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無論是原來的教學大綱,還是現在的《語文課程標準》都對此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通過對閱讀興趣進行科學有效的培養,讓學生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閱讀的方式、品質,從而形成穩定的閱讀行為,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低段;閱讀興趣;培養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而小學第一學段學生的閱讀則需要興趣。心理學家指出“興趣是心理活動的傾向,是學習的內在動力。”俄羅斯教育學家烏申斯基也曾表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人民日報》曾刊文,提醒父母要鼓勵孩子根據興趣進行大量閱讀。基于此,我們必須要重新認識閱讀的意義,讓小學第一學段的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夯實興趣基礎,讓閱讀得到可持續發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目前,絕大多數家庭中的情況都屬于藏書多,但讀書少,更談不上孩子們反復去讀書了。現在的家長雖然普遍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但是孩子們的閱讀量和擁有的圖書數量不成比例,這種現象在一定層面上說明了家長在給孩子選擇購買圖書的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很多家長都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興趣,只是單純地依據一些銷量排名或評論。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表現為父母認為好的書,孩子卻不一定有興趣,孩子喜歡的,父母又認為不值得讀。
其實,小學第一學段的學生選擇閱讀書時,最偏向于自己的喜好,這是他們童年開始的一段時間,學生更加青睞于色彩的明艷,閱讀主要是以讀、寫、繪、兒歌、童謠為主,孩子們主要是從色彩之美慢慢體會文字之美。所以,我們要嘗試著將選書的權利交給孩子,對閱讀書目的數量和內容做出調控,只有讓孩子感興趣的書,他們才會有可能耐心地閱讀完,而這種完整地讀完一本書所帶來的成就感會讓第一學段的孩子們更加自信,不至于讓他們在剛開始就因為書目而產生畏懼感,對閱讀造成一種負累。
拿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書,對孩子們來說是一種滿足,這是閱讀興趣培養的開始,我們還可以借用他們身上的其他特點來幫助他們培養閱讀興趣。只要是孩子開始進入班級學習,就會發現,小學第一學段的學生特別喜歡繪畫,他們不挑時間,不挑地點,喜歡自由自在地繪畫。其實,他們這種繪畫是情感的表達,是一種語言的延伸。我們要尊重孩子們的個性發展,既要引導他們,又要留給他們想象、發揮的空間。
小學生正處于學語言長知識的黃金時期,我們可以鼓勵、引導他們在自己正在閱讀或是已經閱讀完的書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人物或動物,仿照平常做手抄報或是小人書的形式,將形象簡單畫出來,并簡單寫上自己的一些感悟,或對這個形象的評價,這也是一種審美體驗。父母和老師就可以進行收集和整理,對孩子多鼓勵,多表揚,讓他們繼續維持興趣。讓他們慢慢地懂得要讀百家書、釀百家蜜。即使是六年級的學生,也會愛上一本好的繪本。
小學第一學段的孩子你們形象力和與注意力還不太成熟,應避免讓他們閱讀太長的描述性語句。朗讀一本故事書時,我們要讓孩子處于一個較為舒服的位置,假如說故事的內容過長,我們就要將它恰當地分成幾個章節,就如同聽講評書時說的“預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留下一個懸念,讓孩子的興趣不減,意猶未盡,他們會盼望著下一次閱讀的時間。
在孩子閱讀完一個故事后,我們總是想去考察考察孩子,想了解了解他們究竟讀懂了沒有,或者是否感受到了故事中的樂趣,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一般都會主動地去與孩子討論文本故事,這種“復習”是好的,但是我們不要把討論變成隨堂檢測的題目。第一學段的孩子很喜歡角色扮演,我們可以表達出一些“奇思妙想”,分享一下閱讀中的熱情,用這種方式在孩子的頭腦中二次勾勒出圖像,并放慢速度讓孩子仔細回憶其中的畫面,用孩子們的心在故事中的精彩之處留下一些漂亮的小記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閱讀興趣的指導就是要讓學生愛上閱讀。只有不斷地引導學生的閱讀期待,激活學生的心理需求,才會使閱讀真正有趣、有效。小學第一學段學生的精神成長需要閱讀,如果讓閱讀成為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相伴的朋友,它就成了小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培養閱讀興趣的目的就是將閱讀固定成為小學生的一種生活習慣,要讓他們感覺到一天中必須有一些時間來進行閱讀,那么它就成了小學生生活的本身。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新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第一版,2012(1).
[2]李再廣.論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興趣的培養[J].華夏教師,2014(10).
[3]曹粉蘭.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4(5).
作者簡介:
惠小敏,陜西省咸陽市,咸陽長慶子弟學校禮泉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