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幼兒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學習群體,他們涉世未深像一張白紙等著我們渲染。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智慧的結晶。現在,全世界很多國家都在說“中國話”,掀起一股股“漢語熱”浪潮,然而,隨著世界對中國的認可,文化的相互交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文化引進與輸出,越來越多的國人對外國文化更為關注,逐漸淡漠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更遑論繼承中國文化并發揚光大了。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傳統文化的衰退想來也會走上“一去不復返”的道路。當然我們是絕對不能允許這種事情的發生,所以我們要采取一些措施,在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基礎上結合孩子的學習特點,將我們的傳統文化融入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讓孩子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從而使傳統文化不會湮滅在歷史的大河中。
【關鍵詞】傳統文化;幼兒園;滲透;探究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遠歷史的文明古國,上下五千的文化智慧積累與傳承是我們為之驕傲與自豪的根本。自古流傳下來的美德中蘊含的道理令我們受用不盡,如躬親睦鄰、誠實守信、與人為善以及做人的根本等,豐富的文化,使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受益匪淺,中國也以禮儀之邦在世界聞名遐邇。
一、“從娃娃抓起”刻不容緩
在教學當中,教師首先要樹立教學目標,精心為自己的學生設計課程內容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使幼兒在日常點滴中接受學習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的精華貫穿到幼兒的學習過程中,這一過程絕對是潛移默化的,教師一定要利用好孩子對學校充滿好奇的心理,使他們在學習之后對自己所在的國家產生一種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當然,教學時舉一些切合實際的例子也很重要,越來越多的孩子對于“肯德基”“必勝客”的熱愛與認知已經遠遠超過“川、粵、湘、魯、蘇、浙、閩、徽”八大菜系,手里的玩具也從最開始的泥娃娃變成機器貓、奧特曼,更不要說只認識“圣誕節”“情人節”而對中國的“端午節”“重陽節”知之甚少。孩子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渠道越來越少,所以作為幼兒教師,將傳統文化傳授給“祖國的花朵”已刻不容緩。
二、抓住幼兒的好奇心
那么怎樣使幼兒愉快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教學呢?《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因此,在這一基礎上,我們可以在班里組織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游戲,讓孩子在玩樂中將傳統文化銘記于心。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抓住這一特點結合傳統文化教授起來會既輕松又容易,在我們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的經典內容,如自古流傳下來的民謠、語言游戲、故事或者傳統民俗、民間藝術等,簡單易學又引人入勝,組織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還會使孩子回家之后也會不自覺地講述或找尋關于傳統文化的相關故事。
寓教于樂往往會使課堂效率大大增加,同時還會吸引孩子對下堂課的期待。我們要多組織這種“文化”游戲,在做一些民間游戲時也可以借助一些民間游戲中的道具,甚至可以在保證一定安全的情況下指導孩子一起制作。中國民間玩具花色品種繁多,制作材料也是隨處可見,將玩具和材料一體化,能使孩子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在游戲中獲得知識。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相信只要會說話的孩子都可以朗朗上口來兩句,作為中國教育啟蒙的傳統結晶《三字經》,就是我們積累的結果,句子短小易記,隔句押韻平整,讀起來簡單上口,聽著也舒服悅耳。當然,《三字經》也被稱為微型的百科全書,其中蘊含了很多知識、道理,像中國的天文地理、人之常情、做人道理以及一些有趣的民間傳說等。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我們可以在飯前課后或者課程活動之余這些零碎時間給孩子講一些小故事,像“孔融讓梨”“孟母三遷”“五子登科”等經典有意義的通俗易懂的故事,激起孩子對《三字經》的學習興趣和想要閱讀的好奇心,還可以適當利用音樂,選一些溫柔舒緩的背景音樂讓孩子對《三字經》進行單人朗讀或者集體朗讀,朗讀也是一個積累背誦的過程,音樂會使孩子心情放松,在這種情況下對《三字經》的理解和記憶會更加容易,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間喜歡上學習和閱讀,這是受用終身的知識。
三、總結
教師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一定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定要注意其學習認知特點。尊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教師在這些“小”學生的心中是其除了父母接觸時間最長的人,他們自然會對我們產生依賴和信任。在日常教學時,我們一定要注意言傳身教的作用,這些學生會對我們的一言一行進行學習和模仿,所以我們也要注意自身的傳統文化學習,通過自身的學習感悟以及傳統文化的魅力,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續杰.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有效開展的策略探尋[J].山東教育,2018(35)
[2]吳金珊.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幼兒教育資源開發新探[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8(10)
[3]黃凡.“小榕人”本土傳統文化課程的研究與探索[J].教育探究,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