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瑞澤 王逸飛


[摘要]近年來湖北省經濟的迅速增長加大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的壓力,如何實現二者協同發展成為研究的重點。以黃岡市為例,通過耦合協調模型,構建評價體系,討論二者的發展狀況和內在關聯,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耦合協調;生態文明;經濟發展;黃岡市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1 黃岡市農業生態文明與經濟協同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環境問題也逐漸突出,霧霾、水污染等現象愈加頻繁地出現在生活中。這就要求我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理念,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適應。
而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我國經濟結構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農業也是人與自然聯系最緊密的產業,對于黃岡市等農業產值占全市總產值比重相對較大的城市的經濟促進作用是巨大的。因此,有必要對黃岡市農業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具體分析,為推進黃岡市生態文明與經濟增長協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實現黃岡市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2 研究方法
2.1 耦合協調模型概述
耦合指黃岡市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狀況與經濟發展之間關聯的強弱,耦合度越高,則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較強。協調指系統之間及系統內部要素的和諧統一、配合得當,體現出系統之間的良性互動,即在耦合的基礎上說明系統間的關聯是否良性。
2.2 模型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的構建
黃岡市農業生態文明與黃岡市經濟發展狀況的耦合協調模型由黃岡市農業生態文明系統和黃岡市經濟發展系統構成,同時這兩個系統又分別由多個具體指標組成。
通過閱讀已有文獻,并考慮到黃岡市相應統計數據可獲取性,模型分別選取農用化肥使用量、農用塑料膜使用量、農用柴油使用量、農藥使用量、灌溉水水質達標率、農田大氣質量達標率、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共計7項指標評價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系統,選取地區總產值(GDP)、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家庭恩格爾系數、農村家庭恩格爾系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共計8項指標評價黃岡市經濟發展。
2.3 耦合協調模型的建立
2.3.1 通過熵權法確定模型中每項指標的權重。
2.3.2 計算各年度黃岡市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系統、經濟發展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F,其中表示第j年時第i項指標的大小,表示第i項指標在各自系統中所占的權重:
2.3.3 計算系統間耦合度、協調發展度。令耦合度為C(t),協調發展度為D(t);f(1,t)、f(2,t)分別表示經濟發展和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在t年度的綜合評價指數,則有:
其中α=β=0.5
3 結論與分析
由上述公式可得黃岡市2010至2016年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系統、經濟發展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以及兩系統間耦合度C(t)、協調發展程度D(t)。
3.1 黃岡市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系統、經濟發展系統綜合評價
指數測度
在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系統各項指標權重中,農用化肥使用量、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農藥使用量、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四項指標對生態文明的建設貢獻程度較為顯著。2010至2016年7年之間黃岡市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分別為0.359、0.333、0.173、0.266、0.525、0.722、0.603,數據略有波動但整體呈上升趨勢,說明黃岡市在近些年農業生態文明建設上采取了有效的治理措施,但其中農田大氣質量達標率連年走低,說明黃岡市農業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一定短板,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需要黃岡市政府持續推進農業生態文明整治。
對于黃岡市經濟發展系統,2010年至2016年的綜合評價指數分別為0.157、0.406、0.487、0.482、0.648、0.535、0.613,因此近年來黃岡市經濟發展系統綜合評價指數雖有小幅度波動,但整體也呈現大幅上升趨勢,從2010年的0.157上升至2016年的0.613,其中2014年的經濟發展效果更為突出,綜合發展指數達到0.648,說明黃岡市經濟在這段時期有較大幅發展。
3.2 黃岡市農業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系統耦合度、協調
發展程度
黃岡市農業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系統耦合度、協調發展程度的計算結果顯示, 2010至2016年兩系統間耦合度從0.92上升至接近1.00,體現出耦合度始終處于較高水平,說明這兩個系統間聯系緊密,相互關聯,其中一方的變化將會對另一方產生顯著的影響,揭示了要想提升黃岡市經濟發展水平,實現黃岡市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就需要加強對黃岡市環境保護力度,提高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而二者系統間的協調發展度則從2010年的0.49不斷上升至0.78,逐漸從低度協同轉好至中度的協同作用,說明黃岡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提升將有效促進黃岡市的經濟發展。
綜上,結合耦合協調度的評價方法可以得出,2010~2016年湖北省黃岡市經濟發展系統與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系統逐漸從低度協同的初級耦合狀態提升至中度協同的調和耦合狀態,處于逐漸向好的趨勢。2010至2016年黃岡市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系統與經濟發展系統的耦合度C(t)、協調發展程度D(t)、綜合發展指數F,如圖1所示。
4 對策與建議
4.1 社會各主體進一步優化黃岡當地農業生態文明建設
4.1.1 農業生態環境有公共產品的屬性,該屬性決定了農業生產和發展必須以生態環境承載力為前提,所以基于農戶角度,需尊重農業生態環境的公共產品屬性以減少農業行為的負外部效應,進一步實現生態種養與將環境承載力放于首位的生態農業。
4.1.2 消費對于生產具有反作用,所以要基于消費者角度,要更堅決的選擇農產品以此鼓勵農戶實行綠色生產、低污染生產,從根本上改變農戶生產方式,推動農業生態文明建設。
4.1.3 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提供具有一定公共產品的性質,因此市場機制與自覺性不能自主解決問題。基于政府角度,要有所作為,對污染超標的農戶重征稅,在生態農業上加大技術與資金投入,建立生態農業生產獎勵機制,加強農業生態文明觀念的宣傳與教育。
4.2 統籌農業生態文明與經濟協同發展,使二者協調度提高
作為湖北省農業大市的黃岡市來說,農業生態文明要對經濟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同時經濟的發展也要能反作用于農業生態文明,二者為相互耦合、相互促進的關系,欲想發展更快速,則要更加協同的狀態齊頭并進。
4.2.1 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要求開發更符合農業生態要求的環保新技術,技術提升將減少后續環境維護費用、提升了生產效率,更有利于實現經濟增值、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也提升了農戶個人可支配收入與GDP。
4.2.2 經濟發展的目標要注重倡導綠色經濟、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而不是單純地追求增長速度與增長幅度,結合黃岡市地理位置的特點、資源狀況發展特色生態農業,發揮好其“農業大市”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鐘彬杉.黃岡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01):76-80.
[2] 鮑宏禮,魯麗榮.大別山區域生態農業建設基本指標及實踐研究——以湖北省黃岡市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8):4878-4881+4893.
[3] 汪佩.試析黃岡地區可持續發展戰略[J].學周刊,2014(36):14.
[收稿日期]2018-12-11
[基金項目]高校項目:成都理工大學哲學社會科研基金一般項目(YJ2017-NS011);省級項目:四川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重點項目(18ZA0046)。
[作者簡介]耿瑞澤(1998—),女,北京人,北京理工大學本科在讀;王逸飛(1998—),男,陜西寶雞人,北京理工大學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