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學科是比較重要的一門學科,學好這門學科對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與人文教育相結合,這既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性因素。從當前社會發展的現狀來看,社會需要的是各方面綜合能力較強的實用性人才?;谶@一教育背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融合人文教育教學。
關鍵詞:高中地理;人文教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6-004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042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但是地理教學從當前的價值現狀或人文精神來看都存在一定的問題[1]。主要是由于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大,使得其他國家的價值觀等對我國民眾的生活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引發了諸多社會矛盾沖突。這也就使得人文教育與地理學科的融合成為必然。
(一)達成三維課標要求
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與人文教育融合,有利于促進地理學科的知識與人文知識相互印證,更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得枯燥的知識更具延展性與生命力。同時,也有利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地理素養。除此之外,也有利于學生全面認識地理學科,促進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成績和學科素養,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是為學生傳授知識解決疑惑的,但很多教師在“傳道”方面做得遠遠不夠。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幫助學生立業,還要幫助學生立心??梢姡處煾鼞撝鲃尤诤先宋慕逃?,從而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一)在學科教學中融入人文知識
人文知識包含很多方面的知識,同時又泛指所有人文學科的知識。簡單來說,地理學科主要是研究人與地的關系,同時也是我們探索人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從這個角度分析,教師促進人文知識與地理學科的融合是必然的,這也為人文知識與地理學科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2]。比如教師在地理學科教學中融合古詩詞。在講解地理學科的知識時,為了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可以巧妙地將教材內容與一些經典的古詩詞結合起來。以教學《地球自轉與公轉》這部分內容為例,可聯系“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教學,讓學生體會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教師還可以結合歷史典故進行教學,如在給學生講解地中海的知識時,融入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知識,從而巧妙地引出地中海的氣候。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融合人文知識,對于豐富課堂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十分有用。
(二)結合實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高中地理學科的教學實際上也是理論知識的教學。由于地理學科文字性比較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感覺比較枯燥。教師要想達到高效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與實踐能力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3]。這也就要求教師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重視運用人文地理的綜合知識。比如在學習酸雨的知識時,可給學生設問:“為什么我國的酸雨主要是以硫酸性為主?”同學們結合已有的知識去分析,很快就得出了相應的結論:我國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硫氣體遇水就形成了硫酸性酸雨。針對這一結論,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實驗中深化討論,讓學生在實驗中證實這一結論。
(三)培養學生積極構建科學地域觀
地理學科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在人文地理的人類活動中表現得比較明顯??梢?,地理文化之間的差異仍然比較大。教師在教學中還要盡可能對學生強調人文知識,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樹立多元化、多樣性的地域文化意識。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的多樣性也決定了各個民族不同的語言、風俗以及地域文化,但是最根本的文化差異仍然是地域性的差異。
可見,教師要引導學生尊重多樣性的世界文化,尊重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地理人文主義精神教學中,讓學生意識到不同區域文化發展的差異以及多樣性對學生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積極地構建科學的地域觀念,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地理課堂教學對高中生學習與吸收知識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這也為教師教學指明了方向,要求學生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由此可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更應該融合人文教育,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杜志忠.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人文教育融合性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6(2):21.
[2]楊光軍.芻議人文教育與高中地理課堂的融合[J].新課程(下), 2016(11):221.
[3]黃道才.在地理課堂中融入人文教育[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6(16):24.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張得雄(1963.12— ),男,漢族,甘肅臨洮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