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何斌
【摘要】近年來,某市經濟發展環境大為改善,承載能力日益增強,取得明顯階段性成果。但是,優化政務環境永遠在路上。
【關鍵詞】政務;環境;思考
一、主要做法
(一)抓改革促提速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積極落實省里取消、調整和下放事項,大力推行“三清單一目錄”動態管理制度,繼續推行審批提速“兩個1/3”工程,行政審批效率明顯提升。近年來,市本級共承接省政府下放的行政許可事項114項,下放到縣區的事項130項,取消15項,明確保留133項。2018年,全市新設立市場主體3.4萬戶,新增注冊資本413.31億元,分別增長11.2%、39.2%。
(二)抓規范強監督
嚴格落實“企業寧靜日”、常規檢查年度計劃制、同城一家一次檢查和檢查備案制等涉企檢查制度,繼續實行涉企首違免罰制、涉企輕微違法行為整改制、下限處罰制,對企業處罰實行“輕微違法免罰整改”。健全完善涉企投訴受理機制,加強投訴線索處理。2018年,市縣兩級優化辦辦理涉企檢查備案6895次,受理涉企投訴110件,均按程序予以辦結。
(三)抓機制優服務
建立聯系服務企業“四定”工作機制,由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定點聯系2~3家企業(包括測評站、點),每月20日至25日定期走訪,2018年共收集困難問題或意見建議260余條,幫助企業解決問題160余個。同時,健全完善典型通報制度,每月定期通報全市優化工作動態、電子監察紅黃牌產生情況、各類涉企投訴案件及辦理進度、質量等;大力開展“滿意不滿意單位”測評活動,強化結果運用,加大監督問責力度,機關單位服務企業、群眾意識明顯增強。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政策執行“落而不實”
在實際工作中,小部分單位部門利益思想嚴重,對制定的政策合意的就執行,不合意的就不執行或變相執行,致使一些重點工作推而不動。比如在推進簡政放權過程中,部分單位對國務院和省政府取消、下放、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有利的就爭,將權力把著不放,無利的則推,事中事后監督缺位,“選擇性承接”和“重審批、輕監督”現象時有發生。又如,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省政府取消或停征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但個別地方的少數單位未按規定取消或降低收費,違規收費現象依然存在,增加企業、群眾負擔。
(二)重點工作“推而不動”
早在2013年,某市出臺了相關方案,探索推行建設工程項目并聯審批,促進辦事提速。而實際上一些單位出于自身工作考慮,通過市政府規范性文件設置門檻條件,項目立項、報建、施工許可等階段的前置條件依然較多,相關單位之間又缺乏統籌協調機制,重點項目并聯審批推而不動。
(三)服務質量“變而不通”
一是“兩集中、兩到位”落實不到位。據了解,目前進駐某市政務中心的單位僅44個,常駐窗口31個,綜合窗口10個,設分中心4個,并未實現“應進必進”。同時,進駐的單位雖在政務中心設立審批辦事窗口,但對窗口人員未充分授權,辦理審批事項仍需拿回單位進行審批,導致窗口成了“收發室”、“中轉站”,群眾辦事“兩頭跑”等現象未能有效杜絕。二是全程代辦有而不實。早在2007年,重大投資項目“綠色通道”制度即已建立,但全程代辦責任落實不到位,未得到有效執行,制度被“束之高閣”。三是群眾辦事屢陷“推拉門”。政府部門職權交叉依然存在,一個審批事項由幾個部門多頭管理,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審批資料不能互通共享,推諉扯皮現象時有發生。另外,派駐窗口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業務素養整體不高,服務環境降入“門易進、臉好看、事仍然難辦”的窘境。另外,在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方面,相關政策不具體,“親、清”的政策邊界不清晰,在實際工作中的度難以把握。
(四)工作機制“運而不行”
行政體制改革仍處于攻堅階段,部分單位權責不對等,權威性和協調管理能力不強,增加行政協調成本。比如,政務服務中心的社會地位和政策缺乏穩定性,權威性和協調管理能力不強,統籌協調機制亟需建立。又如,省優化辦作為政務環境工作的牽頭單位,雖然設在省發改委,但主任列入同級黨組,下設優化處,負責全省優化環境日常工作。而隨著市政府機構改革,市優化辦只是市政府辦的內設機構,在機構編制上不是實體單位,與其他科室并無一二,無論在職能定位、運行機制、經費保障和人員力量上均不相匹配,“小馬拉大車”問題突出。
(五)監督問責“有而不力”
政務服務投訴舉報入口較多,但缺乏統一的協調運行機制,各平臺之間自成體系、標準不一、數據不共享,群眾反映渠道不暢、信息不靈、實效性不強。同時,規范政務行為的文件規定較多,但責任追究辦法制定相對滯后,對影響機關效能和損害政務環境的案件處理不快不準不嚴,問責力度不大,沒有形成震懾效果,監督體系亟需完善。
三、對策建議
去年,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著力構建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讓某市成為“辦事最簡、效率最高、收費最少、服務最好”的城市。
(一)突出工作重點,強化政策落實
堅持突出重點,對落實簡政放權、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和工程建設項目并聯審批、“兩集中、兩到位”等政策(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一次專項督查,對政策(制度)落實不到位的,下發整改通知書,限期進行整改。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從嚴從重追究單位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責任。
(二)規范行政行為,提升服務質量
嚴格落實“兩集中、兩到位”制度,積極探索“雙重管理”新機制,打造高效行政服務隊伍,切實解決好群眾辦事“兩頭跑、事難辦”的問題。嚴格落實重大項目綠色通道“全程代辦制”,大力推行“六大戰役”重點項目集中審批服務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通報進展情況,協調解決重大項目推進和審批過程中的有關問題。
(三)創新運行機制,提高工作效率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厘清政府部門職責邊界,有效解決部門權責界限不清、相互推諉等問題。對部門事中事后監管、職責邊界等事項進行清理,使政府與部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部門與內設科室之間職責完整貫通,構建起界限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轉高效的職責體系,加快辦事效率。建立健全“環境整治”統籌協調機制,強化政務中心、優化辦等單位工作地位,提升綜合協調能力,推動政務環境建設工作。
(四)健全監督體系,強化服務監督
整合12345、12315等投訴受理平臺資源,設立全市統一的政務咨詢投訴平臺,暢通群眾、企業政務服務反映渠道。完善各類投訴舉報臺賬制度、交辦制度、銷號制度、督辦制度,促進各類投訴高效辦結。加快制定《政務服務違紀違規行為問責辦法》,切實加大查糾問責力度,嚴肅查處影響和損害政務環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