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品
【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對作為核心素養之一的法治意識走進高中政治課堂的背景、培養高中生的法治意識的重要意義,以及《經濟生活》教材中的法治意識的培養等內容的闡釋,論述了如何在高中政治《經濟生活》中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讓他們在學會教材知識的過程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用法治眼光看待問題、用法治頭腦思考問題、用法治意識解決問題。
【關鍵詞】高中政治;經濟生活;法治意識
一、法治意識走進高中政治課堂的背景
2014年,我國教育部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新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體系”概念。2018年1月正式發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版)》,確立了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這四個方面在內涵上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
2016年6月28日頒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要求:加強組織領導、做好條件保障,切實推進學校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將培育高中生的法治意識作為課程目標。
新課標要求的“法治意識”培育與過去的“法律知識”教育相比,主要區別在于不再單純追求傳授法律基礎知識的容量,而是全面培育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素養。思想政治學科培養法治意識,就是要使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將所學知識用到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當中。
高中沒有專門的法律課堂學習和普及相關的法律知識,因此,法制意識培養的重任落到了各科任教師身上,要求其在各自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因為教材內容本身與法治的密切聯系性,高中政治教師在這方面的作用尤為重要,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重任也因此落在了政治教師身上。
二、對高中學生進行法治意識培養的重要意義
1.有助于推進國家法治建設
黨的十九大進一步確立了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歷史方位,開啟了新時代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新征程。而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貫穿的法治意識的培養,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法治思想、法治觀念以及法治素質,從而更有利于推進國家的法治建設。
2.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
對高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養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好習慣。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要想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在生活中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法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種法治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成為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甚至全國的犯罪率。
3.有助于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國家法治建設的推進、全國犯罪率的降低,有助于國家形成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為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高中政治課堂法治意識的普及,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這些都為我國經濟的騰飛提供了助力。
三、《經濟生活》教材中的法治意識培養內容整合
下面我就高中政治《經濟生活》教材中可將法治意識培養融入課堂教學之處加以整合。
教材第一課《神奇的貨幣》中的第二框《信用卡、支票和外匯》中,通過對信用卡、支票的含義、種類、功能等的介紹,讓學生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兩種信用工具,而與之相關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雖然教材后面第六課對商業銀行進行了講解,但作為對學生金融知識的法治啟蒙很有必要。外匯應該是學生生活中不太經常接觸的概念,對于外匯的學習,了解概念和匯率變化的意義最基本,但略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可以增強學生的法律概念,更好地解讀我國的外匯政策。
第三課《多彩的消費》第一框《消費及其類型》、第二框《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主要講了影響消費的因素、恩格爾系數、消費的類型以及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智的消費者等內容。高中生還沒有踏入社會,還不是勞動者、企業經營者,但他已經是一個消費者。作為消費者,究竟有哪些權利義務、當權利受到侵害時應如何維護,高中生卻知之甚少,僅從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媒體宣傳中獲得零星概念,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本課內容,普及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培養學生作為消費者的法治意識,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既能維護自身利益,又能發揮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第四課《生產與經濟制度》第二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對我國當前的基本經濟制度進行了闡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其中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資產法》可以為我國國有資產的管理提供法律依據。國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又可以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資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相關法律,雖然現在這些法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看似沒有直接關系,但相關法治意識的日常滲透、潛移默化,對他們將來踏入社會,尤其是作為國有企業的相關人員則大有裨益。
教材第五課《企業與勞動者》主要講了公司的類型、企業的經營與發展和勞動者的勞動與就業等內容,與相關法律結合對學生進行法治意識培養的知識點非常多。例如,在講第一框《企業的經營》時,可以適當切入《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等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法律知識,讓學生懂得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而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的維護,需要參與者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當學生們將來走出校門、踏入社會成為一名市場經濟的參與者時,能夠自覺遵守和維護相關法律。
第二框《新時代的勞動者》,講解了就業的意義、如何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引導勞動者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以及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其中“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中的“依法”,就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現在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將來的勞動者,只有熟知相關法律、具備法治意識,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八課《財政與稅收》中的第二框《征稅與納稅》,講了我國稅收的基本特征、稅收的種類以及違反稅法的行為有哪些、公民依法納稅的義務。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是稅收種類講解的重點,尤其是與即將成為勞動者的學生息息相關的個人所得稅。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的新《個人所得稅法》得以產生。政治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納稅人意識,讓他們明白:對公民而言,我國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國家通過稅收實現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對國家而言,稅收是國家實現其各項職能的物質基礎,如果沒有稅收,國家幾乎沒有財政收入,就無法履行各項職能。因此,作為納稅人要依法納稅,增強納稅人權利意識,行使納稅人權利。
《經濟生活》教材中與法治意識密切相關的內容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有第六課的《投資理財的選擇》中,可以用到《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相關法律內容;第十一課《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可以用到《國際法》《國際經濟法》等相關內容,政治教師可以在講解相關內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用法治眼光看待問題、用法治頭腦思考問題、用法治意識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
[2]陳大文,朱秀蓉.作為學科核心素養的法治意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之“法治意識”解讀[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