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博一
【摘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教育過程與形式、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以及教育環境等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合力。當前也要把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堅持問題導向,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體網,形成全程育人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親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這種親和力是基于信仰堅如磐石的定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親和力,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讓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及其內容敬而親之、親而信之、信而行之。
二、當代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制約因素
經濟全球化浪潮和互聯網使我國社會思想和價值取向日趨多元,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主流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意識形態相互激蕩,使得大學生價值取向出現多元化傾向,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個向度上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作為一種教育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教師、學生、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環境和過程等要素,其親和力的發揮和提升應該是這些構成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同時,它們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三、文法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的做法
文法學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秉承著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育人理念,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情感教育融入工作當中,不斷嘗試新方法、開創新模式,在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加強組織領導,發揮全員育人功能。
學院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立以院長為組長,書記、教學副院長為副組長的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每個學期初,召開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會。學院領導班子、系主任、輔導員、班導師共同商討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相關工作計劃,通過“一訪、二聯、三談”工作形式,結合“一對一”幫扶活動,“讓學生在大連有個家”等活動,探索出一條學院領導、班導師、專業教師、輔導員以及學生家長參與的“五位一體”教育管理服務模式,為學生搭建成長平臺。
(二)夯實網絡建設,借力自媒體平臺加強師生線上交流。
一是建好QQ、微信群組,用好QQ、微信平臺。學院各專業、各年級、各班級、各年級家長等都建立了QQ、微信群組。根據各地區作息時間收發信息的時段、心理特征,學院還專門建立了各年級新疆籍及藏族學生溝通交流QQ、微信群。輔導員、班導師可以根據學生的QQ狀態和微信朋友圈及時關注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心理動態,對特殊關注學生進行幫扶以及分享典型事跡、勵志文章、經驗介紹等對學生開展潛移默化的教育。
二是借力校內自媒體平臺,方便大學生學習、生活。積極推薦同學們關注“民大小偲”、“青年志愿者”、“大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大學生記者團”、“校園之聲”等學校內部的一些微信公眾平臺。此外,輔導員也時刻關注著各類新聞、動態,時刻掌握學生們的輿論動向和思想動態,對學生們的網絡行為起到“把關人”的作用,規范學生們的網絡言行,引導其合理利用網絡,有效發揮網絡積極效應,規避網絡對學生們的不良影響。
(三)創新工作模式,合力打造暖心引領平臺。
一是搭建暖心活動平臺,提高各民族學生交流融合。每年9月中秋節,為迎接新生入學,也為溫暖那些不能回家過中秋、思念家人的學生心情,我們會開展中秋茶話會活動,學院全體老師和新生們一起共度佳節。前期,我們會聯系一些家長為孩子們錄制視頻,在茶話會上播放。讓每名學生寫一封家書,將平時不主動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書寫其中,我們整理后郵寄到各位學生家中。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學會感恩、學會表達。也讓家長感受到大學生活的美好,學生在大學德孝氛圍下的成長。搭建了家校互動平臺,將“動情”工作做到學生和家長的心坎里。
暖心工作不僅停留于學生在校期間,我們還利用寒暑假,走進新疆、甘肅、黑龍江、山東、內蒙古、吉林、遼寧各地的學生家庭,同時結合電話、網絡等形式進行家訪,累計訪談百余家庭,我們深入到困難學生家中,送去溫暖,在各類資助上精準有據,真切給予學生關懷。我院的家訪工作得到了學生家長們的認可,非常感謝老師們能夠以這種方式來關愛學生,讓學生和家長們心里都感覺暖暖的。
二是細化學生管理,精心精準育人。我院共有黨員教師40名,學生黨員35名。每名黨員教師一對一幫助學生,每個教工黨支部也對接一個團支部,形成全覆蓋的育人模式,及時反饋學生動態與困難,在思想上引領、在學業上指導,做到精準資助、精準育人,讓每名需要關懷的學生真正受用。通過黨員教師進寢室,與少數民族學生過生日、過節日,加大各類補助的精準發放等方式,融情于學生的服務工作,讓每名學生真切感受到學院的關懷和關愛。
四、提升德育工作親和力的幾點建議
第一,要認清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搞清了學生的思想特點才能增強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始終從教育對象的客觀實際出發,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才能深入教育對象的心理世界,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第二,要堅持問題導向,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引導學生達成“四個正確認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與情感性、科學性與人文性、規律性與價值性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富有哲理、富有情感和富有藝術的教育。
第三,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體網,搭建合理的教育機制,提高學生工作隊伍的協同性,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同時要在持續改進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據已經變化了的形勢以及各種影響因素的變化而加以改進,深入學生內心,進而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鄭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9).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北京:人民日報,2016.12.9.
[3]葉蕪為.工作“課程化”:輔導員職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