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京坤
摘 要:現階段,全國各地區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陸續興起,各級領導及社會群體均給予該項工作運行質量一定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也被推進,取得一定可喜成效,但深度分析,該項工作運作期間還存在一些不足,筆者在對促進體育社會組織黨建有序發展的相關措施作出研究。
關鍵詞: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現狀;發展措施
新時期下,黨中央全力倡導改革創新工作,宗旨是提升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體育社會組織在公共體育領域中占據重要位置,其有益于增強全民健身意識,進而整體增強國民身體素質。但是在思想政治認識偏低、黨建資源供應不足及黨建作用難以充分發揮等因素的制約下,體育社會組織成立的作用難以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為此提升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質量具有很大現實意義,本文對相關方法措施做出分析。
一、明確職責,加強黨建管理質量
首先,詳細規劃職責。嚴格遵照"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建設健全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職責體制,并在實踐中貫徹落實。增強對黨建組織的監督、檢查力度,保證相關問題發現與處理的時效性,此時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也能落到實處[1]。組織部門一定要將自身職責充分發揮出來,加強對黨建工作的領導與政策引導,將社會黨建工作整合至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和其他領域中的黨建工作共同規劃、檢查與考評。
其次,力爭做到同步推進。把黨建工作與體育社會組織各項工作同步推進,正確做到體育社會組織登記與黨組織建設步調的一致性;社會組織和黨組織班子環節工作要同時進行,這是全面提升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質量的有效方法。
最后,提升制度的創新水平。針對當下體育社會組織運行懈怠,體制不完善等現狀,應建設健全社會組織黨員管理制度,進而實現對黨支部工作質量、黨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黨組織關系、黨員發展流程等的有效管理,助力于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規范、有序發展進程。
二、創新機制,拓展黨建覆蓋范圍
零散、流動是體育社會組織的天然屬性,為提升其黨建覆蓋率不能以偏概全,長期沿用傳統方法難以迎合時代發展的現實需求。而是應結合體育社會組織的性質、業務活動類型、黨員數目等現實狀況,辨識出黨建工作的基礎條件與成熟度,建設有益于促進社會組織長遠發展的聯合黨組織。具體可以從如下幾方面抓起:
(一)單位建設。凡是具備黨建條件的體育社會組織均需嚴格依照相關規程建設黨組織。針對專職人員中黨員占有率低、兼職人員黨員數目較多的情況,建議建設功能性黨組織,這是增強黨員的身份感與存在感的有效辦法之一。
(二)行業建設。針對短期內不具備建設黨建條件的單位,可以依照行業相近、產業類型相通的規則,以業務主管單位或者是相同類型規模較大的社會組織為依托,建設聯動關系,合理建設黨組織。
(三)依照區域建設。針對體育社會組織分布相對集中的各類街區、社區等區域,可以沖破行業系統的界限,統一建設黨組織。與此同時,重視對新建黨組織的追蹤,保證相關服務提供的優質化、全程性,連續鞏固黨建組織的建設效果,以防出現邊建邊散的不良情況,而是合理的將"有形覆蓋"與"有效覆蓋"合二為一[2]。
三、增強能力,提升黨建發展水平
在各種活動中,"人"始終是最活躍的因素,在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中,人是影響該項工作運行質量的關鍵因素,故而為提升黨建工作質量,應做好黨建人才的"把關"工作,可通過多渠徑提高黨務工作者或黨組織負責人黨務能力、水平。
(一)加強日常培訓教育。具體是把體育社會組織負責人或黨務工作者教育培訓工作整合至上海市組織系統教育培訓方案中,每年均由財政部門撥放專項經費,進而定期開展社會組織黨務工作輪訓工作。
(二)協助黨員樹立創先爭優意識。積極開展主題實踐活動,調動黨員創先爭優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全面增強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質量。主題實踐活動類型以黨員先鋒崗、黨員承諾制等為主。
(三)培育并樹立優秀黨建模范。全面貫徹落實示范引路的原則。歸納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模范的發展經驗與特色、評估并授予獎章并做好宣傳推廣工作,及時探尋處閃光點,推崇典型,構建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品牌,發揮模范作用,引導全上海市體育社會組織黨建事業持續、健穩發展進程。
(四)提升服務能力。這是上海市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發展的內在需求之一。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在開展過程中,不管是業務運行,還是組織建設與資源整合等方面均處于先進地位。為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則要求體育社會組織在完善自身黨建組織建設水平的基礎上,助力于同領域、同類型、同業務形態的他類體育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以提升社會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及群眾性扥目標,有針對性的開展指導工作,以"黨建"工作為支撐,保證體育社會組織功能建設方向的準確性,以防體育社會組織在發展過程中衍生出"行政化、娛樂化"等問題。
結束語: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是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需要相關人員在實踐中持續摸索與總結經驗,進而才能更有效的完成該項嶄新的、艱巨的任務。在黨建工作進程中,相關人員一定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力爭將黨的要求轉型為全體黨員的直覺行動,進而推動黨建工作的科學發展進程,協助體育社會組織在發展進程中獲得更大的效益。
參考文獻:
[1]陳宏宇.新時代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黨建問題研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9,27(02):27-32.
[2]李真真,李威.全面落實從嚴治黨向"兩新"黨組織延伸的問題及對策--以濟南市市中區為例[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29(0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