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靜若
【摘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出現了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加的總體態勢。為了迎合這種新的市場需求,我國文化建設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許多新興文化產業應運而生,特別是以互聯網為依托的自媒體運營平臺如微博、抖音、斗魚等發展態勢迅猛。但是一些問題也伴隨而生,許多人認為中國目前的大眾文化過于低俗,整個社會呈現“娛樂至死”的態勢。為了弄清楚這種現狀,本文立足大眾文化的不足來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當代中國大眾文化構建措施的思考。
【關鍵詞】 大眾文化 網絡文化 文化建設 措施途徑
一、大眾文化的含義和特點
大眾文化,最早由西班牙哲學家奧爾特加在《民眾的反抗》中提出。他認為,大眾文化主要指一地區、一社團、一個國家中新近涌現的,被大眾所信奉、接受的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文化的含義也漸漸得到擴充。現在一般認為,大眾文化是以大眾傳播媒介為首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去運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形態。總的來說,大眾文化的含義涵蓋三個方面:一是主體的廣泛性,是被一般群體所接受的文化;二是內容的多樣性,它可以通過多種表現形式呈現符合相應主體的審美趣味的不同內容;三是運作的市場性,就本質來說,大眾文化是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的市民文化,大眾文化體現市場經濟的走向。
通過對大眾文化概念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大眾文化具有普及性、商業性和娛樂性等特點。但這些特點都是形式上的,而其性質上的特點則取決于大眾文化與它所結合的文化之性質。大眾文化具有非常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它就像水一樣,置于什么樣的器物之中,就會呈現什么樣器物的形狀。所以,大眾文化有什么樣的性質取決于它與之相結合的文化的性質。(其實嚴格來講并不叫結合,因為大眾文化本身就是文化,但這里為了更清楚地加以分析,暫且將它與文化等其他概念區別開來。)當大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結合,它便有了傳統文化的性質,有精華也有糟粕;當大眾文化與先進文化結合,它便有了先進文化的性質,能夠給人們以積極影響;當大眾文化與外來文化結合,它便有了外來文化的性質,有適合我們的東西,也有不適合我們的東西。這也就是說,大眾文化有好也有壞。
二、大眾文化的不足及其原因
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認為,就大眾文化的本質而言, 它是一種由文化工業流水線上制造出來的文化, 它按照標準化和規模經濟原則進行生產,其目的在于獲取利益。正是由于這一本質的規定,大眾文化趨向同一。馬克斯·默克海默在《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中提到:“不但顛來倒去的流行歌曲、電影明星和肥皂劇具有僵化不變的模式, 而且娛樂本身的特定內容也是從這里產生出來的, 它的變化也不過是表面上的變化。”大眾文化即使存在這種同一化態勢還能夠流行與大眾之中的原因,就在于它利用大眾所普遍接受的傳播媒介,呈現輕松、休閑娛樂的感官盛宴,麻木人的神經。它存在的目的不在于讓人深思、使人上進,找到前行的精神動力,而在于讓人在沉迷中消費這種文化以獲取某種利益。有人認為大眾文化是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服務的。
而曾給大眾文化下過定義的羅森貝格認為大眾文化的不足之處是平淡和庸俗,可能會大大降低人類文化的真正標準。他所認為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而這種不足恰恰顯示了大眾文化在形式和性質兩方面上的缺陷。大眾文化的市場性決定了它必須受制于受眾群體的審美偏好,這會導致形式上的平庸化和泛娛樂化。大眾文化是一種文化形態,也是一種文化商品。其價值的實現取決于市場的需求,也就是社會大眾的需求。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社會大眾的需求,社會大眾在這個問題上會作為大眾文化的塑形者而存在的。社會大眾呼喚什么樣的大眾文化,文化生產者就會生產和販賣什么樣的大眾文化。也就是說大眾文化的不足根源于社會大眾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訴求。
但是大眾文化除了其受制性因素還存在一個方面的不足——形式的呈現問題。這涉及到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問題。有時候雖然明知道內容不怎么正確,但由于其形式的詼諧仍能夠在人民大眾中得到傳播,產生不小的影響。形式服務內容,為了盡可能地對內容進行呈現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受到大眾審美偏好的影響,不同性質的文化可以借著大眾普遍接受的形式得以傳播,這會使得一些不符合實際的文化巧借東風獲得滋生的土壤。
三、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構建的要求
那么,為了推動社會的發展,只教大眾文化與好的文化結合,傳播優秀文化就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了嗎?非也,在當代構建大眾文化不僅僅要考慮這個問題。因為,當大眾文化與好的文化相結合、傳播優秀文化時,人民群眾可能會不買賬。究其根本,還是在大眾文化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問題上沒有處理得當。形式要善于適應內容的需要,形式和內容要兩手抓,這樣才會使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地接受優秀的大眾文化。所以,當代中國大眾文化構建必須滿足內容和形式這兩個方面的要求。
(一)內容上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要求
首先在內容上,大眾文化要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要求。在這里還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即大眾文化的定位和功能問題。大眾文化區別于來自官方的主流文化和來自學界的精英文化,所以我們不能強加太多功能于大眾文化之上,就目前來看,大眾文化的功能以給受眾群體提供文化給養、緩解受眾群體生活壓力為主。所以,界定好大眾文化在社會主干性文化形態中的地位,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大眾文化的任務和要求,從而再反映到內容中去。但是這種地位的界定又不是絕對的,社會各主干文化之間總會有交融滲透,而這種交融滲透的程度取決于社會發展對大眾文化的要求。
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給文化發展提出了要求,這也就必然要給大眾文化作出規定。但是考慮到大眾文化的特性,這種規定應該是一種底線式的規定,也即——大眾文化的發展必須要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允許大眾文化的娛樂性、商業性的存在,但是不能娛樂無底線、無限制地迎合市場需求,必須要提高大眾文化準入門檻。另外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眾文化,引導大眾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先進文化、優秀外來文化、官方主流文化、學界精英文化等的結合,真正做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人民群眾提供好的文化給養。推動大眾文化朝著人文化、民族化、科學化、國際化等方向發展。
(二)形式上滿足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要求
另外在形式上,大眾文化要采取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適度的形式加以呈現。這主要針對兩方面的問題而言。第一個問題便是在大眾文化和其他社會主干文化交融滲透的情況下,如何做到讓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地接受官方主流文化和學界精英文化。有時候有些人選擇大眾文化完全就是為了娛樂,如果讓這些人強行接受相比之下略顯刻板的官方主流文化和略顯高深的學界精英文化,那么他肯定是十分不愿意甚至是拒絕的。所以,做好相互交融滲透的大眾文化的呈現問題,需要在形式上動腦筋。而做好形式呈現問題,則要從大眾心理和審美偏好入手。也即要深入群眾心理,摸清群眾審美偏好,運用換湯不換藥的方法引導群眾去主動接受其他優秀文化。第二個問題,還是就大眾文化的功能地位而言的,也即我們仍然要考慮到大眾文化的特性,在做規定時只能做底線性規定,以適度性為原則。形式可以多樣化,但是要適度,不可過度的泛娛樂化、碎片化,致使大眾文化落入平庸之境。
四、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思考
(一)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有人認為文化建設就應該放歸市場,黨和政府不應插手。其實這類觀點是十分錯誤的。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就必須發揮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第一會讓大眾文化的發展更加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不被錯誤的文化和思潮裹挾洗腦,更好地進行生活實踐。第二能夠促進先進大眾文化的建設和傳播,抵制大眾文化的迂腐陳舊之氣,規避大眾文化的不足,改變或預防“娛樂至死”的不良社會狀況。第三有益于堅持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大眾文化是世界資本主義力量對我國進行文化演變的重要依托和工具,為了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
另外,中國共產黨具有強大的領導和組織能力,比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優勢進行大眾文化建設的領導。可以充分發揮全國各地黨支部的協調作用,發動各級黨員的主觀能動性,密切聯系群眾,做好群眾的文化慰問和了解工作,做好各級文化活動組織工作。開展大眾文化建設試點工程,先發展一批,積累好經驗好大范圍推廣。對于經濟文化落后地區,以發展教育為主。大力倡導樹文明新風建設、家風鄉約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二)大力發展教育提高人民群眾整體素質
要發展好大眾文化需要從它的受眾和主體及人民群眾出發。必須通過教育來提高中國人民的整體素質。人民素質提高了,自然能提高文化判斷和選擇能力,自然能提高辨別和抵制低俗和不良文化的侵蝕。
這一點對于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地區來說尤為重要。對于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是最容易受到文化侵蝕的地方。必須大力宣傳教育,落實九年義務教育,在農村地區形成重視教育的社會風氣。降低輟學率,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夠接受起碼的義務教育。
國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推動教育的公平,關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地區的教育事業。集合社會力量發展教育,通過慈善機構、社會企業和個人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鼓勵社會支教活動,推動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對口合作。
(三)發揮青年作用,加大引智力度
建設大眾文化必須發揮社會活力。要積極發揮青年群眾的能動性,鼓勵青年人“上山下鄉”進行實踐和調研,了解廣大人民的文化訴求。從我國目前農村建設的現狀來看,要把農村建設好發展好,關鍵還是在于人才,文化建設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應該鼓勵大批知識青年到基層去進行文化建設,青年人是社會的新鮮血液和中生力量,他們最了解社會的發展狀況和動向。鼓勵青年(網絡紅人等)利用網絡媒介等大眾傳媒積極傳播正能量,積極發聲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引導大眾文化向好的方向發展,敢于同不良文化現象作斗爭。另外也要加大引智力度。智慧來自人民,大眾文化是服務于人民的文化,廣大人民群眾對于大眾文化建設必定有話說。因此可以向社會各方面引智,吸收借鑒有效因素促進我國大眾文化建設。
【結語】大眾文化是由人民大眾創造的,這些文化總是反映生活實際的。在談到大眾文化構建問題時,除了要從應然上去提出建議和要求,還要從實然上去關注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狀況,這從本質上是受經濟社會發展制約的。所以,當代中國的大眾文化構建,不僅需要促進內容飽滿形式適度,還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支持,這二者應該相互促進,不可分離。因此需要發揮黨和國家的領導和規劃作用,結合社會力量,發揮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建設符合人民需要的、符合社會主義文化要求的大眾要求。
【參考文獻】
[1] [德]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爾道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M].渠敬東,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3] 習近平.在十九大開幕會上的講話[R].2017-10-18.
[4] 陶東風.欲望與沉淪——當代大眾文化批判[J].文藝爭鳴.1993(6).
[5] 侯惠勤.堅定文化自信的本質是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J].紅旗文稿. 2018(01).
[6] 鄭宏,何濤.自媒體時代短視頻“熱”的冷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17(04).
作者簡介:祝靜若(1998-7),女,漢,湖北隨州人,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