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摘 要:作為培養初中生法律意識和道德品質的重要媒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課程教學的重點,但是一味地講解教材中的“大道理”,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感,不利于他們的學習。文章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深入探討生活化模式的應用策略,以期利用生活化模式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模式;教學效果;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1-0012-01
在德育理念日益深入的今天,強化道德與法治教育,對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如果脫離了生活,單純向學生灌輸大量理論知識或思想,很容易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感覺到枯燥、乏味,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為了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強化學科教學同生活的聯系,本文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模式的策略進行探討。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前,知識導入是一個重要教學環節,其直接關乎后續的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或者說課前的知識導入直接關乎整堂課教學的基調。為了打好課堂教學“第一槍”,教師在應用生活化模式的時候,可以在導入知識的同時為學生引入一些貼合生活實際的內容。鑒于初中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初中生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問題,借此來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他們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友誼與成長同行”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在課下按照自己成長的過程,依次準備一些自己與小伙伴的合影,之后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設備來加以展示。為學生展示這些帶有很多回憶色彩的照片,可以促使學生全身心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避免學生出現分心或走神的情況,同時也有助于打破知識被動灌輸所帶來的枯燥感,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如,在教學“愛在家人間”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一些關乎親情之愛的視頻短片,如“汶川地震中一個母親用身體保護了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得以存活下來”等。這些視頻可以給學生帶來震撼,使他們充分意識到親情的偉大,為后續的課程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生活是孕育知識的沃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背后包含著經濟、地理、政治以及歷史等眾多學科知識。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社會生活場景氛圍,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和具體化,深化學生對有關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降低學生理解這些抽象“大道理”的難度。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他們所熟悉的生活化場景氛圍中去發現“自我”,更好地提升學習效果,豐富情感。在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從“知、情、意、行”等方面入手,創設一個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氛圍,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知識。
例如,在教學“深深淺淺話友誼”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化模式,為學生創設相應的生活化情境,如以“當好朋友送我禮物時”“我最要好的小伙伴”或“我最不喜歡的一個人”等為主題,引導學生開展自由討論。對于“我最要好的小伙伴”這個主題,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你認為好朋友應該具備哪些要素”“你認為好朋友對你而言意味著什么”等一些議論性比較強的話題來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課堂分享,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一些“朋友”的反例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真朋友”的含義,如“我最要好的一個小伙伴考試作弊了,我該怎么辦”等,使學生可以客觀地評價“朋友”,并學會以身作則,做一些好朋友應該做的事情。這樣,可以顯著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除了課前和課中教學環節滲透生活化理念外,教師還可以將生活化模式滲透于課后作業環節,以全面增強生活化模式的應用效果。在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進行設計期間,教師除了要注意考慮學生學習的重難點知識以及相關疑惑外,還要明確課后作業布置的靈活性,打破傳統課后作業中僅注重練習題或抄寫題的作業留置方式,以激發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興趣,充分發揮課后作業在夯實學生學習基礎、增強學生學習效果方面的積極作用。例如,在教完相關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中去尋找相關的知識,借助貼合教學內容的社會實踐性任務,深化學生對于有關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小記者,到社區市場上進行采訪,這種作業方式徹底打破了傳統的以練習題為主的作業留置模式,能有效調動學生完成學學任務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培養他們觀察社會生活的習慣,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活化模式,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實際應用中,教師可以將生活化模式滲透于課前知識導入、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情境創設以及課后作業留置等環節,以充分發揮生活化模式在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方面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馬修昌.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2018(07).
[2]錢芳.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