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云 呂順岷

【摘 要】本文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例論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生微視頻創作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提出在堅持圍繞歷史和現實的真實背景、故事情節彰顯典型的精神品質、立足于角色入情入理等“三原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實踐主導、大學生實踐主體的作用,通過“發布任務—選定主題、編寫腳本—布置場景、體驗、錄制視頻—交流、反思、總結、反饋—提高認識”等流程創作微視頻,實現較好的實踐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微視頻 ?實踐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3C-0061-0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一,區別于專業近現代歷史課,前者依托于歷史知識對學生進行唯物史觀、愛國主義、革命精神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側重點和教學目標顯然區別于近現代歷史教學。“綱要”課開展實踐教學不只是教學改革本身的需要,更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推進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課堂、進頭腦的創新嘗試。通過對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實施,加深學生理論學習,并且內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2015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通知中指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和實踐教學的有效補充作用 。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補充和深入,近年來,各高校都在嘗試創新,其中包括微視頻創作的實踐教學模式。本文從“綱要”課實踐教學效果出發,分析大學生微視頻創作應用于“綱要”課實踐教學的優勢,探索一種立足于庫伯體驗學習理論的創新操作模式。
一、微視頻應用于“綱要”課實踐教學的優勢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肩負著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進教材、進課堂,最終進大學生頭腦的教學使命。在各種社會意識形態空前繁雜的年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務必堅守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打造堅不可摧的思想防御體系,使大學生在各種價值理念沖擊下堅定“四個自信”,主動培育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理論轉變為內心堅定的信仰。在這一過程中,積極體驗是最有效的方式。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大衛·庫伯教授在他的《體驗學習—— 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展的源泉》一書中系統介紹了關于體驗學習論的“學習的循環過程”理論,該理論把學習分為四個階段:具體體驗(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和行為檢驗(active experimentation)。他認為體驗式學習是一種從體驗開始,經過反思和概念化再到進一步實踐檢驗的循環過程。在這過程中,學習者與環境連續不斷地進行交互作用并形成知識。
由于“綱要”課的教學內容尤其近代史部分內容距離新時代較遠,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距離感。在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同樣會遇到受到歷史故事發生的過去時和實地體驗的現實條件等困難。從以往來看,“綱要”課實踐教學形式比較單一,而且缺少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的環節。大學生微視頻創作實踐教學的理論依據就是體驗,它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制造一個歷史“環境”,從而解決時空限制的難題,使學生的體驗過程在視頻中接近真實。讓學生將體驗與視頻創作結合起來的實踐模式不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可行的,視頻制作集主題設計、編寫腳本、情節體驗、后期編輯等于一體,彌補了“綱要”課實踐教學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局限性,學生在通過前期準備(自主學習歷史知識、創造性編寫視頻腳本)、中期錄制(體驗、錄制)、后期處理(學會視頻編輯軟件的操作方法)和實踐反思等過程對歷史事件的思考加深了,進一步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被激發出來。同時,感同身受的移情心理讓青年學生學會設身處地的思考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從而對中國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堅信不疑。
二、“綱要”課開展大學生微視頻創作實踐教學堅持的“三原則”
(一)原則一:圍繞歷史和現實的真實背景。“綱要”課實踐教學不僅要以理論聯系實際作為教學設計依據,同樣要起到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強有力作用。近年來,網絡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通過網絡平臺消解歷史的真實性,詆毀革命英雄事跡,在社會上產生不良影響,一定程度上對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造成阻礙。除此之外,部分類似“宮斗”的歷史劇,為了增加點擊率,實現利益最大化目的,在劇情設計和人物臺詞的編輯都與歷史不完全吻合,甚至在演繹相同人物關系的不同“宮斗劇”里,演員所演角色竟然截然相反。雖然宮廷劇的熱播激發了人們參觀相關歷史遺跡的熱情,但是大多數人對歷史遺跡的參觀也僅僅抱著一睹為快的心態,并無探究歷史真相的想法,于青少年正確歷史觀的形成沒有多大幫助。“綱要”課實踐教學務必圍繞近代以來中國遭受列強侵略和中華民族為實現偉大復興而艱苦奮斗的一百多年歷史里發生的事情與凝練的革命精神,教會學生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要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突破傳統實踐模式的局限性,創設出一個“真實”的歷史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中國近現代歷史。
(二)原則二:故事情節彰顯典型的精神品質。中國近代以來,為了推翻封建統治、擺脫列強壓迫、尋求救國救民的出路,舊民主主義革命期間,曾經就有許多派別、階層紛紛登上歷史舞臺表達各自救亡圖存的主張。雖然結果不盡如人意,但是他們身上都體現出“敢為天下先”和“憂天下”的中華民族悠久的精神品質。中國共產黨應時應勢誕生以后,中國革命從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特殊的歷史時期,經過長期奮斗歷程形成了寶貴的革命精神。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改造,再到改革開放,今天全民族正在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努力奮斗。根據時間發展順序,中國共產黨先后積累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具有代表性的革命精神。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同樣面臨一系列新問題。在與困難抗爭的過程中,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涌現出一系列的開拓創新精神,如“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隨著社會發展,改革開放后又產生了載人航天精神和女排精神等;在自然災害面前產生了抗震救災精神、抗洪、抗暴風雪等精神特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隨著舊的難題不斷解決和新的困難不斷出現,中國人民將在努力奔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不斷涌現出更多的精神品質。這些精神品質是時代進步的必然,更是對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品質的繼承和發展。大學生微視頻創作主題只有緊緊圍繞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才能體現“綱要”課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真正意義。
(三)原則三:立足于角色入情入理。大學生微視頻創作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一種新模式,在組織實施實踐任務之前,務必讓學生明確布置該微視頻創作任務的目的和期望。“綱要”課微視頻創作實踐教學設計旨在讓學生在現有條件下,通過入情入理的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真正領會歷史人物遭遇的困境、面臨的困難、經歷什么樣的思想斗爭,從而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比如體驗紅軍長征時的艱難,可以選擇一條安全的山路,在路上人為設置一些“障礙”,學生基于同理心深刻體會和領悟革命英雄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敵人圍追堵截的生存困難面前,依舊不忘初心、堅持戰斗的革命意志,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的戰友情誼。同樣在現代史部分也有足夠多的情節用以視頻錄制,讓學生感受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時激情澎湃的場面,或者體會到改革開放后人們思想解放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學生將這些階段的情節體驗錄制成微視頻,必然助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學習效果。
三、大學生微視頻創作實踐模式“三體”要素構成
在微視頻創作實踐環節中,學生是創作主體、體驗主體、反思主體。
(一)創作主體:學生在視頻創作過程中時時發揮主體作用。選題、編寫劇本、場景布置、表演、錄像、后期處理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體現學生創造性想法。選題環節對學生的創作能力要求較高,主題選擇確保歷史和現實的真人真事,學生既不能照抄影視劇情,也不能照搬歷史書上的表述。選擇的情景主題在近現代史上要具有典型性,必須符合實踐任務,人物具有代表性,所選片段能獨立成劇,表達一種積極正能量的故事,把故事主題編寫成視頻腳本。人物對話同樣需要創造,角色對話的臺詞要符合時代特征,人物對話既要通俗、生活化,又要精練概括,語意完整。
(二)體驗主體:視頻創作中的表演環節也是學生“體驗”的過程。雖然視頻拍攝的場景會受到歷史條件和場地背景條件的限制,但是完成情節表達離不開學生作為表演者的親身“體驗”,通過模擬,感受道光皇帝被迫答應與英國遠征軍統帥簽訂中華民族第一份不平等條約時的無奈;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封建地主階級的家國情懷;維新派譚嗣同“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請自嗣同始”的變法決心;“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必勝信念等。學生通過理解故事片段發生的歷史背景、人物關系、人物情感、身份和處境,設身處地的一邊表演一邊體驗,然后配合計算機軟件技術完成一個有聲有色有背景有故事的歷史情節劇視頻。
(三)反思主體:作為教學活動的其中一個環節,反思和總結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和學生是作為反思和總結的主體要素,實踐反思的目標定位不只限于視頻最終制作效果如何,從教師和學生角度的反思和總結分別有側重。教師方面的反思在于該實踐開展過程中時間和分組的有效性、學生選題的深度、實踐的效果以及學生實踐反饋等。學生方面的反思側重于資料收集科學性、編寫腳本的質量、表演者投入程度、后期技術處理、實踐收獲等。
四、大學生微視頻創作實踐教學模式操作流程
庫伯的“學習的循環過程”理論認為體驗是觀察和反思以及形成概念的基礎,概念是下一個循環過程的起點或者理論依據。根據這一判定,“綱要”課實踐教學中的學生是體驗主體,體驗環境、多媒體技術等構成了視頻創作的要件。主體要素借助構成要件完成視頻創作體驗式實踐的具體流程是:發布任務—選定主題、編寫腳本(體驗)—布置場景、表演、錄制視頻(體驗)—交流、反思、總結、反饋(觀察和反思)—提高認識(形成概念)。具體見圖1。
(一)任務發布。根據教學計劃,在開學初,任課教師向學生布置相關的實踐任務,包括學生體驗和視頻創作的選題范圍、時間限定、腳本規范、任務分組和作品提交等細節方面的要求。給學生留足查閱資料、準備腳本、學習視頻制作軟件、體驗(表演)演練和視頻剪輯處理等的時間。每個環節任務的完成情況由組長及時向任課教師匯報,以免偏離主題或者無法按期完成任務。
(二)選定主題、編寫腳本(體驗)。學生圍繞教師指定的選題范圍,根據“綱要”課所講述的不同階段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信息,確定視頻主題內容,腳本編寫圍繞主題,情節緊湊,人物對話簡潔清楚,故事連貫。將編寫完的腳本交由任課教師審閱修改后再開始進行下一環節的實踐任務。這一環節的實踐內容是“學習的循環過程”中體驗的起始階段,是理論上的體驗。
(三)布置場景、體驗和錄制視頻(體驗)。場景布置要盡量能夠體現人物關系、身份、社會背景等。體驗過程是感受歷史、提升情感、增進認同感的過程。體驗過程也是視頻錄制過程,錄制視頻是為了記錄體驗過程,錄制完的視頻經過技術處理,填補在現實體驗時缺少的背景條件,制成完整的體驗視頻。該視頻是實踐完成后學生和老師反思的依據。
(四)交流、反思、總結、反饋(觀察)。完成視頻編輯后,在課堂內或者網絡教學平臺授課班級可見范圍內進行展示,在課上或者網絡教學平臺交流模塊里由教師引導展開交流和討論,每個小組負責人寫一份小組實踐任務完成情況報告。教師依據體驗視頻、報告、學生參與實踐過程的態度和評分依據給每個小組的學生打出實踐綜合分數。
(五)提高(形成概念)。完成視頻創作后,組織學生觀看視頻。先由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教師再對整個視頻創作實踐過程和學生反思情況進行總結評價。學生通過參與歷史劇微視頻創作實踐教學活動,對中國近現代史發展脈絡有個清晰的印象,學會站在歷史的視角感受歷史人物的情緒和情感,深入理解中國近現代以來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規律和影響,激發進一步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從而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和民族價值觀自信。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通知.教社科〔2015〕2號文件[Z].2015-07- 27
【基金項目】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 2017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課題資助項目“大學生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微視頻庫建設”(GLUTNNDJ2017004);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GXGZJG2017B184)
【作者簡介】劉淑云(1977— ),女,黑龍江人,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呂順岷(1992— ),男,廣西百色人,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組織部科員,研究方向: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