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借貸消費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模式并被大眾普遍接受,而其中年輕一代更是成為借貸消費中的主力軍。但近幾年頻頻爆出的校園貸丑聞,也反映了校園貸自身存在的弊端。因此了解大學生陷入“套路貸”的原因及探尋高校保衛部門可采取的有效對策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 校園貸 大學生 安全保衛 高校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借貸消費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模式并被大眾普遍接受,而其中年輕一代更是成為借貸消費中的主力軍。校園貸這一最初為了幫助大學生完成學業的貸款模式,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依托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各網絡電商、信貸機構紛紛出臺了各種貸款項目,其中校園貸以審核門檻低、到賬迅速等優勢,受到了大學生們的廣泛歡迎。但近幾年頻頻爆出的校園貸丑聞,也反映了校園貸自身存在的弊端。
一、“套路貸”成因
1.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離開父母的約束,獨自面對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環境,極易受廣告煽動性影響,加之易生攀比心、虛榮心,但自身還款能力基本為零,對非法校園貸的引誘、欺詐行為缺乏判斷能力,很容易被校園貸廣告吸引,踏上網貸這條不歸路,因此大學生落入“套路貸”事件時有發生。據《華商報》1月2日報道,河南某高校一大二女生小謝,在2015年5月向一個借款平臺借了一兩千元錢后,從此被貸款平臺纏住。幾年下來,她不斷地借款、還款,總共在70多個借款平臺欠下20多萬巨額債務。
2.非法校園貸通過“手續費”、“砍頭息”、“違約金”等不合法費用,各種名目的費用加起來導致貸款利率高于正規銀行貸款數倍。以小謝為例,去年11月21日的一筆2000元的貸款,先要扣去服務費600元,到11月27日,就產生逾期滯納金1320元,短短6天時間,這筆借款已經飆升到了3300多元。此時,無還款能力的學生或自發選擇,或在“套路貸”公司“建議”下,在其他借貸平臺上“拆東墻補西墻”,最后陷入“利滾利”的惡性循環。
3.催還手段惡劣,嚴重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一旦學生無法按時還清貸款,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惡性催債,連發威脅短信、電話“呼死你”軟件對學生提供的親屬聯系人進行連續騷擾,甚至詐騙。不僅影響正常學業,同時對大學生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迫于各方面的還款壓力,造成大學生“裸貸”、因無力償還高額債務自殺等事件頻發。
二、校園貸現狀
2017年連續出現多起惡性校園貸款事件后,國家開始高度重視,明令禁止校園貸進入大學校園。經過教育、公安、司法等部門的努力,大多數的“校園貸”已經不在學校里公開活動了。但這類惡性貸款并未從大學生視野中完全消失,又以“美容貸”“培訓貸”“手機回租貸”等為名義卷土重來,繼續坑害大學生合法權益。
針對校園貸亂象,中國銀監會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對“校園貸”行為進行規范,嚴厲監管面向校園的網絡借貸活動,加大了整治和查處違法行為的力度。近一年之后,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全面禁止未經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批準設設立的機構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且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盡管如此,部分校園貸猶如洪水猛獸般侵蝕著大學生們的消費習慣,大學生們在本該專心學習和成長的年紀,卻在心理和經濟上受到套路貸的巨大傷害。
三、高校保衛部門如何應對校園貸亂象
1.完善安全教育機制。重視新生學前教育,利用網絡媒介(公眾號、微博等)宣傳“套路貸”的危害及風險防范,提高大學生們的防范意識。新生入學后,通過新生安全教育、班會、講座等多渠道集中宣講,也可通過安全知識大賽、海報宣傳等方式,還可以與公安、銀行監管部門聯合起來,結合生動案例,提醒在校大學生警惕校園貸陷阱,加強大學生金融知識教育,注重警示教育,提升學生們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
大學生易生攀比心、虛榮心,價值觀不成熟,加上現在消費主義盛行,大學生們容易超前消費、過度消費,而自身沒有穩定收入和償還能力。因此要注意引導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合理消費,理性消費,不過度追求電子產品、奢侈品等,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2.建立聯合排查機制。聯合學生家長、輔導員、班主任,通過日常溝通、走訪宿舍、談心談話等方式了解大學生們的心理動態及消費行為,密切關注學生中可能存在的不當消費行為,及時干預,做到問題前置,防止非法套路貸在大學生們中滲透。在學生陷入套路貸陷阱后要及時聯系家長,報告公安機關,做好應急處理工作,同時做好學生思想引導工作,避免出現更大危機。
3.建立日常監管機制。校園貸宣傳方式多樣,且具有很強的隱蔽性,通過微信、QQ、網頁廣告等形式,以培訓機構、分期購物等名義,進行違法宣傳。保衛部門可聯合學校宣傳部門、網絡部門,建立日常監管機制,防止校園貸線上線下進行非法宣傳、推廣業務,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高校保衛部門在問題多發、頻發的大環境中,更要做好學生們的安全教育工作。除了常規的交通、消防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更要緊密關注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消費觀。本篇文章側重探討保衛工作前期教育的重要性,學校還應設立相應的法律咨詢或援助中心,幫助已經陷入非法校園貸的同學,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也再次呼吁全社會,堅決杜絕、抵制非法校園貸,為大學生們營造一個美好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 鐘升.P2P校園網貸犯罪風險及防控[J].犯罪研究,2019(2):70.
[2] 鄧宇婷.P2P網絡借貸的經濟法監管與規制研究_以校園貸亂象為視角[J].法制博覽,2019(4):22.
[3] 徐興發.大學生網貸問題的法律分析及對策[J].河北農機,2019(5):93.
[4] 肖為.高校突發事件的成因分析和教育機制探究_以高校不良網貸為例[J].南方論刊,2019(4):68.
[5] 徐娟.基于校園貸事件的高校教育工作微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44.
[6] 郭灼.校園安全視域下大學生消費信貸規制對策研究[J].財務金融,2019(6):207.
作者簡介:常潤秀(1989年—),女,漢族,山東煙臺人,研究實習員,工學碩士,單位:中央財經大學,研究方向:高校安全保衛工作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