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鎮
摘 要:在我國教育的快速改革過程中,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逐步應用到實際課堂活動中,尤其是體育這門學科,以學為中心這一教學思想可以協助體育老師組建優質的體育課堂活動,強健學生的身體和思維發展。簡要地論述了體育教學的現狀以及以學為中心在體育課堂上使用的實際教育意義,以此探求增強體育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案,共同推動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體育教學;以學為中心;運用方案
體育教學開展的首要目的就是要鍛煉學生的身體,而健康的體魄正是學生今后學習生活的基礎。體育教學對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培育學生的道德素質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可是在老舊思想的熏陶下,體育課堂教學死板老套,老師不夠重視學生身體技能的訓練,缺少相應的教學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一、目前體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體育課堂教學中缺少實質性的教學內容
體育這門學科是在學校內部最受歡迎的學科,尤其是在強大的考試壓力下,體育活動成為學生緩解壓力、放松心情的重要依托。可是在實際的體育課堂活動中幾乎沒有實質性的教學內容和活動工具,通常情況下體育老師會讓學生自由活動。如:在自由活動時學生會選取不同的游戲和體育用具進行活動,而且在沒有老師正確的引導下非常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影響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和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并且在學校內部的體育課堂上的運動項目就是簡單的幾種,沒有新穎的、可以吸引學生目光的內容,并且老師也是簡單地按照流程教給學生,為了完成體育教學任務,有的老師甚至第一堂課講授理論知識,第二堂課就實行考試,為了減少自己的工作還會把自己的體育課堂兌換給其他科目。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體育內容就產生不了樂趣,不利于學生自主參與到體育課堂中來,這不僅降低了體育教學質量,還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育。
(二)體育活動中沒有正確的規則指引,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
由于學生的性格特征,致使其在實際體育課堂上缺少自我約束能力,老師的管理水平也相對不高,在實際課堂上沒有正確的規則指引學生正確地參加體育活動,導致體育課堂上秩序混亂。并且在實際體育活動中,大部分體育老師都會運用老舊的教學思想,無法合理地管理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不夠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的鍛煉,不能完成實際體育教學任務。老師把設計的體育教學方案只能利用在僅有的上課時間上,其他空閑時間幾乎接觸不到學生,學生也會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主要科目學習上,所以課下老師和學生沒有什么溝通機會。可是實際課堂上老師也只是用命令的口吻教導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項目運動,老師對學生的身體狀況和愛好不了解,這樣十分不利于學生的體育科目發展進程。
(三)體育教學設施相對較少
大多數學校對體育這門學科的教育不是特別重視,沒有引進相應的教學設施,體育用具和資源也相對缺少,更有甚者,一些偏遠地區學校的操場還是黃土地面,即使學校里面留有體育課程的用具,學校也沒有組織工作人員對其實行管理和維護,造成了一些毀壞,致使學生在實際體育課堂活動時,沒有相應的教學設施,資源匱乏破舊,體育老師無從實行教學。
二、在體育課堂上運用以學為中心教學思想的實際教育意義
(一)以學為中心崇尚以人為本的思想
在實際體育教學的發展進程中,老師要重視學生的體育活動參與感,逐步指引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體育實踐活動。在引用以學為中心的思想后,體育老師需要借助科學的教的技術和工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學識,推動自己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近些年來由于學業的壓力和生活的壓力,學生的身心發展質量逐步呈現下降趨勢,所以體育老師在實際課堂上引用以學為中心這一思想能夠逐漸完善體育課堂教學計劃,重視人本思想在課堂上的實施。
(二)以學為中心可以增強學生公平競爭的意識
在體育課堂上引入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是對學生平等教學的重要思想支撐。老師要運用一些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在激烈的學習道路上拼搏出屬于自己的學習道路。體育教育開展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投身于其他科目的學習中,在這一過程中引用以學為中心的思想能夠協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和公平競爭的意識,提升學生的身體機能。
(三)以學為中心可以引發學生對體育活動參與的熱情
體育活動實施的主要任務就是讓學生經過運動或者游戲減少其他學科帶來的壓力,促進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舉個例子,在體育課堂上的1500米長跑教學中,體育老師不光能夠錘煉學生頑強的體育精神,還能夠培育學生足夠的耐心和持久力,給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四)以學為中心能夠推動學生的思維活動
體育課堂活動中添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手段可以促使學生活躍自身的邏輯思維,使學生的小腦大腦運轉得更加快速。主要因素是學生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身體各個器官會跟著運動被逐步調動起來,增強了肢體的協調性,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在真正聽取體育老師的課堂內容時,還可以培育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解析能力和處理各種體育動作的能力。此外以學為中心會讓學生始終保持亢奮的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緩學習壓力,調節學生情緒,推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以學為中心組建高效體育課堂的重要舉措
(一)以學為中心,提升學生的課堂中心地位
在新課程改革的倡導下,體育老師在實際體育教學中要增強學生的課堂中心作用,從旁領導課堂活動。所以體育老師要在創設體育課程教學計劃時選取適合學生運動的活動實行授課。在這時老師務必要熟悉學生身體和心理思維的實際情況,按照學生的個性特點給學生組建一個輕松活躍的運用環境,強化對學生的教導和指引,進而激起學生的思維想象,促使師生一起達成體育課堂教學任務,使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形式在實際課堂活動中以最大化的價值展現。另外,體育老師還要借用一些體育游戲活動使學生提高運動熱情,如:在上課開始時進行熱身活動,促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和靈活的狀態投身于體育運動中。
例如,在足球運動時,首先老師需要在課堂開始時組織學生做熱身運動,預防學生在踢足球的過程中發生安全事故。其次要把班級學生組成運動團隊,讓學生自由組合。最后以團隊為單位,進行足球活動,從而達到運動的效果。在此過程中老師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布置戰略,同學之間更要相互配合,充分發揮以學為中心的作用,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發揚我國的體育運動精神。
(二)創建專業的體育教學團隊,增強體育老師的身體素質
學校如果想要增強以學為中心在體育課堂上的教學質量,就需要各個校園在開展體育教學之前組建專業的體育教學團隊,引用高素質的體育老師,并且對于在職的體育老師要實行系統的專業課程培訓,提升全體體育老師的整體水平和道德素質。學校為了能夠吸引更多優秀的體育教育工作人員,要適當地增加老師的薪水和福利,設立獎懲制度,促使體育老師時刻維持教學激情和動力。此外,體育老師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增強自身的體育基礎知識和運動技能,逐步改進教學思想和方法,用新穎的內容挖掘學生的潛力,培育學生體育運動精神和身體素質,促使學生養成自主運動的習性。
(三)借助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實施以學為主的體育教學
在信息化的影響下,互聯網技術有利于體育課堂中以學為中心教學思想的融入。體育課堂引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能夠給學生展示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學生直接學習專業的體育項目中專業的技巧和注意事項,從而提升學生的體育運動意識,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自主運動的習慣。另外,多媒體形式的體育課堂可以協助不專業的體育老師實行體育教學,借助互聯網查閱相關的體育項目的專業知識給學生創造更專業的課堂教學,促使學生主動了解運動技術。
對于體育相關的基礎知識來說,老師可以打破老舊的教育思維方式,引進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協助學生輕松地掌握體育運動技巧。把體育課本知識經過多媒體屏幕用圖畫和視頻的方式向學生演示,從而吸引學生的目光,促使學生了解重難點知識,增強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促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能力,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
比如,老師在講解籃球運動時,可以把一些運動注意事項和基礎的籃球技巧用動畫的方式演示給學生,讓學生跟著多媒體學習籃球這項運動的技巧以及技術要領。老師利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體育課堂內容,協助學生更加輕松地掌握籃球運動技能,從而增強以學為中心教學思想在體育課堂上的運用。
(四)明確體育教學的目的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體育老師務必要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的培育和運動意識的提升。老師需要了解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身體素質,并且引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思想設計符合現代化學生發展要求的體育教學方案,注重培育學生的自主運動能力,促使學生在蓬勃進取、共享知識、創新精神的發展中增強自身的身體機能。在體育課堂項目的安排上,學校應該給老師提供多種多樣的體育教學資源,這樣老師也可以在豐富多樣的器材中選取合適的器材設置體育教學方案,比如跳高、跳遠、乒乓球、排球和籃球等,把豐富的體育活動帶到實際課堂中,以學為中心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運動態度和運動意識。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教育事業不斷改進的大背景下,各大校園逐步加強對學生的體育教育。即使現階段體育課堂教學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在體育老師大力變革的過程中引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體育教學效果,給學生建立了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并協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思想和運動意識,從而激起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情,經過體育活動鍛煉學生的身體和思維邏輯能力,以此推動整個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蔣新成.基于生本課堂下“學為中心”的教學思考:以“2018年京浙中小學體育名師教學思想研討與實踐活動”為例[J].中國學校體育,2018(4):28-29.
[2]劉佩紅.樂娛·樂喜·樂思·樂心:基于“學為中心”的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體育師友,2018,41(1):1-2.
[3]肖爽,邱烈峰.農村中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的調查研究[J].體育科技,2017(4).
[4]張翔.農村學校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18(3).
[5]胡永紅,周登篙,吳邵蘭.有效體育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7).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