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林
【摘要】自新課改實施以來,歷史教學與歷史高考命題都體現了高中生在核心素養下運用理解唯物史觀以及運用歷史知識去解決學習問題和現實問題的重要性。然而核心素養下的唯物史觀是高中生學習和探究歷史的核心理論和指導思想,是學習歷史知識、和理清學習歷史知識、歷史脈絡以及和運用唯物史觀思維去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 高中歷史教學 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010-02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運用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歷史發展進度和一般規律,從而使其形成和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主觀意識、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唯物史觀是學習歷史的核心理論,本篇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探索實踐,去解釋什么是唯物史觀、為什么在高中階段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以及怎樣運用唯物史觀去解決教學問題進行論述。
一、唯物史觀定義與內涵和意義
唯物史觀又稱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方法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經常要用到唯物史觀以下的內容: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筑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變更。上層建筑又服務和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
二、為什么在高中階段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第一,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只有應用唯物史觀的立場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可以培養學生掌握歷史發展規律、正確認識歷史本質及并客觀評價歷史上的人物、歷史發生的事件及獨立提出觀點的能力。
第二,高中階段是學生自身成長和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不僅可以幫助高中生建構正確的歷史認識,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也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對其未來的發展有積極影響。
三、怎樣運用唯物史觀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一)堅持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的觀點分析問題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的觀點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影響了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老師要指導學生應用這一唯物史觀原理去分析歷史問題,讓學生透過紛繁復雜的表象去看本質。
(二)堅持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觀點去建構歷史體系、培養學生全面、客觀認識歷史的能力
現行的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課本,分為政治、經濟、文化三本,這樣的編排使縱向脈絡清晰,但使橫向聯系減弱。但在一個時間段中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變化的。這就要求老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從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觀點的科學角度建構歷史體系,培養利用唯物史觀全面、客觀認識歷史的能力。
如西方近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思想),出現的原因是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及發展(經濟),使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政治),而現行的教會思想和封建制度束縛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資產階級掀起了一場場思想解放運動。啟蒙運動對政治藍圖的構建(思想),反過來指導了接下來的資產階級革命(政治)。
(三)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階級分析等方法去解決歷史問題
唯物史觀還有諸多原理可以用來指導歷史學習,如: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唯物史觀對客觀事實的要求。對歷史人物、事件進行評論時,要把其放在客觀的歷史背景下,不要脫離所在的歷史環境。
如任何事物之間都有矛盾,學會運用矛盾分析法解決問題,用矛盾分析法的觀點分析階級社會中出現的現象并找出問題的本質。在梭倫改革中,雖然改革措施中有有利于平民和下層群眾的措施,但最終目的是緩和奴隸主和平民的矛盾、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所以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就是要用階級分析法來解決當時的問題,將各階級的矛盾化解或緩和。
結束語
綜上所述,唯物史觀是學習歷史的核心理論,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讓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原理和方法去認識并解決問題,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是歷史核心素養下立德育人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張菊花.基于核心素養的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思考[J].文理導航(上旬) 2017(8):225-226.
[2]黃莉翔.唯物史觀核心素養在中學歷史教學的培養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J].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