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仇瑩瑩 朱亞軒 張迎
摘要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不同康復治療方案的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7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治療方案,觀察組采用綜合康復治療方案,分析兩組患者康復效果。結果:兩組治療后3個月AQ20-R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但對照組治療后3個月評分更低(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后3個月6MWT均高于治療前(P<0.05),其中觀察組治療后3個月6MWT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3個月Borg評分、SGRQ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3個月評分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綜合性康復治療方案可更有效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復治療效果,改善其生活質量。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治療;臨床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具有病程長、病情復雜、危險因素較多、死亡風險高等特點,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不同程度下降,因此需在保障其治療效果的同時,給予靈活有效的康復治療方案,以盡快改善臨床表現,提升肺功能[1,2]。
資料與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7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60例,隨機分成兩組,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55 - 78歲,年齡平均(68.18±7.59)歲;病程4-25年,平均(11.15±3.08)年。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56 - 76歲,平均(68.47±7.63)歲;病程4.5 - 26年,平均(11.28±3.95)年。所有患者均意識清楚,無精神系統疾病,無腫瘤,無傳染性疾病,除外肺臟以外的其他重要臟器嚴重疾病,無急性感染,無凝血障礙,依從性較好。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方案,主要包括康復評估、健康宣教、心理疏導、康復運動訓練。其中康復運動訓練在醫院專業康復治療師指導下進行,3次/周,60 min/次,包括有氧訓練、柔韌性訓練、呼吸訓練(包括縮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訓練)。觀察組采用綜合性康復治療方案,除常規康復方案以外,還包括以64 中國社區醫師2019年第35卷第9期下內容:①將康復訓練方案分為易操作及可執行的院內、院外項目,及時與患者溝通,調整康復方案,利于康復訓練的持續進行。②由專業康復治療師指導患者掌握八段錦動作要領,以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督促患者練習1次ld,持續時間15 - 20 min/次。居家≥3次倜的有氧運動,因地制宜,可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等,運動持續30 min/次。③使用彈力帶進行抗阻運動訓練,上肢訓練內容包括站立位或坐位的肩外展、肩前屈、屈肘運動等,下肢運動包括站立位或者坐位髖外展、伸膝運動等,持續時間10 - 15 min/次。④應用呼吸訓練器進行吸氣肌訓練,5 - 10 min/次。⑤對患者及家屬同時進行康復治療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指導家屬掌握一定的保健或護理技術[3,4]。⑥建立病友會,鼓勵患者之間的交流,鼓勵家屬全程參與,開通康復微信群,按需解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⑦患者由同一組醫務人員負責,指導患者完成康復訓練,并根據患者訓練情況及時調整方案,提醒患者定期隨診,并收集其資料,建立電子健康檔案[5]。
觀察指標:本次研究觀察指標包括:①兩組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AQ20-R評分、6MWT。其中AQ20-R評分(呼吸道疾病問卷修訂版)[6],用于評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滿分20分,分數越高,提示生存質量越差;6MWT用于評估患者運動耐力,分值越高,提示運動耐力恢復效果越好。②兩組治療前、治療后Borg評分、SGRQ評分,分別用于評估患者呼吸困難程度(分數越高,提示呼吸越困難)、生活質量(分數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差)。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選擇SPSS23.0軟件進行分析,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P<0.05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治療后3個月AQ20-R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但對照組治療后3個月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3個月6MWT均高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3個月6MWT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3個月Borg評分、SGRQ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3個月評分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臨床上并不少見,造成患者肺功能的進行性下降,出現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不僅造成患者身體上的痛苦,還可使生活質量不同幅度下降,故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常規臨床治療及康復治療的基礎上,擴展康復治療訓練項目,加強心理疏導,有助于提升其患者對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康復效果,而通過與家屬的溝通、交流,能夠使患者獲得來自親朋的支持,并建立健康認知,自覺避免不合理生活作息習慣,并通過增加人際交往,獲得良好社會效益,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取綜合性康復治療措施,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增加了抗阻運動訓練和吸氣肌訓練,配合八段錦等中醫導引術的使用,優化心理疏導措施,增加人際社交,加強隨訪等措施,治療后各項評估數據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采用綜合性康復治療方案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加強肺功能,改善其生活質量,從而改善臨床表現,促使患者盡快恢復。
參考文獻
[1]樊兵權.補脾益氣理肺法康復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肺脾氣虛)的臨床觀察[D].長春中醫藥大學,2016.
[2]紀利,陳煒.淺談中西醫肺康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中的治療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7,26(3):470-472.
[3]高敏,董洪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康復概述[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7,8(17):3-4.
[4]王東偉,馬娟,孫漾麗,等.肺康復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l例[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8,17(5):391-392.
[5]劉泓,杜毓鋒,劉學軍.老年COPD穩定期患者家庭肺康復自我體驗的質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6,31(5):76-80.
[6]任建萍,張玉潤,閆正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命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2,29(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