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穎 陳星 李靜

[摘要]當前自然資源消耗與破壞對社會的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損失,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要依據城市特有的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特點,實現社會與自然的協調有序發展。黑龍江作為資源型省會的發展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故應根據自身發展狀況,探究發展道路。
[關鍵詞]生態視角;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9.2[文獻標識碼]A
1 研究背景
資源型城市是指對不可再生資源例如森林等進行開采和初加工并以此作為本地區主導產業的城市。據國務院頒發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2013~2020)》統計,黑龍江省在262個資源型城市中占有11個(分別為黑河市、大慶市、伊春市、鶴崗市、雙鴨山市、七臺河市、雞西市、牡丹江市、大興安嶺地區、尚志市、五大連池市),并占全國的4.2%。
依據資源種類可將黑龍江省資源城市劃分為煤炭型、石油型和森工型三種。依據產業發展的水平和資源開放程度將其劃分為成熟型和衰退型,由于大慶、雞西、黑河、牡丹江的產業較為穩定,具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故屬于成熟型;鶴崗、雙鴨山、伊春、七臺河因資源的儲量較小,其經濟發展緩慢,故屬于衰退型資源城市。研究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以黑龍江省為例,對于資源城市的轉型、維護國家能源安全、推動新興城鎮化工業化、實現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2 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現狀
黑龍江省是我國典型的資源大省,具有資源型城市種類齊全、數量多的特點,同時維系著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的生態安全。當前,黑龍江省的經濟型城市大多處于衰退時期,資源可采儲量急劇減少,開采成本增加。其資源型產業最大的特點是結構單一以及持續產業規模小,因此,采掘業下降帶來的增長缺口十分嚴重甚至達到難以彌補的程度。而且,以煤礦為主的資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區問題尤為突出,土地“三化”、水土流失加劇、林木的蓄積量減少、森林生態功能減弱等環境問題極為嚴重。
2017年資源型城市在地區、人口和土地面積生產總值三個方面分別占了全省GDP的比重57.3%、39.7%和68.1%,因此不難看出,資源型城市依舊占據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主要地位。2014年,國家投資45.5億元給黑龍江省,其中,四個參照執行政策縣和六個資源枯竭市得到了國家財政性轉移支付,為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幫助,且國務院還將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四個煤城作為研究布局現代煤化工和精深加工的重點區域。2015年,由于“三期疊加”的影響,國內的經濟呈現走低狀況,資源型城市受其影響最為嚴重,因此資源型產業在這一時期的發展過程中最不樂觀。2016年,國家出臺了《關于支持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2017年,部分資源型城市在國家的支持下小有發展,以黑龍江省的七臺河為例,七臺河市已經由單一的經濟發展結構向煤炭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和醫藥等6大重點產業進行了轉型,初步構建了技術先進、結構優化、競爭力強的多元化現代產業體系。2018年,習近平參觀訪問黑龍江,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做出重要指示。
3 黑龍江省資源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主體資源開始走向枯竭
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由于多年來的大規模高強度開采,木材、原油、煤礦等主體資源的開采量呈現下降趨勢,資源枯竭速度加快。以油氣資源為例(如表1),大慶油田由原來連續多年的超過5000萬t多產情況,到近10年來一直呈現減產的總體趨勢,甚至在2017年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65%,不利于以石油為主的資源型城市的發展。
3.2 產業鏈短,產業結構不合理
黑龍江省的大部分資源型城市生產的產品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初級產品,資源的產業鏈短,附加值小,從而極大地降低了本地區的資源利用率和收益率。同時,把資源作為核心競爭力的資源型城市,最大的經濟發展障礙就是超負荷依賴資源,其單一的、不合理的產業機構使得資源型城市經濟產業停滯不前。以黑龍江省煤炭型資源城市為例,其早期形成了以粗放型為主的不合理的資源開發以及利用方式,導致煤炭資源被大量的浪費,從而煤炭的利用率低,這種傳統的盲目提高煤炭產量的方式使得環境問題在經濟發展中日益突出。
3.3 企業管理效率低
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用其自身的資源優勢成為大型國有企業的經濟主體,也是構成城市財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對于省內的小部分企業,雖然生產能力較低,卻承擔著高昂的稅費。就當前的形式看,企業成本的管理模式相對不成熟,導致企業管理效率低,因此對企業成本很難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大多企業面臨著稅務負擔,同時還承擔著城市的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基金,使得企業成本加大,經濟負擔加重,導致企業的管理成本及管理效率低下。
3.4 ? ?原有的優勢和資源未得到發揮
想要充分發揮資源型城市的優勢,需要做到實事求是,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依據市場對資源需求的變化特點,選擇新興的企業產業代替資源經濟產業,要想優化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同時需要對原有產業的市場優勢等加以充分利用。反觀黑龍江省資源城市對于選擇替代產業的時候,呈現出產業跨度大等特點,大多與原產業沒有關聯,因此原產業早期形成的產業優勢在替代產業中無法運用,因此在替代產業中的人才培養、技術研發以及市場開拓過程中,需要投入高額的成本和大量的時間,產業轉型的效果不明顯且不理想。
4 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的建議
4.1 增加主體資源的核心科技競爭力
為了促進資源型城市更好的發展,當前資源型城市的不可再生資源資源的枯竭現象可以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提高其主體資源的核心競爭力。以煤炭型資源城市為例,為了提升煤炭資源的價值,通過發展煤化工,將煤炭做成化工產品等進行銷售,利用煤炭液化、氣化等技術,積極探索發展新途徑,降低資源枯竭的速度。與此同時,發展潔凈煤的新技術,使得黑龍江省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煤炭儲備量得以增加,從而延長資源的生命周期緩解資源枯竭的問題,提高其競爭力,進而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
4.2 延長產業鏈,降低對資源的依賴程度
從產業鏈著手促進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延長產業鏈,對資源型產品進行深加工,擴大服務范圍,為使產業鏈得到進一步的延伸,還應使資源型企業拓寬業務范圍及模式,大力發展以資源為核心的服務型產業,從而優化產業結構。產業鏈的延長,會使資源創造的經濟效益得到明顯提高,以資源為主的企業的利潤空間會進一步擴大,同時提高資本累積能力。通過延長產業鏈,使得產品的管理模式發生改變,改變一如既往的粗放式,降低對資源的依賴程度,提高利用率,從而進一步促進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
4.3 政企分開,提高企業競爭力
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大多接近政務系統,這種企業的管理體制模式雖然在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可以極大程度的節約管理成本從而推動企業發展,但是長此以往,國有企業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弱勢,在這種經濟發展環境之下,最終導致資源型企業發展進入瓶頸期,不利于提高資源型企業的競爭力。通過加快政企分開的進程,對資源型企業進行調整與改革,既增加了國有企業的競爭活力,同時使得私有制經濟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獲得更加公平的地位,這種相互促進的經濟發展局勢必然會促進資源型企業更好的發展。
4.4 準確定位城市,積極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
提高資源型城市的競爭力在經濟發展中占據支柱性地位。要使黑龍江省的資源型城市擁有強大的競爭力,需要對其經濟發展模式進行轉型,以適應時代發展。以黑龍江省煤炭資源型城市為例,因煤炭作為城市發展的支柱型產業,故煤炭的可釆量和儲備量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可以通過借鑒國內外相關的發展模式,調整原有的產業結構,改變煤炭企業傳統的發展方式,促進城市轉型。此外,在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過程中,要兼顧生態的平衡。
4.5 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在促進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優化人力資源的合理運用。為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積極響應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理念,精準定位人才的發展,用高薪等良好的工作條件吸引專業化人才,并利用其專業知識,使資源型城市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突破發展瓶頸,促使其在經濟上取得更好的發展。
4.6 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循環發展
經過早期大量掠奪式的開采方式,黑龍江省的資源型城市遭到極為嚴重的破壞,若要使其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利用生態經濟學并在其指導下,在充分考慮生態承載力范圍的前提下,實現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環境和以資源為主的企業的限制,探索新的發展道路緩解其壓力,從而實現生態系統的動態穩定。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與時俱進,摒棄傳統的經濟發展中的缺點,根據當地的生態結構,汲取生態經濟學中的精華,做到兩者之間的平衡發展,緩和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尖銳矛盾。
5 小結
生態環境的承載范圍是人類生存必須考慮的問題,同時,人類的任何經濟行為都必須依賴生態環境的發展,因此,要想使得資源型城市得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尊重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基于生態視角下發展資源型城市,有利于維護我國的資源及能源安全,有利于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同時,對穩定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及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金鑫.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生態城鎮化水平評價研究[J].西部皮革,2017(10):59.
[2] 王恒.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研究[J].中國商論2017(5):121-122.
[3] 陶睿,孫暉等.基于系統動力學的資源型城市金融生態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2017(8):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