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瑞聰
◆摘 要:探究式學習是實現課堂學習目標的一種重要方式,在課堂學習中探究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本文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懸念,激發探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創設情境,愉快探究,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應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教學中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合理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化新知為舊知,達到學習新知識的目的,而探究式學習就是實現課堂學習目標的一種重要方式。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怎樣應用好探究式學習呢?下面結合我多年的教學經歷,談談個人在這方面的幾點做法。
一、設計懸念,激發探究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學不離思,思不離趣,思生于趣,趣起于疑。因此,善于設計懸念,是誘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探究思維的重要方法。
小學生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一旦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主動、積極地探究知識。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究的是教學藝術,體現在引導得法上,設計懸念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有效方法,老師要善于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設懸于生活實際中,在他們的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以此來激發學生想探究的心理。
例如,“積不變”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我出了道趣味練習題讓學生思考:豬八戒很懶,不愛動腦筋,但他特別貪吃,每天吃3頓飯,他老叫肚子餓。有一天,孫悟空對他說“以前你每天吃3頓飯,每次要吃8盒,你以后每天吃4頓飯,每次吃6盒,怎么樣?”豬八戒一聽很高興。可是過了不久,他覺得還是和以前一樣餓,這是怎么回事?題目很有趣味,小學生們的注意一下子被吸引進來,紛紛舉手要求回答。可見在教學中善于設計懸念,是誘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探究思維的重要方法,使學習數學的直接興趣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主要靠學生個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活動來完成,教學時,要重視引導小學生動手實踐,鼓勵他們勇敢地去探究。
例如“一條繩子要平均截斷6段,那么要截幾次?”教學時我準備了一條繩子,讓同學們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參與截,截過之后,同學們恍然大悟,都明白了這道題的做法。因此,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可以增強做題的信心。并且,在此動手實踐,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們的主動性、積極性乃至創造性才能普遍地得到比較充分發揮。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自己參與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既能互相補短,又能增強合作意識,這也是新社會必需的交往能力。為了充分發揮課堂討論的整體功能,在教學中要把握好討論的契機,使課堂討論成為培養學生自己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
例如,教“百分數”一課時,我提出問題:假如我們學校舉行校園歌手比賽,我們班只能有一個名額參加比賽,但是班長和文娛委員兩人都想去。老師很為難,不知該把這個名額給誰。請大家幫我想個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看看班長和文娛委員參加比賽的幾率是百分之幾。
學生:抽簽、猜拳、投硬幣……
我對學生較好的想法給肯定。(學生說出了許多較好的辦法,我從它們之中選出大家較認可的方法。如抽簽、投硬幣)
追問,為什么要用抽簽、投硬幣的方法呢?
學生討論后回答:這樣做公平。能保證班長和文娛委員參加比賽的幾率百分比一樣大。
我說:用拋擲硬幣的方法分配名額是個隨機事件,盡管事先不能確定“正面朝上”還上“反面朝上”,但同學們很容易感覺到或猜到這兩個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一樣的,各占一半,所以班長和文娛委員參加比賽的幾率百分比是一樣的。
我接著又提出疑問:這種直覺真的是正確的嗎?引導學生以投擲壹元硬幣為例,讓他們動手做投擲硬幣的試驗來驗證一下。
這樣設計實際生活問題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應對此予以肯定,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為課堂教學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也為下一步引導學生開展探索交流活動打下基礎。最后我把全班分成8組,每組中有一名學生投擲硬幣,另一名同學作記錄,其余同學觀察實驗必須在同樣條件下進行。學生通過相互討論合作,共同探究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四、創設情境,愉快探究
小學生好奇心特別強,當他們遇到矛盾、懸念時,會使大腦產生特有的興奮,于是,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地探究其中的奧秘,來獲取心理上的滿足,這就促使他們積極思索,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創設情景有多種方法,如創設音樂情境、生活實際情景、故事情景等等。
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孫悟空、豬八戒兄弟倆在守護唐僧時,天氣又悶又熱,沙僧給他們送上一個又香又甜的西瓜,他們兄弟倆看著香甜的西瓜,忍不住就商量起怎樣把這個西瓜分了吃。孫悟空說:“分給你二分之一吧”。豬八戒說:“太少了,太少了”,直到孫悟空說分給他六分之一,他才同意。正當學生聽得入迷時,我突然換了話題:“究竟是二分之一多還是六分之一多呢?為什么?同學們互動討論,舉手踴躍發言。”就這樣,因為我創設了一種濃濃的故事情景氛圍,所以當這個問題提出后,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即被激發起來,他們都積極思考,從而愉快地進行探究。
總之,在這樣拓展的探究空間里,教師讓學生在探究體驗中時而山窮水盡,時而柳暗花明;充分體驗了探究的驚險和喜悅。這樣的教學探究,才可以小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錘煉,智慧得到了升華。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要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設計好懸念,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同時創設情境,讓學生合作交流、動手實踐、共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