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娟
摘 要:經典誦讀對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意義非凡,學生在經典誦讀中感悟到的道理,會在心靈里慢慢地發酵,再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轉化為正能量,形成健康的人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讀好音韻,體驗快樂情緒;走進詩人,感受人格魅力;吟誦詩句,確立價值取向;品味意境,陶冶高雅情操;豐富活動,內化健康人格。
關鍵詞:經典誦讀;語文教學;誦經典;品詩香;塑人格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1-0088-02
經典誦讀對于學生人格的影響,正如杜甫《春夜喜雨》里的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陂中心小學開展了“閱讀點亮人生,經典成就未來”讀書活動,在活動中筆者發現經典詩文誦讀對塑造學生健康人格意義非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學會體驗情緒并表達自己的情緒”。經典作品特別是詩歌的音韻美與學生情緒體驗能找到很好的結合點,是現代漢語所無法比擬的。從《詩經》開始到楚辭、漢樂府,再到唐詩、宋詞、元曲,都可以用來唱。中國詩歌的音韻之美,歷經幾千年一直在華夏大地上縈繞。
在經典詩文誦讀中,教師不僅應讓學生關注詩文的音韻美,還應鼓勵學生從押韻、節奏、平仄、重音、語調、語速等方面去用心發現其中的美,并于課上進行交流。有一名學生發現了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偶數句的“裳、狂、鄉、陽”押的是“ang”韻。他建議朗讀時韻腳恰當重讀,非韻腳讀得輕一點,讀出輕重的變化。按照他的建議,同學們反復吟誦,優美的音韻如靈泉般流淌。還有一名學生發現了讀詩文時語速要有變化,要有快有慢。他為同學們現場誦讀了李白的《贈汪倫》,他對語速的快慢把握得很準確,很好地表現出了這首詩的節奏美。教師不失時機地追問:“你是如何做到的?”他靦腆地答道:“我是聽了好幾個朗讀錄音,通過對比,覺得這樣讀聽起來最舒服。”在對他如此用心大加贊賞的同時,教師補充道:“語速的快慢得看音節的長度,還要根據語意的發展,幾乎每個音節的長度都不一樣。要快而不亂,慢而不斷。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幾首詩好好讀一讀,好好感受。”在接下來的晨讀中,總能聽到從教室飄出來的詩文美讀聲。學生在美讀詩文中體驗誦讀的快樂,這種快樂的情緒在學生中間流傳,甚至感染了教師。有了快樂的情緒,學習就會變得輕松,人際關系也變得融洽,校園也將變得更為和諧。
我國古代詩人不勝枚舉,其詩作收入小學教材的大多是著名詩人。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詩豪”劉禹錫、“詩鬼”李賀……在誦經典活動中,教師引領學生們走近詩人,感受其人格魅力。以學校讀書活動為契機,結合所教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輕叩詩歌大門”綜合性活動,教師安排了“走近詩人,感受魅力”專題:先在課上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們對一些著名詩人有初步的認識;再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按詩人劃分收集資料,整理成冊,可以是詩人的生平,可以是詩人的詩作,可以是寫作的背景,可以是詩人的故事,接著總結專題活動收獲,最后交流并進行成果展示。
在專題教學中,學生們領略了李白“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浪漫風格,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蘇軾“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的積極樂觀,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堅韌不拔……詩人的人格魅力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們,讓學生自覺地對照自己,完善自己,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是否具有健全人格的標準之一是價值取向是否正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其價值取向是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兩者的和諧統一。吟誦膾炙人口的經典詩句,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達到真善美的統一。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陂中心小學自主開發的校本課程——“經典誦讀本”每周一讀,由三個板塊組成:經典古詩、經典名句、經典美文。前兩個板塊都不乏體現正確價值取向的詩句:從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情懷;從屈原的“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到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樂觀曠達;從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到于謙的“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的高風亮節……學生們每每吟誦起這些流芳千古的名言佳句,便會熱血沸騰,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師牢牢抓住“經典誦讀本”這個抓手,聯合家長督促孩子務必完成誦讀任務。于是,校園里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學生們讀書的身影,教室、走廊、操場、亭子……學校還把誦讀陣地由校園延伸到家里,經過深入調查了解,評選出“書香班級”。此外,不僅要求熟讀成誦,還要求在讀中思,對照詩文,聯系實際,反思自己,找出差距,努力實踐。學生們在吟誦中心靈得到凈化,靈魂得到升華。在經典誦讀中,學生們身上散發出滿滿的正能量,長期錘煉一定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意境是指客觀事物與詩詞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諧統一,在藝術表現中所創造的那種既不同于真實生活,卻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經典文化中許多作品都蘊含著優美的意境。例如,白樸的《天凈沙·秋思》,首二句描繪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著意渲染秋日黃昏的蕭瑟冷寂。“一點飛鴻”化靜為動,給陰冷的靜態畫面帶來了活力,造成曲子抒發情感的轉移。接著詩人用青、綠、白、紅、黃五色,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多側面、立體交叉式地描繪出秋日美麗的景象,成功地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白樸對生活美的捕捉能力可謂驚人,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也躍然紙上。品味意境是個更高的層次,是學生用心靈去感悟,融入詩的意境,與詩人的情感發生碰撞、共鳴,由此升騰起美好的情感。
知識的獲得,人格的養成,應是學習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為了把經典誦讀落到實處,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陂中心小學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經典誦讀知識競賽、我愛經典演講比賽、經典最美手抄報比賽、經典書畫展、校園誦讀之星評選、制作詩文書簽、推薦經典跳蚤市場等。此外,學校鼓勵學生將經典詩文進行分類收集整理,編成“文明禮儀詩文專輯”“愛國詩文專輯”“高尚情操詩文專輯”“思鄉詩文專輯”……學生們將自己編的“書”當成日常交流的工具,校園在交流中洋溢著文明的氣息,禮儀與美育盡在其中。在各種活動中,學生樹立了集體意識、參與意識,培養了自主探索、樂于學習的精神,學會了悅納自己、欣賞別人,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交往,培養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經典誦讀中,學生流連于經典的海洋,徜徉于名句的殿堂,品味著彌漫的書香,在道德、品行、性情、氣質等方面都悄悄地朝好的方向改變。因此,教師應讓學生與經典同行,塑造健康人格。
參考文獻:
[1]劉加發.鑒賞經典詩詞,培養人格情操[J].中學語文,2013(03).
[2]鄒欣.尋找最佳途徑,探究古詩音韻美[J].中學語文教學,2014(08).
[3]史朝暉.經典誦讀需要經典設計——小學語文誦讀教學實踐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18(05).
[4]趙靜.小學語文經典詩文誦讀的指導策略探究[J].教育觀察,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