷.“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理論觀察,2018(01):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