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
【摘要】歌唱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小學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一個講究技能技巧的學習環節,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在我國一些有關歌唱教學的研究中,歌唱教學多注意了學生的演唱姿勢、演唱習慣的培養等,但是在關注學生歌唱的情感體驗以及歌唱表現力方面的研究較為缺失。音樂課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要注重學生的音樂感受,加強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讓學生對歌唱感興趣,激發學生大膽用歌聲表現音樂的能力。藝術離不開技術,只有靈活應用技術方可成就藝術。因此基礎知識與技能是學習音樂的前提,不可忽視,在具體實施中應采取科學態度對情感與學習有效融合,使學生獲得雙基。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歌唱表現力是新世紀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全新的課題。
【關鍵詞】情感體驗;小學音樂;學生歌唱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以情入手,碰觸學生心靈的自然體驗
為提高提高學生的歌唱表現力,教師應以情入手,通過朗誦詩歌、講故事等方法來體驗最自然的情緒,這些活動的開展與音樂能力的形成存在直接關系。當學生表現情緒意愿強烈方可引導學生來接觸各種聲音,將情感表現出來。情緒高漲時我們可以用節奏明快、活潑跳躍的聲音來表現,情緒低迷時則可采用節奏緩慢、低沉陰暗的聲音來體現。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聲音,它悅耳動聽,給人以美的享受,在音樂教學中還可以利用音樂來模仿大自然的聲音,如鳥鳴、雷神、流水潺潺,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意識到音樂就在我們身邊,與生活息息相關,緊密連連,通過音樂我們可以對內在情緒進行傾訴,經過這個階段之后,音樂和孩子們的真情隨即聯系起來。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要以情感為依托
在音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演示法以及欣賞法,演示法是指通過圖片、實物等教具的運用來進行演奏或延長,通過這種方法來幫助學生獲得感知。在演示中可利用樂器、人聲、演奏等方法來進行,在示范中則可通過演唱、律動、范奏、范唱、演奏來落實。除演示法以外,欣賞法也是音樂教學中常見的方法之一,通過教師的指導可對音樂藝術表現力進行體驗,使學生審美能力得到提升,在實際應用中可根據年齡對學生進行分類,即欣賞、鑒賞、聽賞,一般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生更加適用于聽賞這一方法,主要內容涉及到歌曲的情感、歌詞、節奏。在歌曲中情感的投入遠超演唱者的生活局限,為其提供更加豐富的體驗感,值得注意的是,將歌曲與情感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難度,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科學引導,使學生產生共鳴。
音樂作為一種情感藝術,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還應引導學生深入情境,對學生的心境與思維進行熏陶,從而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有效激發,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其中,對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進行刺激,這也可幫助學生對歌曲中蘊含的情感更好地理解。教師在對《只要媽媽露笑臉》這首歌曲進行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感受歌曲情感,可將古詩《游子吟》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對相關意境進行創設,通過“情”“境”交融為歌曲的學習奠定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便可掌握更多演唱技巧,使“以情帶聲”效果凸顯出來。又例如:在對《小白船》這首歌曲進行教學,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展示相關圖片,播放歌曲,給學生營造身臨其境之感,呼吸宇宙空氣、觸摸皎潔明月,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便會產生情感,達到歌曲教學目的,對教學活動的實施奠定重要基礎。
三、不要忽視教師的范唱
有的老師可能認為,教學輔助光盤中的歌曲范唱已經非常完美了,教師對歌曲的范唱有些多余。當然我們如果是泛泛地將歌曲演唱一遍,就失去了教師范唱的意義。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演唱具有很大的魅力,因此教師在范唱時應充分投入更多情感,由此可見這也是實現情感體驗的重要前提。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藝術情感的傳遞者,也是音樂欣賞者,據此教師應對音樂作品的情感充分把握,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對策向學生傳遞情感,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由于教師的情緒對學生的情緒起到直接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對其加以重視,如若在范唱中積極性不高,語言乏味無趣,便無法真正打動學生的心。據筆者調查,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態度、眼神、動作、語調等都是營造教學氣氛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有感染力,建立相對自由的活動氛圍,以及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讓每個孩子產生積極學習歌曲的愿望,從而提高他們的歌唱能力。例如在教唱《跳吧跳吧》時,我特別注意了范唱效果。范唱時,面部要表現出對生活的無限熱愛之情,首先在鋼琴上自彈自唱,隨后根據歌詞自編了簡短、明快的舞蹈動作,表現了歌曲載歌載舞的熱鬧場景。雖然學生在聽范唱時還不會唱這首歌,但許多學生已不經意地隨著歌聲在有節奏地拍掌或點頭,臉上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課堂上呈現出一派熱烈、活躍的氣氛,學生們都表現出想快點兒學唱這首歌曲的急切心情。教師的范唱就是利用音樂本身去感染學生,提高審美,也給孩子在音準、節奏等音樂要素上有了準確的示范,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情感體驗+落實雙基=學生歌唱能力的提高
在新課改精神的引領下,小學音樂課歌曲演唱的雙基要求有所淡化,而更多的關注給了關于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培養。在我看來音樂課中的唱歌課是音樂學習的重要內容,是音樂文化基礎課。教師應十分重視唱歌課的教學,注重歌唱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訓練,以及常規教學要求的落實并努力夯實這些基礎,如果再加上教師情感情境的創設以及深入挖掘作品的內涵,我想提高學生歌唱興趣和能力將不再困難。例如在教唱《讓我們蕩起雙槳》時,歌中的弱起小節、休止符的時值難以把握;二聲部演唱部分的音準不易協調,換氣記號和強弱記號掌握不準等,對這些一一進行重點突破,掃除歌曲學習中的障礙。隨后,在音高、音準節奏、換氣等安排恰當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使演唱細膩準確,給人以美的享受。最后,在基本達到演唱要求后,讓學生談談自己在演唱上的收獲:哪些地方唱得好,哪些地方還欠缺,讓大家展開討論,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進步與提高。這樣,經過長期的課堂訓練學習,學生的歌唱水平一定會有明顯的提高,從而基本達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又如學習歌曲《金孔雀輕輕跳》時,教師在上課開始,就創設了很好的情境,用傣族樂器葫蘆絲的示范演奏將孩子們帶進了美麗的孔雀之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創設情境,運用直觀的的教學方法,唱、奏、跳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情境的體驗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歌曲。
孩子們在音樂課上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感性到理性又回歸感性的過程,以情感體驗為引導的唱歌教學,目的是要讓老師、學生和音樂融為一體。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帶聲,應貫穿于每一個教學環節之中。通過教師情境的創設加深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能夠在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課堂上盡情歌唱,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俞子正,田曉寶,張曉鐘.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3]何佩隆.音樂表演者的情感投入與心理狀態[J].音樂天地,2009(7).
[4]郁文武,謝嘉幸.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