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軍
【摘 要】本文論述新課標下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從美術課堂的導入、教學內容、總結以及拓展四個方面進行探討,結合教學案例提出對策,以促進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展開,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新課標 美術課堂 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5B-0161-02
美術鑒賞是高中階段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鑒賞課程開設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為學生未來的人生規劃提供一定的幫助。縱觀當前的社會發展趨勢,美術鑒賞已貫穿于我們從小到大的生活與學習之中。而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重要階段,必須與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以及年齡特點相結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水平。
在新的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很多學校都在依據自身條件進行新的美術教學嘗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開始向多元化發展,學生的參與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筆者根據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論述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
一、導入的有效性
課程導入,這個環節往往容易被教師忽視。導入設置得好,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順著教師的教學思路進入狀態參與活動。而導入的失敗,直接結果就是學生思維渙散,沒有辦法集中精力去理解教師說的內容。
例如筆者曾經聽過一位教師的《心靈的慰藉》這一課,這位教師在導入部分就設計得很混亂,從佛教開始導入,說了佛教的傳入、創始人等,學生一不注意就以為老師在說佛教史,而本課的重點是宗教美術作品,讓學生了解不同時期的宗教對美術創作的影響,即便教師后面一再強調宗教美術作品受時代的影響、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等,但是學生受先入為主的思想影響,思路本身已經混亂,只會片面地理解。可見一個失敗的導入會直接引學生進入誤區,以致忽略了課程重點,而片面地關注課程的旁支。
筆者在上高一年級湘版教材的《托物寄情》一課時,采用了這樣的導入方式:由表現汶川大地震的一組油畫、國畫、攝影以及雕塑等作品的展示來導入,讓學生先在音樂聲中觀看這樣一組圖片,然后以提問的形式讓學生來引出課題—— 托物寄情。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由于學生對國家發生的大事件都有深刻的記憶,這樣一來學生看到圖片就有了感情,在有感情的情況下去思考作者的創作意圖,就會顯得很簡單、很明確,從而達到引出主題進入新課的用意。可見,要想導入有效,必須做到聯系學生實際、切實帶動學生感受、點明課程主題,使學生融入學習,而不是被動地聽課。
二、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包括:教學內容是否恰當,教學過程緊湊與否,教學方法使用是否得當,教學中師生互動討論是否有效。
(一)教學內容的正確是課堂有效性的關鍵。作為美術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不能盲目胡亂地糊弄學生,只有教師認真地準備,學生才有可能認真地聽課。以《從傳統到現代》一課為例,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美術作品在現代文化背景下是如何轉變的、如何創新的,如果教師準備不夠充分,只是簡單地講授,那么學生就很難領悟。教師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就會給學生形成誤區,認為是東西都可以作為藝術作品。想要做到教學內容的正確,教師首先要拓展思維,考慮教學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并想好解決方法,合理安排好內容之間的轉換過渡,而不是一會古代一會現代。即教學內容的正確要求教師做到:教學思路清晰,條例明確,緊跟教學目標,不脫離學生實際。
例如,筆者在人教版《培養審美的眼睛》一課中,使用了一條教學主線:“課題引出—— 教師設疑—— 學生討論—— 教師引導—— 分析認識—— 教師總結—— 課后拓展”。以此主線來開展課程教學,這樣課程思路首先不會亂,然后在教學中始終注意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盡可能地利用學生周圍的美術作品來讓學生感知(利用揚州現有的雕塑資源、古建筑資源、現代建筑以及揚州漆畫、玉雕等),以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二)教學過程緊湊是相對而言,不是說所有的課堂都一定要緊湊。緊湊是指課堂不要無故地斷檔,突然空了大片時間沒有利用,也不要把課上得急急忙忙,好似一秒的間隔都會影響課程進度。只要能夠合理地安排好課堂時間,充分利用好時間空隙來寫板書及供學生思考,也就是完美的時間安排了。
(三)教學方法的適當使用很關鍵。多媒體是現代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教師因為多媒體的使用已經開始忽略板書的重要性了。板書相對于多媒體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板書的合理安排相當于給學生一個清晰的課程體系,從而便于學生的理解,而多媒體的圖片課件展示只是一晃而過,不利于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另外,在教學中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必須加強,只有欣賞、感受相結合才能加深學生的認知。在《新的實驗》一課中,筆者帶領學生一起感受現代媒體藝術:觀看張藝謀的奧運會“畫卷”,了解現代藝術如何突破傳統,和學生一起感受波洛克藝術作品的創作,并與中國畫家吳冠中的“線”作比較,使學生在體驗中了解:1.現代藝術強調藝術的感性和隨意性,2.打破傳統繪畫方式主張創新,3.作品中吸收本國元素(波洛克、吳冠中),4.藝術的價值在于思想(杜尚)。有思想,任何物質產品都可以成為藝術品。
(四)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有效性。互動方式很多,有問答式、討論式、辯論式等,也可以把這些方法有機融合。例如問答式互動方式以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回答為主,那么問題該如何設置又成為重點,教師不可設置可有可無的問題,讓大家齊聲作答,類似于嘩眾取寵,這樣的問答很難有效果。問題要精辟,需要教師課前認真地設置、提煉,每一個問題所要達到的目的必須爛熟于心,千萬不可看到一些教學參考書之中怎么安排怎么提問就拿來套用,必須思考透徹才能在互動中起到好的作用。討論式和辯論式的互動方式也是各有特點,討論式教學,學生可以一起討論研究,拓展和發散學生的思維,大家各抒己見,從而解決問題;辯論式相對更加自由,學生可以就某一作品展開辯論,發表不同觀點,最終在辯論中學到知識。然而無論是討論還是辯論,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在大家討論、辯論內容正確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鼓勵學生,讓學生放開思維,丟棄束縛,自由大膽地表述自己滿意的答案。無論任何的互動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師可以根據課堂需要來設置,只有教師把握住教學模式的合理應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有效地發揮。
三、總結的有效性
在每一節課臨近末尾的時候,教師總是習慣性地總結課堂內容,而所謂的總結無非就是把之前的課程內容做一個回顧。但是新課程認為總結不僅僅是對整節課的概括,也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梳理,還應該讓學生產生對課堂的情感震撼、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等。
例如在高一年級的美術鑒賞《托物寄情》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作以下總結:
1.美術作品都表現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汶川大地震的美術作品表現了藝術家對這一悲劇事件的無比沉痛的心情,同時也體現出“大災有大愛”“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勉勵”,以此鼓勵災區人民。而奧運夢想系列的美術作品,則體現畫家對百年奧運百年夢圓的激動,感情溢與畫中,無須言表。
2.在眾多畫家的畫筆之下,畫家所表現的感情有的隱晦(朱耷的動物“白眼向人”),有的直接(借用“四君子”);有的通過畫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創造的形象(版畫黑白木刻等),有的借用傳統的圖式(工筆、寫意等)來表達美術作品的“言外之意”。這樣的總結既調動學生的真情實感,又讓學生主動地思考美術作品對生活的表現意義,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和技能,也達成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
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充分感受美術創作來源于生活,升華了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件藝術作品,而我們身邊的每一件物品、每一個場景都是美術作品的體現。
四、課外拓展的有效性
課外拓展,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地鞏固課堂上的知識,但是在新課標理念下,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完成多元化的目標,即知識與技能目標、情感態度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精神的陶冶目標等。這些目標的達成僅僅依靠課堂的四十五分鐘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進行課外拓展。課外拓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則:1.學生正確把握課外拓展和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2.教師在課外拓展中要明確好自己的位置和作用;3.學生理解課外拓展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避免孤立地去思考去調查等。
總之,一節有效的美術課,不僅僅是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技能,還應該是教師輕輕松松地講課,學生能夠在無意中集中注意力認真地聽,學生和教師都應該有愉悅感和輕松感,在這種輕松愉快之中學到知識、提高技能,這樣的課堂就是成功的、有效的。要做到這點,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有位老教授說過“要教學生一滴水的知識,老師要有一桶水的知識”,只有教師擁有更加豐富的各類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為教學設計、教學安排服務;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擁有認真的態度,只有認真扎實地做,認真準備每一堂課,在每一次課都注入心血,教師的感受才能在課堂中感染學生,美術教學的有效性才會在課堂中體現出來。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