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程
【摘要】隨著新課程和新高考對學生語文素養要求的提升,語文課的質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就不斷倒逼著老師研究新課程,優化課堂結構,向45分鐘要效率,引導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合理分配時間,讓學生的思維更具有創新性。這就提醒教師要創新課堂,并不斷實踐,使課堂更高效。
【關鍵詞】興趣;情境創設;小組討論;優化教學結構;創造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我們常感慨現在的語文越來越難教了。學生不參與、不思考、沒有質疑和討論;教師獨自支撐課堂演“獨角戲”。試問,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能有活力嗎?能適應新課程嗎?面對困境,語文老師唯有勇于突破,積極推進課堂教學的變革,以創新來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讓語文課承載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我認為,要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要以生為本,重新建構既符合新課程又貼近生活的課堂教學結構。新課程強調要從生活走向語文,讓語文走進社會,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加深刻地領悟學語文的意義。
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普遍數理化強而語文素養弱,語文課提不起勁。對此,我在校本教學模式“先學后導,精講巧練”的基礎上,尋求變通,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的新課模式。
一、課前交心,創設親師信教的氛圍
勤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差異,以便教學中能設置差異性任務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學生能感知到老師的關注,在課堂中尋找到自己的位置感,積極融入課堂。老師以此也取得學生的信任,親其師信其道是學好語文的前提。例如在《祝福》備課中,我預設任務時會把梳理文脈、概括大意、找出祥林嫂的肖像描寫等基礎任務分發給基礎薄弱的學生;讓基礎好的學生比較不同時期祥林嫂的肖像,進而探究人物形象。這樣,人人有事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課堂就不會出現“看客”。
二、備課扎實,做服務型的老師
先預判學生的疑難,多方面搜集資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江浙“祝福”的情境和“封建秩序”,我搜集相關的視頻、文字、圖畫。備課時多預設能激發學生興趣或學生存在認知障礙的知識情境,提升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更有效地學習。
三、布置預習任務,展示學習目標
預習能讓學生知道學什么,能為課堂準備什么,能學到什么,能在課堂怎樣自我展現。以問題或任務來帶動學生的激情,來引導他們展示自我價值。在學《林黛玉進賈府》前,我提前展現學習目標,方便學生預習,并布置繪畫水平高的同學帶領大家研讀文本的知識,畫出賈府的建筑草圖,其他同學標注黛玉進賈府的活動路線、配上解說詞,并在課堂上展示、演說。這樣學生不僅能認真預習課本,提升興趣,還能發揮特長,學以致用。不僅能高效聽課,還培養了他們團隊合作的意識,鍛煉了各種能力。
四、依托高效模式,培養學生思維
通過創設情境、揭示學習目標、自學指導(獨立學習)、合作交流(對學、群學)、展示匯報、歸納提升、當堂檢測等七個步驟開展我的新課模式。
情境創設和揭示學習目標能讓學生消除學習的陌生感,為教學的實施打下基礎。而學習小組的設置能為學生提供展現價值的平臺。我經常以學習小組來帶動學生參與課堂。在討論問題前,學習小組要先確定主發言人(每次要輪換)負責記錄并做總結發言。討論過程中人人要參與,提問、解疑或質疑,教師要不斷巡視并作指導。
課堂上,老師要精講,創設平臺讓學生“表演”。我會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圈點勾畫,抓住重要句子進行細閱讀,結合自身對生活的感知和體驗,去揣摩文章主旨。我會幫助學生融入作品的境界中,培養學生思維靈敏度,也使課堂更具深度,從而提升效率。例如,我在教授《孔雀東南飛》時,就讓學生思考焦母不喜歡蘭芝的理由。各學習小組有的從文本中尋找依據——門戶觀念、身份貴賤、焦母戀子,有的從電視劇中尋求靈感,有的結合現實中的婆媳矛盾,有的借助“度娘”查找到“古代休妻‘七出‘三不去”制度。相互辯駁,大家爭得面紅耳赤,課堂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有的說是焦母專橫作梗,有的說蘭芝確實有對焦母不尊重的時候,有的說是門第不合,有的說是蘭芝不生育,甚至還有人說焦母見不得他們兩人恩愛,屬于心理變態等等,眾說紛紜。這樣的情況,老師不用擔心課堂沉悶,效率低下。
學生融入課堂中,提升參與度,提高四維度,就一定能學有所得。同時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可以克服死記硬背,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提高學生應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林黛玉進賈府》課上,一張平面設計圖就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賈府的建筑氣勢;“進府路線圖”又能讓學生分析出黛玉的禮儀修養和賈府森嚴的等級制度。這些教學手法的靈活運用,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語文的課堂教學效率。
我認為優化了教學結構,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秩序中,不僅能提升學生興趣,還能讓學生“兵教兵”,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同時給學生創設平臺,讓他們在平臺中展示自我價值,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豪感。
五、精細管理,一課一得
當然,小組討論中學生易受到干擾,跑題閑聊常伴左右,而且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也不同,“眾口難調”。我實行精細管理,提倡“一課一得”,人人都有收獲。側重引導學生在討論中,每人提出一個問題,突破一個難點,收獲一個心得。并且通過學生互學、教師點撥、隨堂測試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式,精準定位,讓學生自主完成教學目標又不留下知識死角。在《林黛玉進賈府》中,學生自己選擇一段感興趣的文本或一個問題,充分研討,并在講臺展示,有朗誦的,有分析人物形象的。有位同學質疑黛玉的“智慧”,另一位同學就通過文本中“舅母愛惜賜飯……望舅母容諒”進行反駁。有質疑、有爭論,有探究、有反思,不僅充分調動學習熱情,人人學有所得,避免基礎好的同學“吃不飽”,基礎差的同學“咽不下”,基礎中等的同學安于現狀,沒有拼搏精神的現狀,也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課堂生命得以拓展延伸。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搭好臺,讓學生“唱好戲”。我們總結“六個要讓”:能讓學生思考的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能讓學生觀察的要讓學生自己去觀察;能讓學生表述的要讓學生自己去表述;能讓學生動手的要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能讓學生總結的要讓學生自己推導出結論、總結出方法;能讓學生開展比賽的要讓學生開展比賽。學生敢于質疑,大膽表達觀點的思維,初具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批判性的精神、創造性思維能力也慢慢展現出來。創新,能增加課堂活力,提升效率。
參考文獻
[1]魏書生.教學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2]吳有元.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有效性探討[J].考試(教研),2011(10).
[3]黎玉偉.淺探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有效性[J]課外閱讀(中旬),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