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語言輸入與輸出理論為切入點,反思語言教學中輸入與輸出的關系,開展有效的教學實踐活動,探討提高英語教學水平的新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語言輸入與輸出理論;高職英語;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0-0087-01
自從被診斷為“重語言輸入,輕語言輸出”以來,英語教學又轉向另一個極端,即“重輸出,輕輸入”,這對高職英語教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近些年,高職院校加大了英語交際類課程的比例,在教學方面也有意識地向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方面傾斜。然而一味地強調語言輸出,卻忽視了高職學生語言基礎薄弱、知識儲備不足這一事實,到頭來只能遭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若要提高英語教學水平,需平衡好語言輸入與輸出之間的關系。
一、語言輸入和輸出理論
1.語言輸入理論
20世紀80年代早期,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了語言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即須包括以下三個方面,語言習得才有可能發生:①可理解性輸入;②包含已知的語言成分(i);③略高于已知語言水平的成分(i+1),該理論因其對外語習得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認可。
2.語言輸出理論
1985年,Swain提出了可理解性輸出假說(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他認為,給第二語言學習者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也就是促進可理解性輸出,不僅能使他們將現有的知識很好地應用,而且能使他們在語言使用中不斷進行假設驗證,從而豐富語言知識,提高交際能力。
二、語言輸入與輸出理論對高職英語課程的啟示
基于對語言輸入輸出理論的研究和對高職英語教學現狀的分析,筆者認為在高職英語不同學習階段,應動態調整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之間的關系,但總體需保持平衡。
對大一新生應適當加大語言輸入,因為他們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盡管積累了一定的詞匯,但不了解其應用的具體條件與情境,經常詞不達意,或因基礎差或緊張而不敢當眾發言,需要激勵與引導。如果一味地要學生進行語言輸出,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需要給學生加大語言輸入,在聽力和閱讀方面大量補充豐富、實用的語言材料,增加他們語言輸出的“彈藥供給”,從而提升他們表達自己觀點的勇氣和自信。
經過一段時間的英語學習之后,學生的詞匯量和知識面擴大,此時可以適當地增加語言輸出的比例,提升語言交際能力之余還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Swain也曾指出第二語言習得中語言輸出可以促進第二語言水平的提高,學習者必須經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才能內化輸入的語言。
三、語言輸入與輸出理論在高職英語課程中的應用
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說解釋了情感因素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要想學習語言,除了可理解性輸入材料等其他因素之外,更需要學習者從心理上接受語言學習。因而,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需遴選和學生認知、語言能力匹配的教學內容,英語新聞就是不錯的選擇。
英語新聞門檻并不高,原版英語新聞內容鮮活,涉及教育、文化、職業、政府、科技等多個版塊,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去思考和討論;且新聞具時效性,國外主流媒體對實事的評論很能體現西方主流價值觀及思維方式。因此閱讀英語新聞可增加學生與社會的接觸機會,幫助他們了解西方思維方式。此外,太多的“Chinglish”都是由于閱讀量不夠,缺乏語言積累。新聞中有許多地道、精煉的表達,多加研習無疑可以提高語言水平。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求學生以英語新聞閱讀為語言輸入,就新聞展開評論為語言輸出,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盧仁順.“輸出假設”研究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4):34-37.
[2]周丹.基于“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39-41.
作者簡介:魏嵐(1978—),女,甘肅天水人,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與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