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摘 要】在中職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方法,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精神的塑造有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也是每個音樂教師除了教授樂理知識與技法之外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本文將從幾個方面介紹如何把音樂與德育教育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個人素質。
【關鍵詞】中職;音樂教學;德育教育;策略;探究
音樂自古以來都是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沒有一個人是不喜歡音樂的,從幼兒呱呱落地到垂垂老矣,會接觸無數種聲音,而有節奏感的不同聲音組合在一起就是音樂。它可以通過聲音對人的大腦產生影響,以聲傳情,以聲傳意,是除了語言之外,無國界的一種交流方式。現代音樂教育對學生的性格塑造和精神世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輔助意義。一名音樂教師,必須明確音樂教育的任務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知識的學習,掌握創作音樂、鑒賞音樂的能力,并從中享受音樂所帶來的快樂。
一、結合音樂不同表現形式,培養學生的價值觀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公共基礎課《公共藝術》音樂篇,第一單元介紹了音樂的不同表現形式,有兩大類:人聲和器樂。人聲作為合唱藝術的表現工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能夠最直接地表達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常見的《黃河大合唱》合唱曲體現了黃河對中華兒女的孕育,承載了中國人對母親河的濃烈感恩情懷。播放該音像資料,能使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形式有初步的認識和感受,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能在專業水平生方面提高學生對合唱的認知與審美,更能使學生學會感恩大自然的美好情懷,加深對中華大地的深厚情感,能夠培養學生愛國思鄉之情和正確的價值觀。
通過不同的器樂,學生能夠了解到傳統的、現代的樂器所發出的聲音和音色,學習它們的歷史意義,更能豐富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和興趣。比如,琵琶這種樂器,在語文中學到過“猶抱琵琶半遮面”,作為中國傳統民間弦樂,琵琶婉轉凄冷的音色更能表現古代民間人民的疾苦、凄涼、哀怨之情。音樂老師可以讓學生聽琵琶曲,認真體會這種樂器所帶來的獨特情感意味,了解中國傳統樂器的博大精深,樹立其民族自信力和愛國精神。
二、通過音樂中表現的情景,樹立學生的人生觀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從古至今都是一門值得的欣賞藝術。音樂與各種故事結合,在中國演變成為戲曲,在國外則是音樂劇,不僅在叫法上不同,在各自的藝術表現形式上也是極具特色。我國著名的國粹戲曲,同樣是以民間或歷史中流傳的故事為載體,唱腔結合二胡、弦樂、花鼓等器樂,,能夠帶給人們精神上的豐富享受和對生活的深思。音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可讓學生觀賞戲曲名目,如《蘇三起解》《空城計》《鍘美案》等,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識,更能受到故事中人物鮮明個性、優秀形象的影響,樹立個人強烈的道德觀與是非觀。
觀賞國外經典音樂劇,如《歌劇魅影》,天生的丑陋和殘酷的現實,變得冷漠無情,用暴力來反抗這個世界的魅影,他內心深處其實也渴望被大家接受、認可的情感。音樂課上讓學生欣賞經典片段,通過曲折凄美的故事和富有感染力的歌劇,能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悲觀,要積極面對,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不要事事激進,要學會安慰、鼓勵自己。
三、以音樂代表人物為榜樣,養成良好的價值觀
中國能做榜樣的好的音樂人有很多,許多學生喜歡音樂,不僅僅是喜歡某個歌星的歌曲,更多的是他的個人魅力和他聲音所帶來的正能量。如,劉德華、劉歡、張學友等流行歌手,是最容易受年輕學生喜歡。好的音樂人,能給年輕人起到好的指引作用,對學生的人格塑造也有一定影響,能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培養音樂素質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作為音樂老師,應該建議學生多欣賞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了解這些音樂大師的生平故事,用心體會他們創作的經典,感受古典音樂帶給人美好的力量。使學生在音樂的氛圍中受到熏陶,吸取良好的價值觀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現代音樂人,如劉歡、王力宏、李宇春、林俊杰和周杰倫,他們的音樂大多是正能量、積極向上,作為音樂人的他們,無論是作品還是個人生活形象都是專一、敬業、充滿正確的三觀,在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方面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運用音樂代表人物的榜樣性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結束語
音樂教學是中職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促進學生全面提升有積極作用。通過結合音樂的不同表現形式,音樂劇和戲曲中的情景,能使學生通過聆聽、欣賞,感受音樂的表現形式,深入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樂形象和所描繪的內容,能使學生內化音樂中的高尚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精神。
【參考文獻】
[1]賀慶玉.試析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學周刊,2018(15)
[2]楊萬娟.傳遞幸福,讓音樂與孩子的心靈接近[J].北方音樂,2018(03)
[3]張萍.德育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北方音樂,2018(23)
(山西省大同市體育運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