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要:預習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多種方法進行預習,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有效預習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5-0179-01
1.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預習習慣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數學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從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入手,加強預習方法的指導,來培養學生的數學預習習慣,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預習現狀的分析
低年級的學生不會預習,也沒有養成預習的好習慣。少數能做到預習的學生,也只是漫無目的的看,不會提出問題,更不會探究。
3.小學低年級學生有效預習指導的策略
3.1召開家長會,營造課前預習氛圍。
通過家長會,使家長明白:良好的預習習慣,既可以鞏固已學知識,又可以發現孩子在舊知識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查漏補缺,還能夠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是一個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3.2每節數學課前,創設足夠的預習時間。
課前,提前布置能激發學生興趣的預習任務,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
3.3從學生興趣入手,重視預習方法指導。
(1)動手操作性預習: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活動,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這種預習適用于計算課的預習。
在《做家務》學習2的乘法口訣時,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回家吃晚飯時,親自給家人擺筷子,邊擺邊想:一個人擺幾根筷子,兩個人,擺幾根?三個人呢?……家長反饋:飯前,孩子主動擺筷子,在操作活動中,發現新知識。這樣的預習活動,不僅讓學生在做家務時,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做家務的好習慣。
(2)游戲活動性預習:學生通過與家長之間的游戲活動,預習新知識。這種預習適用于復習課的預習。
在《做個乘法表》課前,讓孩子回家跟家長玩對口令游戲,在游戲中,不僅增加了家長與孩子的親子互動時間,同時,復習了之前學過的所有的乘法口訣。在玩中練,在玩中學,比單純的復習背誦乘法口訣效果要好得多。第二天可以通過反饋檢查,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課堂教學也有了指向性,能準確定位學生的問題癥結,課堂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3)調查研究性預習:通過學生親自調查,了解數據信息,發現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這種預習適用于計算和統計課的預習。
在教學《買電器》時,讓學生調查家中家用電器的價格,然后根據調查數據提出問題并嘗試解答。學生不僅能提出一些基本簡單的數學問題,還能提出了一些更有難度、有價值的問題。之后,其他學生模仿提問,那些“引導者”們,還會想出更多的新的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孩子不僅學會了提問題,還能提更多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改變了學生的數學視角,拓寬了學生的數學視野。
(4)課前測驗性預習:通過課前檢測,發現學生的問題,找到課堂教學的漏點,進行有效指導。這種預習適用于單元初始課以外的,各種課的預習。
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檢查上一節課學生的掌握情況,還可以激發學生利用舊知識解決新知識的學習興趣。自學成功的孩子成為課堂的小老師,查找錯題原因并指導解決后,會得到獎勵和鼓勵。這樣的課堂老師輕松,學生有活干,不聽課的學生幾乎不見蹤跡。
(5)體驗活動性預習:對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用親身經歷來體驗。這種預習適用于像時間這種較難理解的抽象概念課的預習。
在教學《一分鐘有多長》時,讓孩子先自己測一分鐘能拍球幾下,寫自己的名字幾遍,心跳幾次。孩子在預習環節完成,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就可以容易的把較難,較抽象的時間單位一分鐘理解的更具體直觀形象。
總之,在指導學生預習時因教材需要而異,只要能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從被動轉化為主動,能夠有效提高預習效果,適合學生需要,能開發學生潛能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3.4建立評價獎勵機制,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要使學生養成堅持不懈的預習習慣,必須建立獎勵機制,評價預習效果。調動學生預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前預習中,并能認真地完成課前預習。
通過有效預習指導研究,學生喜歡數學預習,并產生了濃厚興趣。在課堂上,經常能提出很多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并獨立解決;一部分學生學會自學后成為小老師,經常能發生生生辯論,師生辯論的局面,學生敢于并能把學習中所遇到的疑惑提出來,在答疑解惑中,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語言和質疑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數學預習正在改變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