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婭平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整合語文習作與科學活動,使學生在科學活動中感受習作快樂,采集習作素材,習得觀察方法,加強閱讀積累,從而有效提高習作能力,改變小學習作教學“高耗低效”的現狀。
【關鍵詞】科學活動 習作能力 整合 有效提高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098-01
學科整合可以拓寬語文學習應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小學科學中蘊含著豐富的觀察、調查、實驗等實踐活動,語文習作教學與科學學科的整合不僅很好地解決了低中年級孩子習作“無米可炊”的困境,也解決了孩子畏懼習作的現實問題。
一、在科學活動中感受習作快樂,激發習作動力。
心理學研究指明: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推動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小學低中年級的孩子還處于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勇于探索的人生階段,養蠶、種花,制作指南針、觀察空氣……這些科學活動能充分激發孩子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的熱情,他們的新發現、新感受、新困難、新點子都急于與人分享,急于尋求幫助。這些源于內心深處的快樂、激動正是寫作非常需要的源動力。基于此,我借助網絡的力量,建立微信群,開展“每天一微話,每周一美篇,每月一文章”三個一行動,讓孩子把參加科學活動的興趣遷移到習作學習上,并能有較長的保鮮期,孩子感覺活力無限,對習作再無畏懼。
二、在科學活動中采集習作素材,引來源頭活水。
仔細對比語文習作內容和科學活動內容,可以看出它們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三年級科學活動鼓勵學生種植植物,養殖動物,觀察它們的特點,寫下觀察記錄,分享種養心得。三、四年級習作的要求也是要留心周圍事物,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如果進行精心的設計,學生可以從科學活動中獲得習作資源,為自己的習作提供豐富的話題。
這是每個主題的習作內容。其實,伴隨著整個科學活動過程,學生可以選擇的素材非常多。在《動物》這一主題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選材,比如介紹某種小動物的吃、住、睡、行……比如在飼養小動物過程中遇到的高興、傷心、驚奇等。體裁可以是科普小論文,也可以是記敘文,想象作文,甚至可以是小詩歌。
三、在科學活動中習得觀察方法,練就一雙慧眼。
三年級是習作教學的起步階段,只有認真觀察,掌握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才能養一雙慧眼,在平凡中捕捉新奇,寫出與眾不同的文章。三下的養蠶活動,歷時三個月,是一個需要細致觀察,努力探究,詳細記錄,用心體會的過程。為了讓學生發現蠶兒每一生長階段的細微變化,科學老師與語文老師攜手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科學老師在課上非常耐心地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眼看 手摸 耳聽 鼻聞 借助放大鏡),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并做好表格式記錄,語文老師則用寫日記,周記的方式指導學生捕捉養蠶時的每一個新發現,遇到的新困難,產生的新想法,并用形象生動的語句來表達。兩個學科攜手,讓學生既掌握了科學的觀察方法,又因有了充足的觀察時間,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學生們交上來的作品,個個細節描寫生動,用詞準確,特別的生動、活潑、充滿童真童趣。
四、在科學活動中加強閱讀積累,提升文化素養。
在科學活動中,學生常常會產生許多疑問。比如:“蝸牛殼上的旋方向為什么不一樣”,“小蠶這兩天突然不吃桑葉了”等等。我適時將《昆蟲記》、《我愛科學》等各種科普讀物介紹給孩子們閱讀,做好讀書筆記。還教他們學會如何上網、去圖書館收集資料,以及如何從海量的資料中提取自己需要的內容。通過大量閱讀,學生的語言感悟力、理解力增強,又減少了錯別字,寫起習作,文理通順,文辭優美。我還根據需要,在每個主題活動結束后,定期舉辦手抄報制作評比,科學知識小講壇等形式活潑生動的活動,對每一閱讀主題進行梳理、深化,讓閱讀活動常辦常新。
巧妙地整合科學活動與習作教學,任教班級學生的習作水平與同年級其他學生相比,多了真情實感,表達也更流暢,生動。最重要的是學科整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優越、廣闊的學習、實驗、探究、表達、寫作的平臺,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吳立崗.吳立崗作文教學文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1
[3]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