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月 朱和平 蘇夢云
【摘要】無錫作為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其主導產業為制造業。制造業正處于向智能化、信息化轉型升級期,研究制造業的智能化發展對于促進無錫發展也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本文選取2013-2017的26個無錫制造業上市企業作為樣本,研究財稅政策對于無錫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影響,得出結論:財政補貼能顯著增強無錫制造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但稅收優惠提高研發投入強度的作用不顯著。最后根據實證結論,對無錫制造企業智能化發展路徑提供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制造業 研發投入強度 財政補貼 稅收優惠
一、引言
美國提出“再工業化”,德國提出“工業4.0”,日本提出“機器人新戰略”,世界各國都致力于制造業轉型升級,我國也提出“制造2025”。在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的宏觀環境下,無錫市在2013年明確建設“智造強市”的目標,并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促進制造業智能化發展。2017年無錫市24家企業進入中國制造業500強,成為全省第一。智能化能提升生產效率、節約生產成本,無錫應大力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智能化與信息化。本文以無錫26家制造業企業為樣本,分別研究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對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以及假設的提出
(一)財政補貼
González X和Pazó C(2008)提出,基于融資效應和成本效應, 政府的財政支持能夠提高企業研發投入與創新的積極性,一些小型企業在沒有政府財政補貼的情況下很可能不會進行研發活動。制造業智能化需要大量的研發資金投入,并且面臨風險較大、投資回收周期長的問題。唐清泉等(2008)發現政府補貼能夠補償由于企業R&D創新外部性所導致的成本與收益風險,能夠提高企業R&D強度。劉虹等(2012)發現政府補貼會降低企業研發風險,對企業研發投入產生激勵效應,但隨著政府補貼的增加會產生擠出效應,呈“倒U型”。孫曉華等(2017)研究發現財政補貼可以為企業提供研發資金來源,提高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可能性和研發投入強度,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如下:
假設1:政府補貼能夠增強無錫制造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
(二)稅收優惠
關于稅收優惠能否促進企業研發投入、增強創新能力,國內外學者做出了大量研究,但不同學者持不同觀點。孫伯燦等(2001)提出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對高科技產業的創新激勵作用減弱。但是戴晨和劉怡(2008)以各省市作為面板,得出結論:R&D稅收彈性為-0.98,稅收優惠具有顯著的激勵作用。劉放等(2016)通過研究發現,稅收優惠能夠減少現金流出,促進企業創新投入。林志帆和劉詩源(2017)采取了宏微觀匹配的實證方法,發現較重的稅收負擔對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產生了負影響。近年來我國進一步減稅降費,優化稅收結構,對制造業研發投入產生一定激勵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如下:
假設2:稅收優惠能夠增強無錫制造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
三、研究設計
(一)變量設計
被解釋變量為研發投入強度,代表企業的智能化發展水平。解釋變量1為政府補貼強度。解釋變量2為所得稅費用與利潤之比,代表企業實際稅負強度,稅負強度越低,則稅收優惠力度越大。運用逐步回歸法剔除不顯著變量,最終控制變量選取了企業規模、財務杠桿、成長能力與高管激勵。
(二)數據來源與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樣本為2013-2017年無錫制造業上市企業,剔除*ST企業、數據缺失企業與實際所得稅率為負的企業樣本,最終得到26家企業共130個樣本。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以及上市公司年報整理。本文通過Eviews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三)模型設計
為驗證以上假設,建立模型:
四、實證分析
(一)相關性分析
由表2可知,變量的相關性系數較低,絕對值普遍低于0.3,表明模型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二)描述性統計
無錫市制造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強度最大值為5.710%,最小值為0.010%,標準差1.397,說明各公司的研發投入水平、創新能力差距較大。平均值為2.787%,遠低于世界公認的5%門檻,從2017年無錫市統計年鑒數據也可看出,無錫制造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1)研發投入力度不夠:無錫研發經費內部支出為268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1.73%,低于深圳的841.10億元,上海的539.53億元,且與德日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研發產出能力較弱:無錫研發投入中大多為費用化研發支出,而資本化的支出占比僅為11.34%。無錫2017年專利批準數為28926件,遠低于上海的72806件,深圳的94250件,說明無錫創新產出能力方面還有所欠缺。
政府補貼最大值為18.960,最小值為0,標準差為2.083,政府補貼力度在各個企業之間也較大的差異。實際所得稅率最大值為62.450,最小值為0,標準差為9.459,所得稅優惠程度差異較大。
控制變量中,上市公司企業規模、高管薪酬激勵大體相同,但是公司的財務杠桿與成長能力差異較大,財務杠桿均值為44.146,不存在較大的財務風險。成長能力均值為21.259,無錫市制造業上市公司整體成長能力較好。
(三)實證檢驗結果與分析
對面板數據進行OLS回歸。由表4可知,模型回歸結果整體較好,F值在1%的水平上顯著。財政補貼系數為0.114,在5%水平下顯著,說明財政補貼對制造業研發創新投入具有促進作用。由于研發投入具有正的外部性,企業自身進行研發活動的意愿較低。但財政補貼能夠增加企業的現金流入量,降低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資金壓力,通過降低成本也增加了企業研發活動的收益率。政府補貼還能夠減少技術研發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促進企業開展研發活動。
稅收優惠系數為-0.019,但是t值為-1.543,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稅收優惠能提高無錫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但是效果不顯著。原因可能在于:稅收優惠更多促進了小微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而對研發投入的促進效果不明顯(魏紫等2018)。并且所得稅優惠是一種事后激勵政策,反應時間較長,對研發投入的促進作用有較長的滯后期。
控制變量中,企業規模與研發支出的關系不顯著,財務杠桿越低、成長能力越弱、高管激勵程度越高的制造業企業的研發支出越高,基本與實際吻合。
五、結論與建議
2018年無錫工業企業產值為15459.54億元,制造業要進一步增長,需要靠創新驅動來提升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制造業產業優化升級。通過對2013-2017的26個無錫制造業上市企業的實證分析,得出結論:財政補貼能顯著增加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但稅收優惠提高研發投入強度的作用不顯著。根據實證結論,提出建議如下:
(一)繼續加大財稅政策優惠的力度
政府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無錫市制造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增強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制造2025”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的宏觀環境下,無錫政府應繼續加大政策優惠的力度,著重于加強對企業的財政補貼,改變制造業處于國際分工中價值鏈低端的狀態,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發展。
(二)降低政府財政直接補貼的擠出效應
(1)加強對于財政補貼申請的管控,提高補貼效率。在智能制造概念火爆,國家給予許多補貼或者專項資金撥款的政策環境下,一些無良企業騙取國家補貼,降低了財政補貼對于制造業的扶持與激勵效果。政府應該加強對財政補貼審批的管理,出臺更為嚴格的申請與審核政策,提高騙取國家財政補貼的處罰力度,讓非法騙取財政補貼的行為得到抑制,增加資金利用效率。
(2)市場參與資源配置。政府是決定財政補貼對象與研究領域的主體,但政府補貼可能會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比如國有企業、大型企業等會更容易獲得政府補貼,投入政府偏好的研究領域會更容易獲得補貼。政府補貼低效的企業造成資源浪費和不公正競爭,打擊其他企業創新積極性。應該讓市場更多的參與到制造業的發展中來,改善企業創新發展的外部環境,防止政府補貼使得產能過剩,提高財稅政策的正向促進研發投入效果。
(三)優化稅收優惠政策
(1)增加研發過程中的稅收優惠。所得稅優惠是事后激勵,對增加研發投入的促進效果不顯著,應對企業進行結構性減稅,加強對于研發事前和事中的稅收優惠。
(2)加強關于技術人員的個稅優惠,這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資源。無錫人才資源較為匱乏,2017年無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事研發活動人員為85720人,少于上海的120229人,深圳的281369人。高級人才資源是技術創新中的基石,人力資本質量越高,企業研發投入的產出效率更高。
(3)加強對高新產業的稅收優惠。從2017年無錫制造業的整體結構上看,高新企業仍相對較少。無錫市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企業總產值為6716.3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例為43.44%。高新企業具有較高的技術溢出效應,加強稅收優惠能促進高新企業更好的發展,無錫作為物聯網之城,要把握好自身優勢,深入兩化融合,利用互聯網+引領,促進高新制造企業的發展和制造業結構優化,為無錫市制造業企業智能化發展提供推動與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González X, Pazó C. Do public subsidies stimulate private R&D spending?[J]. Research Policy, 2008.
[2]唐清泉,盧珊珊,李懿東.企業成為創新主體與R&D補貼的政府角色定位[J].中國軟科學,2008,(06).
[3]劉虹,肖美鳳,唐清泉.R&D補貼對企業R&D支出的激勵與擠出效應——基于中國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管理,2012.
[4]孫曉華,郭旭,王昀.政府補貼、所有權性質與企業研發決策[J].管理科學學報,2017.
[5]孫伯燦,陳衛東,范柏乃.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實證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6).
[6]戴晨,劉怡.稅收優惠與財政補貼對企業R&D影響的比較分析[J].經濟科學,2008,(03).
[7]劉放,楊箏,楊曦.制度環境、稅收激勵與企業創新投入[J].管理評論, 2016.
[8]林志帆,劉詩源.稅收負擔與企業研發創新——來自世界銀行中國企業調查數據的經驗證據[J].財政研究,2017,(02).
[9]魏紫,姜朋,王海紅.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經濟效應的實證分析[J].財政研究,2018,(11).
作者簡介:胡金月,女,江南大學商學院會計系2016級本科生;朱和平,男,江南大學商學院會計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內部控制。蘇夢云,女,江南大學商學院會計系2016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