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立紅
摘 要:教材是教學的基礎依據,在初中數學教材活用中,教師要走出照本宣科窠臼,促進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數學知識抽象性較強,學生對數學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但在活用教材上,不僅為教學注入活力,也豐富了學生數學體驗,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數學創造力,打造高效、靈動數學課堂。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材活化;靈動課堂
在數學教學中,轉變教育理念,要重新審視教材本身,倡導“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教師要關注教材知識點的整合,鉆研教材內容,聯系學情實際,變革課堂教法,以積極的態度來提高數學課堂效率。不能囿于教材,停留于陳舊教法中,隨意增刪教材內容,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如何活用教材,現提出幾點建議。
一、聯系數學課標,重點突出教學內容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在教材知識點梳理與整合中,教師要能夠創造性地活用教材,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主動性,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課標是教材編寫的重要依據,也是教師應參照的活用方略。根據課標,教師要深入鉆研課標內容,挖掘教材中數學要點;同時,教師還要對比教學任務,發現教材中的不足,合理地補充和完善課堂教學內容。在學習“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概念時,結合華師大教材知識的呈現方式,以實際案例來進行統計計量,并從平均數的誤用舉例、相關閱讀材料等方面,對該統計方法進行了詳細介紹。之后,考慮到學生對數學統計中一些概念的概念及作用認識不足,教師還可以適度補充教學內容,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一方面,以知識點復習方式,就相關概念進行呈現,幫助學生辨析“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另一方面,結合范例和圖表,從表格數據分析中,對比“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差異性,讓學生進行合作討論,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最后,我們可以結合教材習題進行鞏固訓練,讓學生從習題中學會各概念的計算要點。
二、尊重認知規律,靈活調整教材內容
教師在活用教材上,不能囿于教材,更不能“教”教材,而是要聯系學生實際,優化教材內容和教學順序,考慮到學生認知、個體差異性,讓數學課堂符合學生學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問題時,該節涉及的數學應用題題型較多。如人員調配問題、增長率問題、利潤問題、動點面積問題等。對于增長率、動點面積問題,可以按照一般順序進行教學講解,但對于人員配套、營銷利潤問題,很多學生感到陌生。為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在課堂上設置問題情境,以學生來扮演售貨員,體驗營銷角色,突出問題合作探究趣味,讓學生能夠從實踐體驗中,了解利潤概念,學會計算方法,將之運用到數學解題中,提高解題能力。同時,課堂教學,要參照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師在課程組織上,要靈活變換教材教學順序,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把握好教材與學生的關系。事實上,數學課堂上,學生難免出現“水土不服”問題,對教材內容前后邏輯關系、問題求解思路認知不清,教師要靈活調整,合理應對。在華師大數學八年級“平行四邊形”教學中,該節包括正方形、菱形等內容,但并未給出明確定義,僅提出了一種判定方法。參照課標相關要求,需要學生掌握正方形、菱形的概念,并能夠根據正方形、菱形的性質,來解決相關問題。正方形、菱形是四邊形的一種,教材中對這些知識點的邏輯關系并不明顯。如果在教學時,照搬教材,可能會影響學生對正方形、菱形的理解,導致概念模糊,判定解題困難。為此,我們可以以“菱形”為例,結合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分別與菱形的特征進行對比,讓學生結合教材“做一做”,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踐,自己動手制作菱形、平行四邊形,并從概念上、動手實踐中體會菱形,加深對菱形知識點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三、融入變式教學,挖掘教材潛在功能
從華師大教材知識點結構編排來看,很多習題構思新穎,教法靈活,特別是對于習題部分,具有易變形、易推廣、可引申發散等特點。教師在挖掘教材教學價值時,要關注習題的認識與應用,特別是對于“精品”習題,更要善用變式教學,來拓展學生的解題視野,讓學生從探究學習中內化數學素養。在華師大九年級數學教材中,有某題,圓1與圓2相交于A、B兩點,過點B作CD⊥AB,交圓1、圓2于C、D。過點B作任一直線,交圓1、圓2于點E。求證:AC、AD分別為圓1、圓2的直徑;AE與AF的比值為常數。分析該題,根據CD⊥AB,得到∠ABC=∠ABD=90°,圓周角為90°,則對應的弦為直徑。那第二問比值為常數,代表什么意義?由直線EF繞點B旋轉一定角度,與CD重合,則AE與AC重合,AF與AD重合,AC與AD的比值為常數。只要證明AE/AF=AC/AD即可。根據三角形相似,可以求得該題。不過,對該題的分析并未止步于此,我們還可以拓展探究,分析點E在弧ACB的哪個位置時,△AEF的面積最大?還可以拓展,在兩圓交點B,作任意直線與兩圓交于C、D,求證AC與AD的比等于兩圓半徑的比。事實上,只要對該題進行剖析,引導學生關注兩圓的位置關系,可以實現一題多變的教學,讓學生從不同視角來認識題型變化,運用多種解法求解數學問題。
總之,對教材而言,活用是不變的課題。教師在鉆研教材、挖掘教材功能過程中,要找準突破口,貼近學生學情,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李千雙.從生活視角切入,打造靈動數學課堂[J].黑河教育,2018(1):52-53.
[2]楊慶.活躍課堂氣氛打造靈動數學課堂探研[J].成才之路,2017(31):57.
[3]祁順成.以問促思,打造靈動的數學課堂[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2(12):60.
編輯 李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