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黃海創作的部分電影海報為例,主要研究電影海報設計中書法藝術的應用,探索黃海先生電影海報的設計理念和風格。通過對電影海報設計中書法藝術的使用及其設計創意進行剖析,探討了書法藝術與電影海報之間的關系,揭示了書法藝術在當代電影海報設計中融合與應用的可行性和積極意義,希望以此為中國的電影海報發展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書法藝術;黃海;電影海報;設計;傳統文化
日本設計師栗津榮之在接受訪談時曾說“海報是無聲的宣傳”。作為電影宣傳的視覺媒介,海報通過文字、圖形、色彩等設計元素準確地向人們展示電影的故事情節,同時也反映了當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一張優秀的電影海報設計,應當具有明確的主題,有強烈的視覺效果,這往往令觀者難以忘懷。海報是我們最先了解電影一切信息的來源。中國的電影海報的發展和電影相互依托,隨著彼此的發展而發展,但海報設計制作水平普遍滯后,抄襲現象嚴重,導致市場上出現大量的明星寫真海報甚至“模板”海報。
書法藝術給予了電影海報豐厚的精神文化內涵。而電影海報本身就是一個文化再創造的過程,這一點與書法藝術有一定共性。文字在電影海報設計中,既是傳達電影信息的載體,更是一種重要的圖形語言。將電影信息以視覺化的符號語言傳遞給觀者,在吸引觀者目光的同時傳達電影所傳達的信息,是功能性與情感性的結合。如今,在西方審美大肆橫行的同時,如何創造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深厚底蘊的現代設計風格作品與潮流,將中國傳統書法藝術與電影海報設計相結合,為國內電影海報設計市場帶來新風,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與市場競爭力,成為新生代平面設計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漢字與傳統書法藝術相繼出現,“聲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1]書法有著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的表現方式,它以毛筆為工具,以象形漢字為基礎,講究章法、氣韻、結構、墨色,并且具有強烈的視覺感。其形式包括篆、隸、楷、行、草等,每一種字體都有自己獨特的美學特色。
書法藝術與電影海報都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設計師向外界展示電影海報的同時,也為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寬廣的舞臺。將傳統書法與電影海報設計與融合的過程,也是傳統書法藝術創新與發展的過程。設計師在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時,對傳統書法藝術的審美標準與美學理論同樣要有深刻的認識。同時設計師可以使用計算機等新興工具對字體進行加工處理,使其更加靈活多樣,具有現代審美趣味,從而賦予傳統書法藝術新的美學競爭力與展示空間。
電影海報作為電影的“名片”,是電影上映之前展示電影內涵,激發觀眾審美情趣與審美欲望的獨立的藝術作品。它不僅是電影宣傳的媒介之一,還是一門將圖形、文字、色彩結合的綜合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對國家綜合設計能力的衡量,側面體現出一個國家的審美情趣。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先生曾說“也許未來就在前面,但當我們轉身,一樣會看見悠久的歷史為我們積累了雄厚的資源,只有能夠在這兩者之間從容穿行,才能夠真正具有創造力。”[2]優秀的電影書法應該要符合影視作品,既不能脫離電影的主題,也不能將二者進行簡單拼接。設計師應提前閱讀劇本,反復琢磨,進入角色,體會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只有這樣,書法藝術才能為中國電影的發展貢獻出最大的力量;同樣,書法這門傳統藝術也可以借助電影這種新興藝術媒介得到發展,走向新生。
作為中國優秀的電影海報設計師,黃海曾得到如許鞍華、姜文、張藝謀諸多知名導演的青睞。他的代表作品多為大眾所熟悉的電影海報設計,如《黃金時代》《一代宗師》《影》《我在故宮修文物》《龍貓》等等。而這些電影海報的其中一個共同點,就是多用書法字體進行畫面表現,融入了中國書法元素,結合平面構成中的設計手法,打破海報中單純文字的記錄功能。書法藝術蘊藏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精神品質,筆墨揮灑自如,更能顯示氣韻與張力,由書法家親自執筆的字體充滿文化底蘊和情感溫度。書法的獨一無二也讓電影沾染了這層寓意。另外,書法的靈動感也可以促使設計師根據不同的電影內涵、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藝術風格尋找不同的字體,創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有的溫婉,有的蒼勁,以此來刺激觀者感觀,激起觀者的情感共鳴,使兩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呈現出全新的視覺感受。
對于書法的應用,源于黃海本人對東方美學的推崇,他從小跟著在中國美術學院教書的舅舅學畫畫及毛筆字,這種藝術熏陶深深地體現在他的作品之中。如《影》的電影海報(圖1),整幅畫面僅以純粹的黑白呈現,白色字體在黑色背景映襯下,顯得格外突出,在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同時,海報的情感表達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影”字采用了大氣的行書,筆鋒蒼勁有力,筆觸揮灑流暢,完美地詮釋了影片中的武俠氣息。由于字體書寫時的速度感產生的大片飛白,使得整幅海報立刻有了不同于電影整體氛圍的靈動感;渾然天成的整體結構,讓觀者感受到如同舞者一般的動態,而這種動態則是靜態的字庫字體沒有辦法達到的效果。電影中的男主人公持劍暗藏于字體之后,這與影片中在夾縫中求生的“影子”內心的隱忍、剛硬相吻合,暗示著電影緊張的氛圍。
而在大陸版《黃金時代》海報設計中(圖2),片名“黃金時代”4個字雖選用了楷書,但其中也包含著行書飄逸靈動的筆韻。用筆堅毅干練、簡潔明了卻又不失大氣,也是對蕭紅性格的暗喻。而字體中的斷點手法,不僅契合了蕭紅的文人氣質和漂泊不羈的一生,精致細膩的楷體似乎更是對其女性作家身份的一種暗示。金色的字體占據畫面主體部分,在點明電影主題之外,黑、白、金三色穿插組合,在形式上形成一種素樸的優雅,在內容上也暗示了女主人公“敗絮其外,金玉其中”的一生。
每張電影海報都以表現其電影所體現的內在世界為設計目的,設計師要站在電影立意本身,深入理解和把握電影的美學法則和審美需求,在設計中體現電影的內在美。本文希望通過對電影海報中書法藝術的應用研究,進一步探索電影海報的形式與內涵;借助電影海報藝術,使傳統藝術走向新生,以自身創作實踐為載體,創作出更具有魅力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馬宗霍.書林藻鑒[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
[2] 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第14版)[M].朱鍔,譯.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楊艷(1993—),女,江蘇邳州人,碩士研究生一年級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