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為了生計,部分河南農村青年外出務工,長期與子女分離導致河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產生。本文從農村留守兒童的概念出發,分析河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精準扶貧政策提出完善路徑。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完善路徑
我省是一個農業大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要對農村貧困家庭幼兒特別是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1]精準扶貧政策的提出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提供了契機。
一、河南農村留守兒童概況
農村留守兒童,即指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維持生計,鄉村青年外出務工,因無法舉家遷移到務工城市,導致其子女留在農村老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親戚照料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兒童群體。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中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2]從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看,“截至2018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河南農村留守兒童共69.9萬,占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總人數的10.1%。從年齡結構看,留守兒童中以6-13歲的兒童規模最大,占比超過50%。”[3]“從區域分布看,省轄市的農村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周口、南陽、信陽、商丘、駐馬店等地;省直管縣(市)的農村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固始、鄧州、新蔡、蘭考等地。”[4]
二、精準扶貧背景下河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教育方面
1.農村留守兒童成績整體低于非留守兒童。目前,我省農村留守兒童大多由祖輩或親戚代為照看,祖輩或親戚更多的是照顧留守兒童的生活方面。由于大多數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知識水平較低,且年齡較大,無力輔導留守兒童的功課。而父母作為第一監護人又長期在外,很難對留守兒童進行直接教育。因此,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及時輔導和督促,導致其成績整體低于非留守兒童。
2.重學習成績輕綜合素質的提高。近年來,雖然在教育改革過程中,義務教育的目標是要實現素質教育與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在農村地區,由于家庭條件、學校基礎設施、多媒體設備等的限制,人們更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人們比較喜愛學習成績較好的留守兒童,導致有其他方面天賦的孩子被埋沒,難以實現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
(二)心理教育方面
1.留守兒童情感缺失嚴重。對于0-1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們常常會對父母有依戀的需求。對于“留守兒童對外出務工父母是否想念?”這一問題,留守兒童中持“特別想念”和“有點想念”所占的比重達到90.1%,這就從側面說明了留守兒童情感缺失較為嚴重。
2.留守兒童親情淡漠,性格變化明顯。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關愛與陪伴,但是外出務工的父母回家的頻率較少,因此,農村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情感會逐漸淡化。每年春節,外出務工的父母中的絕大多數都會回到家中與子女團聚,他們之間的交流主要是吃飽穿暖、是否聽話、學習成績、安全健康等話題,對于孩子內心世界深入了解的不多。而孩子不會主動和外出務工的父母進行交流,常常出現無話可說的尷尬處境。
(三)德行教育方面
1.留守兒童具有大手花錢的習慣。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大幅度提高,對于留守在家的兒童,父母內心會覺得虧欠,在生活費上會多給些。在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缺乏必要的自制能力和規劃能力的培養,易導致留守兒童出現大手花錢的現象。
2.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沉迷網絡,出現打架斗毆現象。農村留守兒童中的絕大多數處于6-13歲這一年齡段,他們往往對新事物比較好奇。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沉迷網絡成為他們放學后或寒、暑假打發時間的主要方式。長期的父母監管缺失造成部分留守兒童性格內向、思想偏激、行為方式易沖動,常常以極端的方式解決交往中出現的矛盾。
(四)安全教育方面
1.留守兒童的安全意識薄弱。目前,我省已通過安全教育平臺APP對中小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但由于外出務工父母缺乏對子女的監管和直接教育,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意識薄弱。留守兒童較強的求知欲使得他們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喜歡自行探索,但又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在緊急情況下,易造成安全事故的發生。
2.留守兒童面臨著交通安全方面的威脅。我們走訪調查發現,50%以上的農村留守兒童采用走讀方式上學。由于當前公路管理存在漏洞,很多無證的摩托車和違反交通法規的三輪車在路上行駛,就給留守兒童的安全造成威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安全教育,留守兒童的安全防范意識較差,有個別留守兒童在回家路上嬉戲打鬧,易出現意外。
三、精準扶貧背景下河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完善路徑
(一)政府層面
1.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完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當下,應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試點積分落戶取得明顯成效的基礎上,推動河南也進行相應試點,讓在本省務工的農民能享受和市民同等的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保證隨遷子女和城市孩子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權等權利。
2.緊抓特色產業扶貧,引導返鄉就業。日前,我省已下發包括《河南省農業廳產業扶貧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在內的“1+N”產業扶貧方案。進一步落實特色產業扶貧方案,比如在洛寧縣、虞城縣發展水果產業,引導固始、新縣、商城等貧困縣發展茶產業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只要家鄉產業發展好,留守兒童的父母就能實現“家門口”致富,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關愛和保護。
3.發揮現有精準扶貧結對幫扶體系的作用。在實際扶貧工作中,將農村貧困家庭的留守兒童也納入到精準扶貧體系中來,建檔立卡,及時了解、發展留守兒童的需求,引導他們積極健康成長。建立幫扶保障網絡,加大對貧困留守兒童的關愛力度,重點解決貧困留守兒童存在的學習、心理以及安全等方面的問題。
(二)家庭層面
1.強化監護意識。外出務工的家長要通過電話、微信或QQ視頻與子女進行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狀態,對孩子的成長給予支持和指導。也可以在經濟條件或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周末或寒暑假由臨時監護人帶孩子到外出務工地或回老家與孩子團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心和疼愛。外出務工的家長還要通過校訊通與學校教師取得聯系,掌握孩子的動態,積極關注孩子的成長。
2.協調好打工掙錢與照顧子女之間的關系。為了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父母應盡自己最大努力將孩子帶在身邊或者盡量安排務工父母中的一方在家照顧孩子,真正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如果非外出務工不可,盡量選擇責任心強、有保護能力和精力的臨時監護人,和臨時監護人保持經常性聯系,保證了解子女的發展需求和心理狀態。
(三)學校層面
1.大力發展寄宿制度。針對留守兒童監管缺位問題,應大力發展寄宿制度。不僅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以改善基礎設施,保障留守兒童的寄宿安全和生活質量,還應配備專門的生活老師和心理老師,及時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留守兒童在學校積極參與規范化的課余生活,還能培養其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素養。
2.建立專門的留守兒童檔案。我省各地中小學應積極履行對留守兒童在校期間的關愛保護職責,建立專門的留守兒童檔案,掌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遇到問題從學校層面積極解決,對留守兒童進行跟蹤教育。同時,還要將孩子在學校的教育情況直接、及時地反饋給家長,督促留守兒童父母定期與孩子聯系,共同關注留守兒童成長。
(四)社會層面
1.加強留守兒童家長培訓。依托社會力量,通過互聯網平臺對留守兒童家長進行培訓,使家長把握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以便對留守兒童實施高質量的家庭教育,實現與子女分隔兩地,卻依然能擔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的目標,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2.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在鄉村建立留守兒童之家,設立“談心室”、“傾訴信箱”,廣泛開展各種親情活動,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并設立留守兒童專項獎學金,對品學兼優的孩子予以物質和精神鼓勵,形成你追我趕的氛圍,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24.
[2] 本社.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M].人民出版社,2016.
基金項目:2018年度河南省民辦教育協會課題“精準扶貧背景下河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編號:HMXL-20180865)。
作者簡介:趙利兵(1984.07- ),河南孟津人,鄭州科技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