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體制改革要求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教師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朝著有效的思路進行探究。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學科知識,并從中建立起學科素養和思維能力,這是新課標對教學目標的真正定位和對教學提出的真正要求。本文主要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自主學習能力;有效培養;對策
作者簡介:楊麗紅,湖北省武漢市武漢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教師。(湖北? 武漢? 430070)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16-0123-02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實施,新課標高度倡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以往的教學當中,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常常忽略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通常直接把學科知識“燉爛”之后強行“灌”給學生,學生并沒有將其真正轉化為學科素質和思維能力。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筆者認為,改進這種僵化模式是有必要的。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談談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對策。
語文對于小學階段的教學來說是重要的基礎學科[1],對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交往能力以及基本的傳統文化素養具有重大意義。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培養模式下,小學語文教學存在一些誤區。筆者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缺陷進行了分析。
1. 習慣于“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語文是一門蘊含文化氣息、充滿趣味性、富有魅力的課程。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習慣于運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把知識當作“飼料”一股腦兒喂到學生“嘴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沒有對語文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和領悟,又沒有對語言文化進行感受和體會,缺少了從語文知識到能力素養的轉化,這樣的教學方法枯燥無味,不利于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素養的培養。基礎較好的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學業壓力而學習語文,很少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而基礎較差的學生更是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目前,部分教師們絞盡腦汁想讓那些“學困生”有所轉變,卻收效甚微。
2. 教學手段重分解而輕綜合。語文是一門包羅萬象,重視整體性的學科,強調多方面的綜合分析,既需要調動頭腦中大量的形象思維元素,又蘊含著對邏輯思維的啟蒙,這有助于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些獨有的特征也是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進行挖掘的地方。但在常規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活動常常是重分解而輕綜合,重局部而輕整體,把完整的知識體系“捏”得支離破碎,學生對所學習的語文知識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的理解,也缺乏深層次思考,學生缺少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的空間。
3. 只重視解題能力而不重視學科素養和思維能力。小學語文教學長期受到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把傳統考試中所需的解題能力擺在第一位,一切的教學都給“培養解題能力”讓路。學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題海戰”中沉浮,教師也希望學生通過大量的解題訓練“熟能生巧”,從中“摸”到應對考試的技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為應付解題而進行的思考受到了嚴重的束縛,一切以“猜中”標準答案為指向,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學科素養,尤其是發散性思維。根據新課程標準,“一考定終身”的格局需要做出一系列的調整。那種靠訓練學生去“押”標準答案,把學生深陷于“題海”當中的做法,是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改革,只重視解題能力而不重視學科素養和思維能力的做法,也帶有相當的落后性。
4. 不重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精神。新課標要求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然而,當前的教育模式還停留在“就事論事”的方法上,嚴重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小學語文的教學思路沒能突破教材所界定的框架,嚴重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這使得學生很難從發散性、創造性的角度,對語文學科進行自主性的思考,也不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5. 教學中不重視多學科之間的滲透和融合。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而語言文字又是其他多門學科的載體。從這個角度來說,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又可以同其他的學科滲透融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將語文看作是一門孤立性的學問,很少與其他學科進行滲透和融合。因此,要做到不同學科之間的滲透和融合,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思維與學科素養。
小學是學生理解基礎知識與學習基礎技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習思維對學生終身的學習思維方式和習慣產生巨大的影響。筆者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長城》為例,探討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
1. 啟發學生對長城有所了解。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要通過上網查閱書籍或查閱資料等手段,啟發學生對長城的一些知識有所了解。比如,長城的歷史、長城的長度和景致、長城橫跨哪些地理區域以及長城的用途等,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的放矢地學習。
2. 啟發學生從綜合性的角度對課文進行思考。在正式進入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課文進行通讀,啟發學生從綜合性的角度對課文進行思考,讓學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來探究課文。比如,讓學生思考如下問題:“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長城的壯觀?”“關于長城的巧妙設計有哪些用意?”“長城的修建者付出了怎樣的辛勞?”等等。在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把握之后,引導學生從一些細節方面分析課文。
3. 引導學生根據課文“長城”的印象來畫出長城。在課文教學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一張紙,根據對課文中“長城”的印象,引導他們在紙上畫出長城,對那些表現出色的學生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加深學生對課文的記憶和理解,有效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4. 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生初步掌握了《長城》這篇課文之后,教師就要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比如,讓學生自己想象:假設我們現在正升入空中,在空中俯視萬里長城,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長城會是什么樣子?而當我們俯視著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時,我們的內心里會騰生起怎樣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引導學生把此時此刻的感想寫下來,與全班同學進行分享。
5. 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對課文進行思考和感悟。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說法。長城作為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元素,包含著建筑學、歷史學、地理學等多門學科的元素,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翻閱書籍或上網查閱資料,從建筑學、歷史學、地理學等多門學科的角度,對《長城》這篇課文進行更深的思考和感悟。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開展有效學習,變傳統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3]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越來越成為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教師需要不斷地反思原有教學模式中所存在的各種弊端,不斷地改革和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升華。
參考文獻:
[1] 樊正平.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12(7):89-91.
[2] 劉磊.試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論文集(卷二)——教育在線,2018.
[3] 魏九彪.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10):101-102.
責任編輯? ?於?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