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勇
【摘要】目的:研究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并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方法:回顧性調查與前瞻性監測普外科2017年4月—2019年4月手術患者124例,調查分析手術感染發生的原因。結果:在124例普外科手術中發生切口感染計7例,感染率為5.6%。結論:手術切口感染可能與患者內在因素、術者操作、抗菌藥物應用不當以及手術室人員密集等因素有關,通過手術室感染控制、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加強病區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以及加強醫護人員管理等干預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
【關鍵詞】普外科;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干預措施
【中圖分類號】R656.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8-237-02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在醫院外科手術切口感染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其原因多樣。但是一旦出現手術切口感染,往往會加重患者承受的生理病痛,出現相關并發癥,從而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加重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經濟上的負擔,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加強手術室管理,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為了進一步研究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更好的采取干預措施,本次研究對普外科2017年4月—2019年4月124例手術進行調查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調查與前瞻性監測普外科2017年4月—2019年4月手術患者124例,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60例,年齡3—76歲,平均年齡(38.46±7.92)歲。
1.2 標本采集
用無菌生理鹽水清除病灶表面的污染雜菌,用無菌注射器抽取膿汁計病灶深部的分泌物,切口有膿性分泌物用無菌棉拭子采取深部邊緣。
2 結果
在124例普外科手術中發生切口感染計7例,感染率為5.6%。
3 討論
3.1 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
調查發現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與多種因素有關,主要包括:(1)患者內在因素。切口感染與患者年齡有著很大的聯系,切口感染多發生于老年患者或者是幼兒患者中,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免疫系統脆弱,容易引發病菌感染。切口感染與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也有很大的關聯,患者病情嚴重,出現感染的風險則越大。此外患者術前的住院時間、營養狀況以及糖尿病等多種因素有關。總而言之,患者機體免疫力強,則切口感染發生率越低。(2)術者操作因素。術中術后對手術切口的保護措施對于切口愈合以及防感染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據相關研究表明,清潔切口感染發生率僅為2.1%,因此在實際的手術操作中,一定要注意對于切口的保護。調查表明,手術切口感染率高的醫師往往追求速度,導致手術粗糙,并未對手術切口實施有效的保護措施,并且由于手術室環境問題,導致切口部位極易發生感染。在切口部位有液體滲出時,細菌會大量滋生,從而出現感染現象。(3)抗菌藥物使用不當。抗菌素對于防止病菌感染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實際的藥物使用過程中,由于抗菌藥物使用不規范導致手術切口感染。藥敏試驗率低,針對單種病菌用藥還是藥物聯用以及藥物用量不規范等不但會造成抗菌素的濫用,還會導致無法抑制病菌生長,出現感染現象。(4)手術室管理及病區單元床位人員密集。手術室的空氣質量會影響到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當手術前沒有進行消毒滅菌處理時,病菌會在手術室附著于手術切口,導致感染發生。人員的頻繁走動也會導致手術室空氣質量變差,人員過多也會導致手術室內存在多種病菌,一旦滅菌操作不嚴格,很容易出現感染。
3.2 干預措施
想要降低手術室切口感染現象發生,施以有效的干預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干預措施包括:(1)手術室感染控制。想要加強手術室感染控制,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規章制度,提升相關工作人員的無菌意識,并對工作人員的理論知識進行培訓。然后加強手術室工作人員的實踐培訓,模擬手術相關程序。直到熟練為止。進入手術的人員必須按照規定,穿戴手術室要求的無菌衣物,減少不必要的走動和活動。在手術期間注意對患者保暖,避免發生意外。每月對手術室空氣進行檢測,保障菌落數在正常的范圍內。(2)加強病區和患者的管理工作。改善患者的身體情況,指導患者進行科學合理的飲食,提高身體免疫力,降低病菌感染風險。認真做好術前腸道準備,減少腸中病菌數量。控制患者圍手術期血糖水平,盡量縮短術前住院時間。引流管對手術患者來講非常重要,因此要重視引流管的清洗與更換。手術中會應用到多種一次性醫療用品,因此要加強此類物品的管理,保障一次性使用。(3)規范操作技術。如果不重視手術技術和對切口的保護,如果不能有效處理手術切口滲出的膿液,不但會影響到切口愈合,還可能會出現感染。因此手術醫師應當樹立起相關意識,手術過程中加強切口護理。在處理化膿病灶前,用紗布將正常組織與病變位置隔離,如果膿液較多,需要及時吸除并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消除死腔。手術人員在處理化膿病灶或是其他菌落時,盡量用器械操做,器械應當經過嚴格的滅菌操作。手套一旦污染,要立即進行更換。(4)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當確定切口部位的病菌時,選擇適當的、藥效強以及作用快的抗菌藥物,保障其可以又快又好的發揮作用。在圍手術期選擇有效、廣譜、對組織滲透力強的抗菌藥物可以有效防止手術切口發生感染。如果是混合菌種,則需要藥物聯用防止感染發生。藥劑中心以感染管理科聯合考核,并納入質量控制,從根本上降低抗菌藥物的使用量。
綜上所述,普外科手術有著較高的切口感染發生率,其可能與患者自身因素、手術醫師操作不當、抗菌藥物使用不規范以及手術室環境管理防控不嚴格所致,在實際的手術中,應當針對這些原因,做出相關的干預措施,以降低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從而有效幫助患者改善身體狀況,快速恢復身體健康,提升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常芳.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調查與干預措施[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2):1674-1676.
[2]馬靜.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調查與干預措施探討[J]. 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1):130-131.
[3]譚杰.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調查與干預措施[J]. 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3):122.
[4]唐明.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因素調查與防范管理措施探究[J]. 系統醫學,2017,2(16):78-80.