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社會科學研究 問題意識 價值意蘊 培養路徑
作者簡介:張彥達,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60
問題反映時代之音,勾勒時代之痕。馬克思認為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 。”注重問題意識的發掘和培養是我們黨永立時代潮頭的寶貴精神素養和優良傳統品格。問題的科學發現和正確解決是時代進步的閘門,同時也是推動理論和學術創新之動力所在。在新時代社會科學研究中,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意蘊。
一、 新時代社會科學研究中問題意識的價值意蘊
問題催生變革,引領時代前進。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和發展源于問題,基于事實,成于實踐。由此可見,問題意識是進行社會科學研究必備的基本素養和精神品格,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首要步驟和邏輯起點。強烈的問題意識為我們提供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和原則;促進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創新;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體系的實踐進程。
(一)方法指導價值:問題意識是社會科學研究特別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科學思維方法
思想理論的形成始于對問題的研究和思辨,始于對特定時代問題的理性解答。“社會科學研究的本質在于發現社會中潛藏的問題, 通過科學方法的研究解決問題 ”。鑒于此,我們認為問題意識是貫穿于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風向標”和一項“重要法寶”,它體現出對現實生活世界的理性思辨和思維表達,其實質就是一種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方法。這里的“方法”不僅是方式或手段的代名詞,而且更多強調的是一種思維品質和邏輯表征。社會科學研究之所以經久不息,關鍵在于思維邏輯創新,而思維邏輯創新的根本出發點歸咎于堅定的問題導向和意識。
關于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研究是新時代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層面。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應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問題而生的,同時其創新和發展又必然推動著社會問題的不斷解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從新時代復雜社會矛盾中提煉出來的具有鮮明時代價值的科學理論總結,是打開社會發展“真問題”“大問題”“深問題”的“時代鑰匙”。正是緣于新時代社會矛盾和人民需求的改變這一客觀問題的存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才會應時而生。今天的社會科學研究亦是如此。問題意識有助于我們從起始點遵循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指向,強化目的導向,把握社會科學研究的前瞻性問題,洞悉其規律性和本質屬性,提高規避研究誤區的能力。因此,強烈的問題意識不僅是科學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哲學方法論根基,也是中國特色社會科學研究的科學思維方法。
(二) 理論創新價值:問題意識是提高理論創新能力、凈化學術風氣的內在價值導向
創新始于問題,問題意識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源”和“驅動器”,是其內在價值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作為主體的個人因問題而去“思”,才會因問題而有“果”。科學理論和學術的不斷創新就是對現實問題的理性思辨的結果。社會科學研究重在以理論創新為根底,而問題意識則是這種創新能力的內在精神特質和價值導向。正所謂無“問題”意識則難有“創新”能力。為此,我們要深刻洞察社會科學研究的前沿性問題,把握其發展的內在規律性和趨向性,深入實際展開調研,在查閱大量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實踐需求,提出新的理論成果,并逐步破解實質性問題。學術研究亦是如此。我們若沒有對社會現象和領域演技對象的科學分析,即“深思熟慮”、沒有對現實問題的理性思辨,也就難以有耳目一新的學術課題。問題開啟創新的大門,更是提升學術理論創新能力的“不二法門”。正是有了問題意識,人們的已有知識架構才能被激活,主動思考的能力才會被激發,社會科學研究工作也就有了穩定的“驅動器”和“創新源”,進而推動理論和學術創新的長足進步。
基于學術理論創新能力的提高,相應的學術風氣也會有所改善。學術不端的產生實質上是道德素養和學術創新能力雙重缺失的結果。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得社會科學研究者主動“打上”對相關研究領域的“疑問之印”,通過對自身知識結構的把握,積極探索相關研究領域的“合理解答”。同時問題意識促進研究者的思維創造力和理性思辨力的發揮,進而衍生出強大的學術知識創新力,這“不僅有助于學術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遏制低水平重復研究的不良學術之氣 ”,凈化學術環境,避免學術不端。
(三)實踐發展價值:問題意識是新時代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 ”。問題意識貫穿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揭示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內在規律和本質特征,是新時代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
其一,強化問題意識有利于我們正確對待社會科學研究過程中的種種難題和矛盾。在學術創新方面,我們要保持對現實問題的本質性和規律性把握,緊跟時代的步伐,激發主體性思維活力,著力破解制約創新進步的障礙和“毒瘤”,徹底改變原創性不強的不利局面;在創造話語權方面,我們要勇于善于總結過去的已有問題,擁抱當下的突出問題,樹立強烈的話語自信,保持對中國經驗的科學理解和深刻領會,多方宣傳社會主義核心話語體系,增強其感召力:在構建學科體系方面,我們要認清學科教育建設的不足,厚實知識根基,著力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加快教材體系建設,完善教材知識架構,促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不斷完善。其二,強化問題意識有利于我們把握社會科學研究的時代特性。社會科學研究對象要以社會實踐的具體發展為依據,深刻洞察時代問題所反映的社會矛盾和結構的變更特征,培養出適應新特征的更高層面的理性思辨能力,進而提升社會科學研究的層次和水平。其三,強化問題意識有利于我們在扎根本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土壤的基礎上,面向世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體系是解答“中國問題”的理論研究寶庫,凝聚著成千上萬社會科學人才的智慧,是我們的共同精神家園。同時,它的開放性、實踐性和創新性永遠與時代交相輝映,是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進程的縮影。綜上可知,在新時代強化問題意識是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 。
二、 社會科學研究中問題意識的培養路徑
強烈的問題意識拓展了社會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推動著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創新,指引著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體系的構建進程。當前,問題意識的缺乏是制約社會科學研究進步的主要“瓶頸”。如何加強問題意識的培養成為當前社會科學研究的關鍵性課題。
(一) 注重“善思”意識的培養,培育批判思維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善于思考,勇于發問,敢于批判是發掘社會問題、創新研究思維的意識導向。首先,我們要注重“善思”意識的培養。“思”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意識。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習以為常的問題的重要性常易被忽略。而強烈的“善思”意識作用在于能夠深刻洞悉隱藏在人們習以為常問題背后的重大的潛在性問題;“思”是一種品質,更是一項素養。從個體的主觀思維能動性方面來說,“善思”意識能讓我們永葆好奇心和思辨能力,對再為平常不過的社會研究對象加以深入思考和發問,不斷啟發新知,推動問題的發展。可以說“善思”意識是個體的優良思維品質,同時它也是我們研究素養提升的關鍵。其次,要加強批判思維的培育。批判是堅持正確的問題意識的重要方法保障。問題有好有壞,有優有劣。我們要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去對待社會科學研究的突出問題,一分為二,全面分析和把握問題的實質;我們要發現和利用問題的良性一面,摒棄其劣性一面,推動社會科學研究朝著創造性方向前進,促進“新思維”和“新方法”的產生。
(二) 注重問題與實踐的結合,“對癥下藥”
“堅持問題導向,明確問題意識,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實踐品格的最重要體現 。”實踐是問題之本源,脫離實踐的問題好似空中樓閣、毫無根基。在社科研究中,具有重大前瞻性、應用性、實踐性的研究課題倘若脫離實踐是難以想象的。就要求我們必須注重問題與實踐的結合。具體到人民群眾立場上,問題意識的培養必須要和人民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社會科學研究必須摒棄高談闊論的“空話”,而要提出一些符合實際發展狀況和規律的高屋建瓴的創新性理論,以人民群眾的立場為標準來衡量研究的得失和優缺點。其次,我們要增強問題研究對象的目的導向性和前沿性,針對社科研究的目標提出相對應的問題,簡言之即要“對癥下藥”。對癥下藥方可藥到病除。問題意識的產生必須要與社會科學研究的目標相一致,靶向明確;要鮮明地體現出研究主體的創新性和時效性,否則“問不答題”,也就成了毫無意義的研究項目;要在深挖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規律和方向的前提下,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務實態度和原則,突出針對性和有效性,確保一擊即中,藥到病除。
(三) 注重知識視野的拓展,加強學術交流
知識視野的局限性束縛了理性思維的活力和創造力,進而限制問題意識的產生。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特別是研究生,要勇于開拓知識面,善于從寬廣的知識世界里汲取有利于自身研究的知識體系和學科體系。我們要結合自身存在的知識“盲區”去“查漏補缺”,增加自身知識庫的儲備量,以供我們提出更多的現實性“問題”。同時,我們要結合現實性“問題”和已有經驗來加強讀書學習和實踐研究的能力,提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學術價值的原創性課題。其次,“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必須加強學習借鑒 。”加強學術借鑒和交流是促進知識視野的拓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我們要提倡跨學科、跨學校、跨區域的學術問題交流和合作,取長補短,良性互動。為此我們要不斷對研究的對象提出新的研究問題和視角,開拓研究視野,增強創新原動力;要建立與相關研究團隊及個人的交流互動機制和渠道,貫徹“以優勢補短板,以問題促交流,以創新強合作”的“三以”方針,不斷搭建學術互學互鑒的平臺,讓學術領域的“未解之題”在互動探討中不斷鞏固,在思維碰撞中得到深化,在交流借鑒中得以解決。
注釋: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鄭秀芹,毛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問題意識的培養[J].西部學刊,2018(8):53-56.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2.
仇立平.社會研究和問題意識[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1):70-75.
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M].傅季重,等,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韓升.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問題意識[J].科學社會主義,2018(5):16-21.
黃怡文.習近平關于問題意識的重要論述探析[J].哲學研究,2016(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