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
【摘 要】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高校職前教師教育課程建設一致影響著基礎教育的發展深度。本文以西藏大學為例,通過分析發現,西藏大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在課程設置、課時與學分比例、課程評價、教育實踐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建議:(1)設置模塊化教師教育課程;(2)明確學分與學時比例;(3)創新教學評價體系;(4)增加教育實踐時長。
【關鍵詞】職前教師教育;師范生;課程建設
一、西藏大學教師教育課程概述
(一)課程體系架構
西藏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為“四平臺一環節”,即:公共基礎課程平臺、文化素質交叉課程平臺、專業基礎課程平臺、實踐教學環節。其中公共基礎課程由教務處統一制定,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大學英語、大學語文、大學計算機、大學體育、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軍事訓練等。文化素質交叉課程實行分類教學,將所開設課程分為三類:自然科學類、人文社科類、藝術類。不同專業的學生對應的選修類別也不一樣,如:理工醫類學生必須選修2學分人文社科類課程和2學分公共藝術類課程,以便于學生知識面的橫向拓展。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是為拓寬學生的專業基礎和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奠定基礎的。專業方向課程著重讓學生在某個或某些領域進行具有比較深入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學習,師范專業的教師教育課程,如:心理學、教育學、教材教法等課程均在此列。實踐教學環節包含素質拓展實踐和專業實踐,各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累計學分人文社科專業類不少于總學分的15%,自然科學類專業不少于總學分的25%。
(二)教師教育課程學分與課時
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課程設置中,教師教育課程被劃分為6個領域,每個領域放置了建議課程模塊,但在西藏大學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中(見表1),總共開設了46門課程,總計2785學時,其中教師教育課程為9門,分別為心理學、教育學、普通話與教師口語訓練、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漢字與文化、書法、專業實踐(包含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總計348學時,占總學時12.50%。不難看出,西藏大學教師教育課程在設置上仍然與《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有一定差距。
二、西藏大學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基于2014版《培養方案》、《本科課程教學大綱》(2016)的文本分析
西藏大學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藏文干部培訓班,是西藏自治區唯一一所列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13年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7年進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
(一)課程目標
在《西藏大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修訂工作指導意見》(藏大字[2010]130號)中,明確要求師范專業要構建由微格教學、教學觀摩、教學見習、畢業教育實習等環節組成的師范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實現“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但是在教師教育課程方面,并沒有明確提出教師教育課程目標,在《培養方案》中,各專業也僅僅呈現出了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培養要求。通過調查發現,在所有師范專業中,僅有個別專業擁有微格教學場所,而且微格教學場所目前并不是共享的。
(二)課程設置
在西藏大學師范專業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不難發現,不同師范專業開設的教師教育課程并不一致,且大多僅僅依托于“老三門”模式發展。如表2中,所有師范專業均開設了《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或《教學論》課程。
通過進一步觀察發現:首先,西藏大學各師范專業之間的交流并不深入。從上表不難看出,部分專業依托于本專業特色開設了“老三門”之外的一些教師教育課程,如:漢語言文學專業隸屬于文學院,則開設了《普通話》、《書法》課程,教育學專業隸屬于教育學院,依托教育學院較強的教育類師資,開設了《班主任工作》、《教師禮儀》、《教師倫理學》等課程,但是這些具備學院特色的課程,并沒有在同一學校的各個師范專業中進行充分的資源配置。其次,針對師范生“三字一話”的基本功訓練并不突出。“粉筆字、毛筆字、鋼筆字、普通話”被稱為師范生的教學基本功,但是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只有藏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學兩個專業開設了書法課程,該課程根據專業不同分為毛筆書法和藏文書法,但在粉筆字的教學方面,并未開設課程。
(三)課程評價
教師教育課程評價是對教師教育課程質量的評估,是保證和提高教師教育課程質量的關鍵,因此,教師教育課程評價情況,將影響和決定著學校教師教育課程教學以及師范生發展的整體質量。
從表3可以看到,西藏大學教師教育課程評價方式上呈現出“標準化”、“統一化”的特點,以平時成績+卷面成績為唯一評價方式,以分數的形式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考查,強調學生對學習成果的客觀評判與描述,教師在期末勾畫課程重點,學生“背完—考完—忘完”,評價過程呈現“剛性化”、“單維度”的趨勢。
(四)教育實踐
在教育實踐課程方面,2013年10月,西藏大學編制完成了《西藏大學教育實習手冊》,要求實習生教育實踐了解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和教學改革情況,初步掌握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規律,具備獨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能力。能深入班主任工作實際,了解中學生思想狀況和性格特征,領會做學生思想工作的原則和方法,具備從事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能力。[1]同時,要求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受到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熱愛教師工作的思想教育,具備奉獻西藏民族教育事業的決心。
在《西藏大學本科培養方案》(2014版)中,“實踐環節”作為“四級平臺、一個環節”,在各專業中均獨立出來,分為素質拓展實踐和專業實踐。專業實踐(教育實踐)又分為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分別為8學分,各歷時8周。這樣的教育實踐時間與《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要求的18周明顯不符。
三、西藏高校本科師范專業教師教育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不均衡,建議設置模塊化課程
通過分析發現,《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將“中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劃分為“六大領域”,分別為:兒童發展與學習、中學教育基礎、中學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職業道德與展業發展、教育實踐,“六大領域”是學生必修的,但是從西藏大學與西藏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教師教育課程具體設置來看,并沒有完全覆蓋到“六大領域”。如教師職業道德、學生發展與學習等課程幾乎沒有涉及。同時,對師德、教師基本功的培養也很欠缺。
西藏大學于2014年對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但從修訂后的培養方案中并未看到六大領域以及細化的模塊課程,教師教育具體課程分散在各學年段中,目的性不強、針對性不清,總體散亂。所以,應當以本次《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以及正在進行的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為契機,結合《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以及西藏基礎教育發展實際,優化調整課程結構,設置模塊化課程。
(二)課時與學分的分配及占比不合理,建議明確學分與學時比例
通過對西藏大學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分析,發現教師教育課程學時及學分均滿足《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相關規定。但是進一步分析發現,教師教育課程學時與學分占總學時與總學分的比例較低,以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為例,西藏大學該專業教師教育課程學時占總學時12.50%,教師教育課程學分占總學分20%,均處于占比較低水平。
樊麗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研究》一文中整理得出東、中、西部地區教師教育課程學分比例(見表4),西部地區本科小學教育專業教師教育課程學分比例非常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通過分析發現,西藏西藏大學教師教育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接近20%,這一數據與全國平均數據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表4 全國不同地區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整體情況(小學教育本科專業)[2]
(三)教師教育課程評價方式不豐富,建議創新教學評價體系
教師教育課程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形成教育的“大觀念”,在知識經濟時代,記住多少定論已經顯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識獲取的方法以及正確理解所獲得知識之間的聯系。首先,目前西藏大學所采用的教師教育課程評價體系以“平時成績+卷面成績”評價為主,教室上課點到即可,至于學生是否和老師的思路一致,就不得而知了。其次,在卷面評價的過程中,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及格”,增加及格率,讓成績符合“正態分布”,想方設法在學生試卷上“找分”。再次,學生“跑分”、“要分”現象較多。最后,教師教育課程評價體系與其他非師范專業基本一致,沒有針對師范專業的特點建立適合本專業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方式“效率高”,但是以“平時成績+卷面成績”的評價方式往往出現學生期末“要重點”,老師“勾重點”的普遍現象,學生“背完-考完-忘完”。評價過程呈現出“剛性化”、“單維度”的趨勢,不利于學生對教師教育課程的整體把握。
建議標定評價底線,重視教師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完善。首先是要對教師教育課程任課教師加強職業道德培訓,標定本專業教師教育課程評價底線,全面遏制學生“跑分”、“要分”,教師“找分”“送分”的怪現象,對“掛科”絕不手軟。其次,改革以往“平時成績+卷面成績”(平時成績占30%,卷面成績占70%)的評價方式,例如:在以往評價中,只要考勤到位,無違反課堂紀律等情況,在平時成績中就能得到28-30左右的分數,改革為:平時成績基礎分為10分(包含考勤、課堂紀律分值),另外20分則為學生學期整體表現,細化為各項指標,包括課程學術成果、課程見習(實踐)態度及總結、參與課程相關活動等等。
(四)教育實踐時長不足,建議增加教育實踐時長
根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規定:“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四年制本科不得少于18周”,但是以西藏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為例,專業實踐分為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兩大模塊,畢業實習僅占8周。教育實踐是師范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環節,教育實踐時間的加長有利于師范生在教育實踐中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理論—實踐—理論”的反復轉換,提升師范生的反思能力,從而為日后走上教師工作崗位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西藏大學教育實習手冊》(第二版).2017年10月
[2] 樊麗. 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