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威 杜旺
【摘要】機械制造業是工業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與科學發展歷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此類技術與諸多領域的深度融合,機械制造技術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浪潮。本文就我國的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機械制造技術 現狀 發展趨勢
自新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競爭環境日趨激烈,不論是經濟的發展,還是技術水平的提升,都反映了一個國家的進步。而在技術發展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人才的培養與技術的競爭備受關注。作為國家層面競爭的核心與關鍵,工業化水平與國家經濟的發展之間有著密切關聯,如何實現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新突破,提高機械制造水平,成為當下工業制造發展的一大難題。
1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現狀
在機械制造的發展歷程中,自動化制造的實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與傳統的制造方式相比,自動化制造技術的推廣應用,給機械制造領域乃至整個工業領域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制造質量與效率的提升,以及勞動力成本的驟減,讓一大批從事機械制造行業的企業清晰地認識到了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給生產制造帶來的“無限可能”。在自動化制造技術領域,柔性制造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一項制造技術,該技術巧妙地將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以及制作加工技術等融于一體,并借助數控柔性機床實現設計、制造、管理等環節的有效整合。與傳統的自動化生產技術相比,柔性制造較好地克服了其在中小批量生產任務中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隨著自動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滲透,柔性制造技術得到了較大范圍的推廣應用。
雖然柔性制造技術的出現,滿足了機械制造市場的動態化發展需求,但制造環節的敏捷性問題以及制造方案的完善仍然是整個機械制造領域的重點與難點。在制造方案的改進層面,虛擬技術、仿真技術是應用較為廣泛的兩項技術,圍繞產品設計需求以及現有的生產制造技術,開展建模工作;在此基礎上,以網絡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為支撐,對產品的設計、制造的全過程進行模擬處理。制造實踐中,虛擬技術的應用能夠輔助相關技術人員對設計環節存在的缺陷以及生產制造環節可能存在的難點進行分析,繼而根據現有的技術條件以及設備條件等,對產品的生產制造方案進行完善。此外,虛擬技術的合理應用,能夠較好的實現現有生產制造設備以及制造資源的合理配置,降低整個產品設計與生產制造過程的風險,保證制造活動的敏捷性、生產效率與制造精度,繼而達到降低制造成本以及增強制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2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
2.1集成化發展
在新的歷史時期,機械制造領域掀起了一股“計算機集成制造”的浪潮,作為一種相對較新的生產形式,計算機的集成制造能夠將與機械制造相關聯的各個系統(如信息管理系統、數據庫系統以及自動化制造系統等)進行有效關聯,繼而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就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來看,要完全實現機械制造的集成化仍然存在較大的難度。未來,機械制造技術或將繼續朝著高度集成的方向發展,建立起與機械制造相適應的生產鏈條,繼而為機械制造的高效、高質生產奠定堅實基礎。
2.2智能化發展
在人工智能概念被提出以后,與之相關的技術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滲透進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后,各個領域都開始著手思考智能技術的引入以及未來的發展藍圖,而機械制造技術也不例外。從我國的智能制造發展來看,智能系統的開發與完善,為整個機械制造領域引入智能技術的重要體現形式,而此類系統能夠通過相關設備(如傳感器等)采集的信息對一線的生產現狀進行“智能化”的分析,并據此對生產一線進行智能化管理。與傳統的制造模式相比,智能制造將制造操作、制造過程的監管等進行了整合,而整個系統也具有一定的適應性與友好性。未來,智能系統、智能化生產設備的大范圍引進,將極大地提升機械制造的效率、質量、安全性,并在滿足市場對產品的制造量、實際性能等需求的情況下,最大限度減少機械制造帶來的環境污染。
2.3敏捷化發展
在機械制造領域,反應能力是否敏捷,是衡量一個制造類企業競爭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從這一角度考慮,具備敏捷的反映能力,是現代機械制造企業未來的努力方向。基于敏捷制造技術提供的支撐作用,制造企業能夠依托市場的變化,構建合理的機械制造基礎結構,并在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及時對一線的生產制造任務進行調整,實現突變狀況的及時、有效應對。而敏捷制造技術在制造領域的應用,也可達到提高工作時效性、降低生產經營風險等目的。
3結語
在現代機械制造領域,虛擬制造、柔性制造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實踐應用給相關的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而面對市場的新需求以及機械制造的新變化,機械制造企業應當依托自身的基礎條件,積極進行智能化、集成化以及敏捷化等方面的實踐嘗試,逐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吳繼建.現代機械制造技術及其發展趨勢研究[J].江西化工,2017(4):22-23.
[2]余錦東.機械制造自動化技術特點與發展趨勢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1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