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勝學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社會生活的規范和基礎,原本蘊含于生活,應當力求把理論知識的灌輸與具體的社會實際有機地、自然地相結合,把觀念的形成過程寓于生活的觀察、感受和體會過程。只有在學生的生活世界里,在學生的現實經驗和體驗中,在學生內心世界的價值沖突中,才能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能力。鑒于此,本文就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進行探索。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應用
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是生活邏輯與理論邏輯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展開理論知識的講授,通過模擬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將學生的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相結合,讓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使學生通過事例來真切體會、感悟學科知識,深刻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并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一、以生活化的教學視野確立綜合性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與生活目標相結合。教學目標應該與生活目標相結合,反映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現實。要使知識目標生活化,能力目標生活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生活化。教學目標生活化,要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學會辦事,學會做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生活化教學內容應與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相適應,從學生的思想特點、知識基礎、年齡特征、認識規律出發,切入重點和難點。教學目標與城鄉差異相結合,教學目標應與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相結合,生活目標要考慮學生性別不同。
二、以生活化的教學素材補充教材內容
1.將學生生活中的相關典型內容融入教材。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把與學生生活高度相關的典型事例融入教材中,作為教材內容的有機部分。教師應多選取貼近學生身邊的事例,讓學生思考、探索,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的內驅力,才能指導他們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教師在備課前首先要了解學生的社會閱歷和思想狀況。在教學中教師才能從學生身邊的生活瑣事中選取其中的典型事例,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解決學生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
2.編寫配套鄉土教材。鄉土教材是統編教材的“補充資料”,豐富了教材內容,拉近了教材內容與學生的距離,使抽象的教材內容與學生周邊生活相對接,融入到學生日常生活中,能夠增進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輔助教材發揮作用。鄉土教材的編寫應該與教材的內容相一致,編寫的形式可靈活多樣,既可以是紙質書、也可以是音頻視頻資料。但必須正確定位配套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配套教材充其量是教材的補充,不可能也不應該代替教材的地位。只有正確處理鄉土教材與統編教材的關系,才能有效地發揮鄉土教材的作用。
三、以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應貫穿滲透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流程的各個環節,包括課程導入生活化、情境創設生活化、問題設計生活化、課后練習生活化等。
1.課程導入生活化。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確定恰當的導入方法,能夠先聲奪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故事導入法。二是歌曲導入法。三是漫畫導入法。四是時事導入法。五是詩詞導入法。導之有法,導無定法。道德與法治堂導入方法還可依托名言警句、詩詞、視頻等方式,但必須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以有利于掌握重點、突破難點為出發點。
2.情境創設生活化。情境創設生活化就是說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選取生活事例,模擬學生生活創設社會生活情境,以求引起學生共鳴,讓學生在生動具體、形象多樣的情境中去學習,去體會,將教材內容內化,并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以達到啟迪、幫助學生熟諳知識,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首先,情景創設要與教學內容相契合,才能使教學內容更生動、更有針對性,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情境創設應符合課堂教學呈現條件。再次,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所選用的材料必須是真實、典型、有代表性。最后,情境創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情景的設置必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學生才會有所感、有所發,才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3.問題設計生活化。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問題的切入的角度、問題設計的相關性、問題提出的時機、問題呈現的漸進性至關重要,決定著問題的質量高低和效用的大小程度。首先,問題設計必須服務于教學內容。其次,問題設計必須針對學生生活實際。再次,問題提出要把握時機。最后,問題呈現應由淺及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基礎的問題開始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逐步深入到課本的重難點。
4.課后練習生活化。課后練習環節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環節之一,是對課后作業的查漏補缺。教師在練習題設置上,應選擇學生身邊的話題、社會熱點問題。一是認知類練習,主要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包括實踐探究、材料分析等。如在學習完《學會合理消費》一課后,教師課后交給學生一個任務,讓學生調查自己為期一周的消費情況,并反思分析自己的消費情況,哪些屬于理性的消費,哪些屬于非理性的消費。通過學生對自己消費情況的了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做出合理的消費選擇。這樣的作業練習,緊密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矯正了行為習慣,達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行為類練習:要求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變成自覺的行為習慣。如在學習完《難報三春暉》一課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為媽媽洗腳”組織學生的實踐作業,促進學生感恩意識的形成;學完《承擔對社會的責任》后,“到敬老院打掃衛生”“義務植樹”或進行“社區做義工”等主題的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之,將生活化教學落實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將抽象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符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注入活力。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不僅是讓學生獲得知識,更是為了讓學生成為一個在情感、能力、態度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