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崢 趙燈峰
摘 ?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課教學,是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構建意識形態領導權,突出大學生主體責任、網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政課教師、輔導員要形成互聯網教育思維,掌握互聯網時代科學工作方法,建構新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導權。
關鍵詞: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 ?領導權 ? ?思想政治理論課
一、互聯網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課教學帶來新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座談會上強調新時代高校擔負的重要使命,提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根本要求。高校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陣地,成了意識形態爭奪的主要陣地,因此,能否做好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關黨的教育事業,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當前,隨著社會進入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難度和壓力。網絡影響人們的思維、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心理和“三觀”的涵育,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教育方式、教學方式,要適應新時代教育需求。高校如何綜合利用網絡這一平臺,借助網絡所帶來的便利之處,融合輔導員教育和思政課教學抓住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權,事關能否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當前高校現階段所要解決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
二、互聯網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政課教學帶來的新挑戰
根據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達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9.6%,毫無疑問我們正處于互聯網時代。現有網民中以青少年、青年和大學生為主,網絡成為大學生第四成長環境,大學生“無網不生”,網絡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友、休閑娛樂等密不可分。相關調研顯示:“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2個小時以上的占85.2%,使用微信、微博達到96%,占20%以上的大學生學生認為因上網影響了自己的學習和休息。”[1]由于互聯網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即時性、隱匿性、個性化、群體性等特點,信息在網上傳播存在失真、片面、不客觀等問題,一些不良信息在網上、傳播發酵,容易引起大學生圍觀,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帶來了一些新問題、新挑戰。
1.良莠不齊的網絡影響大學生“三觀”。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單純,更容易占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陣地,使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三觀”。但是,互聯網改變了這一狀況,應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大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
2.互聯網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學方式的沖擊。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中,由輔導員、思政課教師構成的高校教師是教育的主體,他們依靠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具有領導權。互聯網豐富的知識、即時性等特點,沖擊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同時,“互聯網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這就決定了教育體系必須隨著教育環境的變化,進行教育的改革和創新”[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每個環節都是相互聯系的,在教育方式的各環節中都銜接得比較合理,且其教育的內容方式都是各具特色的,可以比較靈活地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借助各種媒介,其教育的作用比較明顯,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產生很大的影響。反觀以往的教育方式無非是以思政課的滿堂灌輸、輔導員苦口婆心的說服等教育方式為主,這種方式受教師的授課水平、學術水平、表達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以往教育方式采用的教學方式、方法、理念等往往局限于當下的問題,理念更新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新穎性、即時性、多元性、豐富性等特點,迎合了青年大學生接受新奇事物的心理需要,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變革和創新。除此之外,通過計算機、手機、視頻、傳感器、移動物聯網、云計算等設備可以對大學生的日常網絡生活進行全景式的數據化處理,從而及時、準確地掌握大學生思想政治的真實全貌。
3.增加了思政課教學工作難度和輔導員工作內容。
不同技術時代、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教育任務和要求,“即首先估計到區別不同‘時代的基本特征,我們才能夠正確地制定自己的策略”[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過于強調知識的教育有很大區別,既包含專業知識的理論教育,又有政治信仰、倫理道德、法治等人生靈魂塑造的思政課教學及為這些教育服務的各種實踐形式。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4]并提出了抓好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統一”,提出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增加了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的工作難度。高校輔導員為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承擔了大量工作。2017年新修訂的《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第43號令)規定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職責,輔導員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運用網絡新媒體對學生開展思想引領、價值取向、學習指導、生活輔導、心理咨詢等工作,做好網絡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網絡黨課、網絡團課、網絡心理輔導等方面具體問題,傳播先進文化,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陣地。輔導員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擔了很多工作,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在原有的“三點一線”(教室—食堂—宿舍)的現實工作場所中基礎上,又增加了虛擬的互聯網,“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后,還要關注班級QQ群、微信群、朋友圈學生們的網絡“發聲”,推測學生的心理動向,甚至半夜三更收到網宣部門打來的信息通報電話,加大了輔導員工作的難度、增加了工作強度和工作時間,費事、費力還要自覺學習新的網絡技術,一些輔導員開通互聯網工作室,迎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領導權建構工作的需要,可謂費事、費心。
三、教育及教學融合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領導權建構策略
意識形態工作是新時代黨的一項重要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當前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5]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黨的全面領導,創新工作理念,建構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突出大學生的主體責任,教師要掌握互聯網教育方法,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
1.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建構意識形態領導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當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及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座談會精神,將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等貫徹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政課教學工作之中,貫徹“七育人”,保證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突出高校黨委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責任,形成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新陣地,夯實陣地領導權。一方面,高校黨委要加強互聯網陣地管理,堅持黨管媒體,宣傳部、網絡信息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要抓住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領導權,占領校園網絡陣地,加快校園新媒體建設。校園新媒體建設中貫徹正確的政治方向,做到校園媒體必須“姓黨”,堅持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工作要求,守住紅色地帶,壓縮黑色地帶,轉化灰色地帶,緊緊抓住宣傳話語權。利用校園新媒體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貼近學生的話語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從技術層面建立有效的網絡輿情監管制度,提升“把關人”效應,引領校園網絡輿情,通過完善校園網絡監管機制,形成教育引導與校紀校規、社會公德、國家法律規范相結合的互聯網監管體系,為大學生提供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2.突出大學生主體責任,網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意識形態領域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上培育,可以運用文字、圖片、音樂、視頻、動漫等多種形式的網絡產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輔導員博客、微信朋友圈、紅色資源網站等載體,形成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宣傳陣地,發揮現代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把握“內容為王”的理念,將那些崇德向善、催人奮進、無私奉獻的共產黨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觀的正能量信息推送給學生,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思、看齊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用主流意識形態占領網上思想陣地。據筆者調研和觀察,大學生網上失范的本質是社會問題在網上的映射,是大學生日常問題的延伸。在網上要及時回應學生關心的就業、學生資助、心理幫扶等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注意信息內容推送的精準性,根據大學生需求找到網上行為的現實根源改變推送內容的內容,培養大學生主體的網上自律意識、慎獨意識,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針對性。
3.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要形成互聯網教育思維,掌握科學的工作方法。
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做到課上課下一致、網上網下一致,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幫助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講透馬克思主義理論,積極利用新媒體傳遞馬克思主義信仰,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
高校輔導員要樹立互聯網工作思維,準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做到與學生亦師亦友,尤其是高校輔導員真正做到大學生的“知心朋友”,針對有的涉及學生隱私、自尊心、學生不愿溝通甚至拒絕交流的情況,主動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關心學生,了解學生,幫助學生成長成才,這是教師的職能。針對學生網絡上的錯誤行為,向學生普及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介紹違反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而受到制裁的案例,對學生進行教育與警醒,使學生懂得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提醒學生強化自律意識,拒絕網絡中的不良信息,自覺抵制不良誘惑。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課教師、高校輔導員還要學會用隱性方式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接地氣、對象化,做到內容和形式有機結合,用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青年,運用青年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采取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載體,把正確思想的灌輸與積極的啟發引導結合起來。利用我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大歷史紀念日活動、節假日、新生入學教育、國家慶典儀式等重要時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隱性培育,形成“第二課堂”,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文化自信,形成大學生網上思想文化陣地。
參考文獻:
[1]沈壯海,王瑩瑩.2016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調查分析——基于全國35所高校的調查[J].中國高等教育,2017(11):49.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編譯局.列寧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3.
[3]武崢,孟憲平.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上培育及優化方略[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8(3):88.
[4]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319/c148980-30983374.html.
[5]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6.
基金: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新形勢下網絡主流意識形態領導權建構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AHSKQ2018D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